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冠心病養生關鍵,在於中醫「通陽」驅陰寒之邪

冠心病養生關鍵,在於中醫「通陽」驅陰寒之邪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致的心臟病,簡稱冠心病,臨床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種形式。

在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持續升高,並呈年輕化的趨勢,如何防治冠心病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大難題。

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痹、心痛等範疇,「通陽法」已成為當今胸痹心痛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正所謂陽虛寒凝,心脈痹阻,《素問·舉痛論》云:「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而氣不通,故卒然而痛。」說明寒凝心脈,而致心胸卒痛。

《金匱要略》論述了寒飲上逆之心痛與陰寒痼結之心痛的證治,指出寒飲停聚,陽氣不運則致心中痞,寒飲沖逆則致心懸痛。

陰寒痼結心痛者,陰寒之邪甚,《醫宗金鑒》中認為有「浸浸乎陽光欲熄」之勢。

又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玄,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玄故也。」

指出上焦陽氣匱乏則脈微(陽微);陽氣既衰,陰寒自盛,水液不輸,痰飲停聚則脈弦(陰弦)。

心為陽中之太陽,居於陽位而主血脈。心陽不振,陰寒之邪上乘,痰飲凝滯,阻閉心脈,不通則痛,故令胸痹、心痛、短氣,甚則出現危象,例如《靈樞》中載「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此外,《醫門法律·中寒》說:「胸痹心痛,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

《類證治裁·胸痹》曰:「胸痹,胸中陽微不運,久則陰乘陽位,而為痹結也。」

皆對本病的陽虛寒凝的病因作了詳細解釋,或寒邪內侵,或陰邪內生,互為因果,並揭示了其病機特徵。

在中醫理論中,「冠心病」的主要病機是「陽氣不通」,故治療的第一要務則需「通陽」。

《中藏經》最先提出「通陽」二字,「灸則起陰通陽」;漢代張仲景治療胸痹諸方中,多用薤白、白酒,以奏通陽宣痹之效;至金元時期,單味中藥的通陽作用逐漸被認可;至清代,通陽法才作為一個體系成熟起來。

如尤在涇《醫學讀書記》中,四逆湯和白通湯皆用姜附,但其不同之處在於「白通湯意在通陽,故用蔥白;四逆湯意在救里,故用甘草」;葉天士謂「陰邪痰濁阻塞中焦,上下氣機不相順接,症勢險篤,若舍通陽一法,則無方可擬」。

同時,也認為使用通陽法則濁陰無處凝聚,針對中焦運化來治療濁陰凝聚則效果欠佳,故有「閱醫藥或消或補,總不見效,未知通陽之奧耳。」

通陽散結,豁痰下氣,用於胸痹「陽氣不足,陰邪停聚」證。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本條胸痹的病因是胸陽不振,濁陰上乘,肺失宣降;陽虛陰邪閉阻,氣機不通,故需治以「通陽」。

通陽開結,泄滿降逆,用於胸痹「痰濁壅盛,氣滯不通」證。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載:「胸痛,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心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起「消痞除滿、寬胸下氣;通陽宣痹、開胸散結」之效。

有關胸痹也就是冠心病的記載最早見於《靈樞·五邪》篇:「邪在心,則病心痛」;《素問·臟氣法時論》中也有記載:「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

關於其診治,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了「陽微陰弦」理論,以及宣痹通陽的治法。

經後世醫家總結,概括為「陽氣不通」與「通陽」,日常生活中應重視「陽氣不通」與「通陽」,不能僅僅局限於「通陽」,同時也要注意痰濁、氣滯、寒凝、氣虛、陰虛等間夾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享健康 的精彩文章:

蟎蟲危害大嗎?需要除蟎嗎?怎麼除蟎呢?
歌手盧凱彤墜樓,疑因躁鬱症發作?

TAG:慧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