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祖達摩一葦渡江說了什麼偈語在六祖身上應驗了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一葦渡江來到中國,在熊耳山面壁九年,終於等到了斷臂立雪的神光,將衣缽傳給他並惠賜法名慧可,是為禪宗二祖,並有傳法表信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慧可、僧璨、道信,五傳而至弘忍,是為五祖。五祖門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二派。
北宗以神秀為代表,神秀本是五祖座下的教授師,弟子眾多,本來以為六祖衣缽會付囑於他,卻不料五祖看了神秀的那首偈語,只是淡淡地說了聲「亦未見性」。卻道神秀的偈語是什麼?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北宗主「漸悟」,行於北地,並無分派;
?南宗則以六祖惠能為代表,惠能本是砍柴樵夫,因在客店聞人誦讀《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有所感悟,遂到東山拜求五祖,直言「我來做佛」。五祖令其舂米八個月,惠能負石於腰,五祖讚譽「為法忘軀,以致於此」後惠能有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遂傳衣缽,是為六祖。 六祖惠能的南宗主張「頓悟」,行於南方,盛於中唐以後。慧能門下又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為唐末以降,禪宗的主流。兩者湖南江西的弟子經常來往切磋,因此「走江湖」實來源於此。 南嶽懷讓門下出「溈仰宗」「臨濟宗」;青原行思門下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以後的禪學發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的範圍。臨濟門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於是,「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六祖惠能大鑒禪師
「溈仰宗」乃溈山靈佑禪師及其弟子仰山慧寂開創。「溈仰宗」有九十六圓相,家風較為溫和,不若「臨濟宗」的猛烈。《人天眼目》中云:「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又法眼禪師《十規論》說:「溈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合符。」可見其家風之溫和。
「臨濟宗」乃黃檗希運禪師及其弟子臨濟義玄所創。臨濟應機多用喝,蓋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賓主作用:「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五祖法眼禪師謂臨濟禪風為「五逆聞雷」之喝。是指一喝之下,似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為雷所裂。所以臨濟禪風如鐵槌擊石,火光閃閃;若五雷相鳴,震碎心肝,是以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的美稱。
「雲門宗」的開祖文偃禪師,其禪風即所謂「函蓋截流」,是取「截斷眾流」「師徒函蓋」之意。故云門禪風有如奔流突止的氣概。《人天眼目》卷二云:「雲門宗旨,截斷眾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這就是雲門的宗風。
「法眼宗」創始者清涼文益禪師,其禪風以「六相」及「四料簡」接引後學。「四料簡」即:聞聞(放)、聞不聞(收)、不聞聞(明)、不聞不聞(暗)。《人天眼目》卷四雲「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緣,不盡詳舉,觀其大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這就是法眼的家風。
「曹洞宗」乃洞山良價禪師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禪師所創。法眼禪師《十規論》稱「曹洞則敲唱為用」,知其家風一敲一唱,回互綿密,較之峻急之機,頗異其趣。《人天眼目》卷三云:「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所以「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語,意指臨濟家風有如指揮百萬師旅的將軍,曹洞家風則如經營細碎田地的農夫。
古人評論五家家風之說為:「曹洞叮嚀,臨濟勢勝,雲門突急,法眼巧便,溈仰回互。」故知所謂「家風」者,即指祖師接引後學的權宜方便之法也。
由以上陳述可知,禪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慧能大師才大放異彩,而後開演為五家七宗。其後發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獨步當代。
太虛大師曾說:「所謂宗門,實到慧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瀾壯闊」。正應驗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