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中國海軍首艘國產航母主要用途不是作戰,而是另有他用
中國海軍首艘國產航母的動向一直受到全球媒體的密切關注,目前首艘國產航母正在大連造船廠碼頭進行舾裝,之後將開展第二次海上試航活動。對於中國海軍的首艘國產航母,外界目前主要的關注點在於它的用途。在大多數人看來,航母就是用來遠海作戰的,但日本媒體有著不一樣的觀點,日前有日本媒體指出,中國海軍首艘國產航母服役之後的主要用途並非作戰,而是另有他用。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日前刊文指出,中國海軍首艘國產航母不需要等到有重大海上衝突時才能顯現其價值,恰恰相反,在和平時期這艘航母的價值可能才是最高的。作者認為,中國海軍首艘國產航母服役之後的主要任務並非和其他國家海軍作戰,而是通過和平時期的海上部署重塑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秩序,提升中國海軍在這一區域內的影響力。
文章認為,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救援行動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對於航空母艦價值的看法,國內第一次意識到航空母艦在和平時期的非軍事行動中也能發揮其價值,即在海上人道主義救援行動過程中用航空母艦展示國家力量,塑造地區影響力。
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救災行動中,美國海軍出動了「林肯」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和海上醫院船,日本海上自衛隊則出動了「大隅」級兩棲運輸艦在內的三艘艦艇參與海空搜救,彼時中國海軍嚴重缺乏可起降多架直升機的軍艦,未能在印度洋海嘯的救援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災後,美國和日本在海嘯救援中的行動廣受好評,在東南亞的聲譽有所提升。在之後的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3年菲律賓颱風災害人道主意救援行動中,美國海軍均出動了具備兩棲投送能力的艦艇,受到了東盟的好評,地區影響力也在此過程中不斷得到增強。
對於中國海軍而言,航母的作用除了海上人道主義救援行動提升地區影響力外,還有一個更迫切的現實用途,那就是保護在海外的華僑,特別是非洲、中東等戰亂地區的中資機構的中方員工等。2011年利比亞撤僑行動結束後,中國意識到在類似行動中僅僅完成撤僑並不算真正的成功,如果能在危機海域部署有航母這樣的移動國土,不僅能在第一時間保護本國公民,還能全面展示國家的綜合實力,提升區域影響力。因此,對航母價值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技戰術層面,還要充分認識到航母在提升國家影響力、重塑區域海上秩序的戰略層面的價值。
※英海軍飛行員在海上迷路,燃料耗盡還不見航母,果斷做一決定獲救
※解讀2018年世界海軍前五強:中國一領域遠落後俄羅斯
TAG:軍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