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老的徽州古城,「東南鄒魯、禮儀之邦」。秦朝遺傳至今!

古老的徽州古城,「東南鄒魯、禮儀之邦」。秦朝遺傳至今!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景點吧!

1

徽園

徽園,是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在原徽州府衙一帶修建的仿古旅遊區。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絕」,融磚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徽園2000年對外開放。素有"徽州文化大觀園"之稱,1999年3 月25 日動工,2000年11月16日建成開園,徽園位於古城鬧區,南連中 和街,北接徽州路,佔地2公頃,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主體建築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石坊、徽園第一樓、得意樓、春風樓、 過街樓、古戲樓、蓮池玉帶橋、萬金靈龜、九龍九鳳壁,以及住宅樓房百餘間。

2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腳牌樓」。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城內陽和門東側,跨街而立。立於明萬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許國石坊是許氏衣錦還鄉時在家鄉歙縣立此坊。許國石坊,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圍合,中國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會為旌表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是最能詮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載體。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3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建於元末明初。隋義寧年間(617-618年),越國公汪華即遷於此。宋紹熙年間(1191-1194),州衙毀於大火,隨後重建。明初,衛國公鄧愈改為行樞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復為府治。之後,正統、崇禎曾兩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

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築規制,採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對徽州府衙進行了修復。徽州府衙總佔地面積2.4公頃,建築面積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譙樓、儀門、公堂、二堂、知府廨組群,整體建築氣勢雄偉,規模龐大,體現了徽派建築的精髓

4

徽商大宅院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園」,是將散落在歙縣範圍內瀕臨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國時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築進行拆遷和修繕,按照「復原」的原則,整體搬進了西園。大宅院內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多達14000多處。整座古建築群集牌坊、戲台、亭閣、花園、水榭等於一體,為組合式的宅第群體,有宅第26座、房屋數百間、天井36個、柱子1580根。徽商大宅院內建多座反映徽文化的博物館,如徽派建築歷史博物館、徽州雕刻精品館、徽州民俗館、徽州歷代名人館等。

5

漁梁街

漁梁街,屬國家歷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當時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

漁梁是徽商興盛數百年的重要水路碼頭,保存有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原始風貌,是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漁梁古街依山傍水,整條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鋪就,恰似魚鱗,又因古街形似鯉魚,故又稱「漁鱗街」。漁鱗街蜿蜒1公里,兩邊店鋪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廟隨街可見,排列井然,稱之為江南第一水街

6

漁梁古壩

漁梁古壩位於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中,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攔河壩,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了。它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壩南端依龍井山,北端接漁梁古鎮老街。這條老街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邊側有許多叉口,拾級而下,可下到漁梁壩。

漁梁古壩是古徽州昌盛數百年的水路碼頭,交通要津,保持著古代街衢、水埠和碼頭的風貌,漁梁老街一公里有餘,用一色鵝卵石鋪成,舊式店號、庄號依稀可辨,漁梁壩,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2001年,漁梁壩作為唐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斗山街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為文化歷史名城一級保護區。是一處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景點。斗山街街長300多米,建於明清時期,街內的徽派建築的主要以許、汪、楊、王四大家宅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楊家大院、古私塾許家廳、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商的群居地。

8

徽州街巷

徽州街巷內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處「旌表江萊甫妻葉氏貞節之門」木牌坊,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賜建。大北街為府城商業區。該街朱家巷口有「豸綉重光」坊,蘊含明末朝廷鬥爭故實。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鑿箍。井邊方士載宅為明大學士許國府邸部分遺構,已闢為許國生平展覽館。中山巷為階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風貌,巷內有兩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變後葉挺將軍囚禁處。

9

南譙樓

南譙樓,始建於隋末,為歙州(今徽州)人汪華吳王府外子城的正門門樓。南譙樓是古代夜間向人們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南譙樓三重三開間,高約20米,寬約15米,進深約10米。磚木結構,懸山頂,重檐高脊,紫牆青瓦。下為門厥,門闕寬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圍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牆壁,用以支撐大梁。1997年,國家文物局撥款重建,並基本保持了木構清代風格,門闕為宋代風格。

10

太白樓

太白樓位於城西練江邊,相傳這裡原是一個酒肆,唐代詩仙李白來歙訪隱士許宣平不遇,曾在這裡飲酒,後人為紀念李白,特將酒肆改名為「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初隋末,房屋乃明清所重建。樓為二層二進建築,面積兩百餘平方米。前進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牆,歇山頂,高瓴重檐,翹角昂起,鰲魚騰尾。樓檐下懸"太白樓"三字匾額。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後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牆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數方。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畫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畫家汪觀清所繪。兩側楹聯"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後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迴廊皆設樓梯。後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太白樓已闢為李白紀念堂,陳列有李白生平的書籍和各種古字畫、古硯、古墨、古歷、古屏風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徽州大論壇 的精彩文章:

水繞山轉徐源村
清華人原著電影《又見山楂紅》選景在婺源

TAG:徽州大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