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小兒腹瀉
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夏秋季節發病率最高,尤以嬰幼兒易患。主要癥狀是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溏薄呈蛋花湯樣或水樣,還常伴有發熱、腹痛等癥狀,在中醫裡面屬於「泄瀉」的範疇。
由於小兒脾胃功能發育尚未健全,消化機能較弱,所以無論是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還是飲食失控,都可能損傷脾胃導致泄瀉。
中醫治療小兒泄瀉的方法多樣,如中藥內服外用,推拿等。根據發病原因及癥狀表現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型,分型不同,中醫治法也有所差異。
一、傷食型:小兒較為常見。暴飲暴食後導致積食。表現為腹脹滿、脹痛,瀉後痛減,大便酸臭,噯氣酸腐、口臭、伴噁心、嘔吐、舌苔厚膩。可予保和丸加減,主要成分是山楂、蘿蔔籽、焦神曲、雞內金,為「葯食同源」之品,家長也可以在飲食中適度添加。
二、風寒型:因外感風寒引起,表現為便稀多沫,色淡量多,臭味不著,腹痛。多伴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外感癥狀,苔白膩。可予藿香正氣散加減口服或外塗臍部,解表和中,理氣化濕。另要注意腹部保暖,可艾灸臍部(神闕穴)、臍下(天樞穴),艾灸時切忌燙傷。食療可予炒米湯:將普通大米洗凈,晾乾,用大鍋炒至金黃色,加水煮粥,給孩子喝粥水。
三、濕熱型:小兒感受濕熱、暑熱等穢濁之氣後,致使濕熱之邪蘊於腸胃而致泄瀉。此型發病急,瀉下急迫,煩熱,小便黃,肛周灼熱、紅腫,伴發熱、口腔異味。治宜清熱利濕,方用葛根苓連湯或黃芩湯化裁。可給予摩腹推拿,順時針摩腹約10分鐘,可減輕腹脹。
四、胃虛弱型:小兒先天不足或後天養護失當,導致脾胃虛弱,胃腸腐熟功能減弱,而見大便稀薄、泄瀉時輕時重,反覆不愈。便色淡黃,可見不消化食物,腸鳴腹脹,伴有疲倦,面色黃,體型瘦弱、易出汗。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健脾益氣止瀉。山藥糜、芡實粳米粥可做日常點心,炒扁豆、蓮子肉等食材亦有健脾止瀉的功效。
由於泄瀉易耗傷津液正氣,失治誤治往往導致脫水的危險,長期慢性腹瀉,導致營養不良,影響小兒生長發育。家長需在醫師指導下及時治療、調理脾胃功能,不可貽誤時機。
※杜海濤餐廳就「7人腹瀉」事件發聲明,確定並非「碰瓷」,願互相包容
※孩子腹瀉如何護理?這5個訣竅,家長你知道嗎?
TAG:腹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