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關於「七夕」,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事

關於「七夕」,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事

七夕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故有人稱七夕節是「中國的情人節」。在傳統文化中,七月七不僅僅只是表達男女情感的日子,其和道教信仰與百姓們的美好祈願密切相關。或許,關於七夕節,還有這些你不知道的事:

【七月初七與乞巧節】

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神話。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對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東漢時,傳說天帝為媒,讓牛郎與織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銀簪劃河為界,規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鵲橋同織女相會,民間據此傳說形成了七夕節,並且一直保留下來。

七夕乞巧,本是漢族民俗。民間初六晚子時祀織女,初七祀牛郎。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這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月初七與魁星聖誕】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本是星宿名稱,同時,也還是道家神仙人物,主宰文運。在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國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

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即稱作「魁」。明朝時,科舉要實行「五經取士」。所謂「五經」,就是《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每經所考取的頭一名,稱之為「經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鄉試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須分別是其中一經的「經魁」,故又稱「五經魁」或「五經魁首」。此外,科舉考試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也稱作「魁甲」;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也稱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義。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其信仰地位僅次於孔子,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在閩東一帶村莊里的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七夕」這晚,天井裡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各自拜敬自身所求的神仙,表達的是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註:魁星樓夜景

【七月初七與道德臘】

道德臘,是道教五齋祭日之一。《雲笈七籤》卷三七云:「正月一日名天臘,五月五日名地臘,七月七日名道德臘,十月一日名民歲臘,十二月節日名侯王臘。此五臘日並宜修齋,並祭祀先祖。」

道教據古代「臘日」祭先祖、百神之制,創五臘日。稱正月一日為天臘,是「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之日;五月五日為地臘,是「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之日;七月七日為道德臘,是「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之日;十月一日為民歲臘,是「五帝校定生人祿科官爵」之日;十二月初八為王侯臘,是 「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之日。南北朝成書的《赤松子章歷》中已有道教五臘日的記載,至今亦為道教所奉行。

註:道教信仰中的五方五帝

其實,傳統節日正是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其強大的包容性之下,百姓不論身居何職,當吉日來臨,均可以祈求心中所願。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以百姓心為心」。這個七月七,你是否已經許下了願望呢?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生活總不如意?是因為你沒有做到道教的這兩點要求
您知道自家頭頂上的星星嗎?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