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諸侯國嗎?
原標題: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諸侯國嗎?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這七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在很多人看來,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那麼,問題來了,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韓國的國力到底怎麼樣呢?
一
首先,在筆者看來,對於韓國來說,可以力壓越國、宋國、魯國、中山國等諸侯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可以反映韓國有一定的實力,但在戰國時代和其餘六國相比,韓國可以說從未強大過。甚至可以說是,韓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一個諸侯國。對於韓國來說,之所以國力相對弱小,直接原因就是三家分晉後的客觀地理條件。眾所周知,韓國、魏國、趙國出自於春秋時期的霸主晉國。在三家分晉時,韓國的疆域面積不僅較小,而且地形狹長,位於四戰之地。
二
與此相對應的是,原來晉國最富庶的核心區如河東、河內都被分給了魏國,這為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三家分晉時,邊緣的晉陽、代等地給了趙國,這位趙國之後向北方擴張自己的疆域奠定了基礎,促使趙國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而對於當時的韓國來說,位於魏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之間,戰略空間被極大壓縮,註定其無法成為強國。對於韓國國力上的弱小,一方面提現在吞併鄭國這一小國都非常吃力,也即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
三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抓住機會給了鄭國致命一擊,最終實現吞併鄭國的夢想。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為相,開始主持變法。在此基礎上,韓國的國力確實增長了。但是,對於實力達到巔峰的韓國,卻被魏國多次擊敗。在魏國的猛攻之下,韓國在新鄭城頭上堅持了整整一年,才盼來了齊國的援軍。正是魏國的這次進攻,韓國精銳盡失,國力大大受損,失去了唯一一次崛起的機會。自此之後,韓國在對外戰爭上幾乎沒有單獨取勝的成績,而且其疆域被秦國逐步蠶食。
四
最後,自戰國中期開始,韓國在對外作戰上往往跟其他諸侯國,特別是和趙國、魏國保持一致。而這,也是因為韓國國力弱小的體現。在單獨對抗秦國的時候,韓國不僅沒有取得一次勝利,而且葬送了數十萬的軍隊。比如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役,韓國和魏國的大軍一起被白起斬殺24萬人左右。正因為如此,韓國在戰國七雄中最先滅國,公元前230年,秦國派遣大軍消滅韓國,韓王安被俘。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戰國七雄中的另一弱國——燕國,至少還有差點滅亡齊國的戰績。所以,在筆者看來,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諸侯國。
文/情懷歷史
※劉邦到底是沛縣人,還是豐縣人呢?
※吳三桂手握30萬精兵,依然不敵清朝,究竟是什麼原因?
TAG:情懷歷史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