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晉醫生辣媽突髮乳腺炎!自用3招巧化解

新晉醫生辣媽突髮乳腺炎!自用3招巧化解

文/ 和小穎(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頭頸乳腺科一病區)

我像往常一樣準備上班時,突然想起昨天孩子已滿1周歲,自己也應該恢復懷孕前的穿著了,故換上了有塑形、緊緻作用的鋼圈內衣。

誰料,問題就來了:當我從待了8個小時的手術室走出,緊繃的神經剛得以鬆弛時,突然感到左乳脹痛難忍,尤其以外下象限為主,並直接牽扯左上肢不敢抬舉。

這時,我只能想到一個可能: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此病最主要的病因是乳汁淤積,而乳汁淤積又與婦女穿戴不合適的內衣密切相關。下面,我以自身情況為例,與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處理哺乳期急性乳腺炎。

及時有效地去除乳汁

目前我正處於乳汁淤積期,最快在48~72小時內就會形成乳房膿腫,此時首選的辦法是餵奶,通過孩子的吮吸使乳汁排出。故我火速讓母親帶孩子來醫院,但因孩子來前剛餵過輔食,且對新環境充滿好奇,只顧東張西望,我多次嘗試餵奶,均以失敗告終。

其次,可選擇自行手擠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教會每個媽媽手擠奶,至關重要。相關專業的醫務人員更應該熟練掌握「馬麥氏擠奶法」,要點如下:

首先將食指和拇指擺成「C」形,置於距乳頭2~3cm處,並依據乳房大小、形態不同,適度調整位置;

接著,深深壓向乳房深處,方向朝後背,而不是乳頭;深壓後,再慢慢向乳頭、乳暈區擠壓,隨之放鬆,反覆多次該動作。

實際上,手擠奶是模仿嬰兒吃奶的方式來刺激泌乳反射,讓乳汁自主噴出,但需要反覆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若婦女患處已疼痛難忍,無法嘗試自行手擠奶,也可建議其尋求專業的母乳餵養指導人員協助。

專業人員包括:

①國際哺乳顧問(IBCLC)註冊人員;

②醫療專業乳房按摩師;

③市場上的「催乳師」、「通乳師」。

我曾在門診遇到很多因暴力催乳導致紅腫的問題乳房,須注意,若通過安全的手法按摩來通乳,一般是沒有疼痛感的,這可作為催乳師是否合格的參考標準之一。

及時用藥

即使此刻我左上肢及左乳疼痛難忍,但由於還有患者的事情未處理,只能強忍疼痛繼續工作。可是,重新回到辦公室不到10分鐘,我開始寒戰、雙手不自主顫抖,量體溫高達39.4℃。

《外科學(第7版)》指出,急性乳腺炎患者應避免使用四環素、氨基糖苷類、磺胺類或甲硝唑等藥物,應用青黴素、頭孢菌素和紅霉素較為安全,中藥治療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物。

《哺乳期安全用藥指南》指出,布洛芬是哺乳期退熱、止痛的首選用藥。抗生素療程一般為6~7天,有藥學專家認為使用阿奇黴素也是安全的,療程3~5天,並使用足夠療程。

因此,我自行服用了退熱止痛藥(布洛芬)+抗菌葯(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中成藥(蒲地藍口服液)。

另外,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只要用藥安全,可繼續哺乳,無時間間隔。

國際哺育醫師協會(ABM)總結:尚沒有證據證明乳腺炎時對健康的足月兒繼續母乳餵養有風險。且《外科學(第7版)》也指出,患者一般不需要停止哺乳,若感染嚴重或膿腫引流後並髮乳瘺等,則應停止哺乳。

還有專家提出,即使乳房局部膿腫形成,若膿腫部位不位於乳頭、乳暈區,仍可繼續哺乳,但這一看法尚有爭議。

冷敷

第二天,我體溫恢復正常,左乳脹痛基本消失。但左乳外下象限仍可觸及小範圍積乳區域,隱隱作痛,皮膚表面無紅腫。故我下班回家餵奶結束後立刻開始自行手擠奶。盡量排空後,從冰箱冷藏區取出土豆片冷敷積乳、疼痛區域,止痛效果明顯。

事實上,若哺乳期婦女乳房有過度漲奶、小淤積、大硬塊表現時,都可立即冷敷,以有效減輕水腫和疼痛,便於乳汁排出,冷敷除了選擇土豆片外,還可使用捲心菜、冷毛巾、退熱貼等。

但不能熱敷,對於正常乳房,熱敷確實能增加乳汁的分泌,但若伴乳管不通暢,熱敷就可能會加劇疼痛癥狀。

到了第三天,我左乳外下象限積乳腫塊明顯變軟、縮小,但仍有直徑大約1cm隱隱不適。後來我找了比較信任、手法輕柔的通乳師進行了2個多小時的單側乳房按摩排乳。

對於急性乳腺炎後的局部頑固積乳腫塊,局部已無明顯紅、腫、熱、痛炎症表現者,臨床一般建議進行冷處理,如密切觀察、安心哺乳、堅持冷敷,多數可自行吸收。

總而言之,哺乳期婦女應穿著寬鬆、舒適的哺乳專用內衣;若婦女已出現乳汁淤積,應通過餵奶、自行手擠奶、專業人員等途徑及時有效地移除乳汁,併合理用藥,適時進行冷敷,勿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原文刊登於《醫師在線》雜誌第342期,有刪改

責編:吳王群

本文為《醫師在線》雜誌原創發布,微信公眾號jcyy2013,未經授權,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轉載、鏡像、摘錄及改編,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師在線 的精彩文章:

脂代謝異常運動處方這樣開
患者逃費卻要醫生墊付,問題到底出在哪?

TAG:醫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