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單集時長過短,或許成為《西行紀》提升IP影響力的短板

單集時長過短,或許成為《西行紀》提升IP影響力的短板

題圖 / 西行紀

本文由ACGx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是新國漫研究所第44期

一個行業的重新崛起和發展,會讓原有的經典產品脫胎換骨,以嶄新的形式呈現在用戶面前,這時我們總愛在這類產品前面加上一個「新」字,比如「新國貨」。

ACGx的這個欄目「新國漫研究所」也是基於二次元行業在中國的迅速崛起為基礎,以每季新出的國漫作品為選題,分析它們在二次元內容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概況。

本期,我們關注的是《西行紀》。


騰訊影業出品的首部動畫

《西行紀》是改編自香港漫畫家鄭建和、鄧志輝2015年創作的漫畫《西行紀》,由騰訊影業、百漫文化出品,企鵝影視、百奧家庭互動聯合出品的3D動畫。

7月18日,《西行紀》在騰訊視頻以周更形式獨播,第一季共計16集,目前已經更新7集,包含約70餘個小視頻在內的總輯播放量為1.7億次。根據骨朵影視的數據,騰訊視頻國產網路動畫欄目正在播出的動畫中,《西行紀》的綜合排名僅次於《魔道祖師》,名列第二位。


工業化流水線產出的香港漫畫

在全球漫畫市場里,港漫是別具一格的存在。

自70年代開始發展的香港漫畫,深受港派武俠文化的影響,以黃玉郎為代表的一批港漫作者產出了大批武俠、玄幻類型作品。港漫中的江湖兒女、刀光劍影、愛恨情仇,深深影響了香港一代代年輕人。

不過,港漫最吸引人,不止是奔放的中國水墨畫風、受美漫影響創作出的肌肉角色,也不止張力十足的打鬥和炫酷的畫面,更是大格局故事背景下刻畫出來的複雜人物個性,最終引發讀者的情感觸動。而能讓這獨樹一幟漫畫風格幾十年來不落伍的,則是港漫工業化的生產流水線。

90年代,日漫進入香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港漫也在這場「本土對外來」的大戰中,吸取美漫的工業化創作流程,從創意、構圖、腳本、上色、修校、發行各個方面,形成了分工明確、出品穩定的生產流水線。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至今,40多年來港漫能夠在外來漫畫的「入侵」下屹立不倒,本土化的內容和流水線作業是其致勝秘訣。而港漫的發展歷史,也展現出了香港這座都會城市的包容性。

《西行紀》正是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下產出的漫畫作品。原名《西遊》的《西行紀》,是對中國歷史名著《西遊記》故事的完全顛覆,亦正亦邪的角色設定和永遠猜不出走向的故事,同時又保留鄭建和系列作品爭取自由、反抗壓迫的故事內核,很容易吸引其受眾——年輕男性漫畫讀者的關注。

除了保留港漫精髓,《西行紀》還吸取了日漫的一些特徵,比如弱化以往通篇「打打打」的風格,轉而以加入更多劇情推動故事發展,這部作品也是近年來港漫風格隨讀者喜好略有轉變的代表作之一。

儘管內容很優秀,但是對內地動漫觀眾來說《西行紀》作品的知名度並不高,將其動畫化也是基於用動畫拓寬IP影響力,為後續的下游變現鋪平路。不過,越是故事出色的作品,在動畫化時面臨的困難越多,《西行紀》的動畫也難逃窠臼。


從漫畫改編為動畫遭遇的尷尬

在工業化生產流水線下,港漫以每周1期、每期30-40頁、16開的實體全彩漫畫出版銷售模式持續了幾十年。在創作、印刷、鋪貨這一整套製作銷售過程中,都需要整個漫畫創作團隊講述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並且有足夠的高潮可以調動、保持讀者對漫畫內容的興趣和積極。

所以,將這些單冊漫畫書組成的長篇漫畫改編成動畫時,國內動畫人選擇了最穩妥的做法,即一冊漫畫改編為一集動畫。

較早之前鄭建和、鄧志輝創作的漫畫《封神紀》,引入內地市場後更名《武庚紀》,由玄機科技改編為《武庚紀》動畫。2季《武庚紀》動畫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在網路上播出,《武庚紀》的漫畫改編為動畫,維持著基本一冊一集的製作形式。

如今《西行紀》也是如此,一集動畫展現的內容和一冊漫畫內容嚴絲合縫。然而,儘管有著較為出色的畫面效果和劇情,然而每集正片不到10分鐘的長度和周更的播放方式,卻很難讓動漫觀眾感到滿意。

在骨朵雷達收集的《西行紀》觀眾評論關鍵字中,第一二集的關鍵字還以「漫畫」為主,到了第三四集的評論,則多了不少「越來越短」「開頭結尾」評論劇情長度的內容。

如果說以前國產3D動畫還因為資金吃緊不得不縮短時長,而今由於資金的逐漸寬裕,以及觀眾需求的逐漸提升,國產3D劇情類動畫已經很少有低於15分鐘時長的作品了。

在騰訊視頻上播出的騰訊系IP《斗破蒼穹》、《斗羅大陸》、《槍神紀》動畫正片時長為15-18分鐘,由企鵝影視投資的3D動畫《觀海策》《末世覺醒之入侵》正片時長也在12-18分鐘。騰訊系之外的動畫作品,例如《夢塔.雪謎城》時長也超過了15分鐘。

而今,作為騰訊影業首個動畫化的IP,《西行紀》每集不到10分鐘的時長也成為這部動畫最為觀眾詬病的問題所在。

介於港漫每冊的情節容量較大且擁有相對獨立的故事,一冊一集的改編方式是最容易實施的。不過,將漫畫讀者5分鐘左右即可閱讀完的漫畫內容改編為接近10分鐘時長的動畫,需要動畫創作者根據情節發展融入其他內容進行填充。

在已經播出的《西行紀》前6集中,動畫團隊對於漫畫內容的情節還原度較高,並且還添加了部分動作內容來延長單集時間。比如動畫第三集中,用了超過1分鐘的時間展現龍王變身原形和二郎神的打鬥過程,而這一段在漫畫中是沒有的。

這是一種相對簡單的做法,畢竟港漫曾經就是靠打鬥情節贏得市場,填充多餘的對白或者拓展故事情節,對於《西行紀》這個故事性較為出色的漫畫作品來說,弄不好反而容易砸IP的腳。

如果選擇將兩冊漫畫融合為一集,延長單集的時長,動畫改編的難度卻不是1+1=2那麼簡單。這對製作團隊的改編能力和工作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成本也將有所提升。

漫畫和動畫都是以畫面呈現在讀者、觀眾面前,漫畫中間省略的內容,是可以靠動畫進行豐滿的。不過,在如今絕大多數國產3D動畫都超過了15分鐘時長的普遍情況下,《西行紀》每集不到10分鐘的時長,儘管原作故事較為出色,然而在周更動畫「大軍」面前卻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可能出品方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8月8日的更新中,《西行紀》一口氣連更了第5、第6這兩集動畫。不過,根據8月15日骨朵雷達的單集播放量顯示,從第4集開始,動畫的點擊量跳水已經超過60%,雖然《西行紀》現在確實已經沉澱出了一批固定的觀眾,但連更對動畫熱度的提升似乎卻並不明顯。

現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大IP來說,就算你有好故事、有一線平台進行推廣,或許也要注意一下當前整體市場狀況。在現如今,時長過短的動畫,也可能成為擴大IP影響力的短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CGx 的精彩文章:

深耕三年,走向大眾的《狐妖小紅娘》開啟中國動漫新篇章

TAG:ACG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