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前校長吉川弘:開展國際合作,開發生產效率高環境負荷低的製造技術
曾擔任東京大學校長、日本學術會議會長以及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理事長等職務,長期在日本科技界和學術界擔任指導角色的吉川弘之,於7月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發布會,呼籲企業界停止過度競爭,開展國際合作,開發生產效率高、環境負荷低的新製造技術。
東京大學前校長 吉川 弘之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回顧平成年代
日本記者俱樂部一直在輪流邀請各界精英,共同回顧1989年~的平成時代,吉川弘之的記者發布會就是該活動的一環。吉川根據自身的經歷,介紹了日本目前的科技和學術政策與平成時代以前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並反省道:「日本雖然創造了獨特的製造業理念,但並未能傳承下去」。同時,吉川還強調了開展國際共同研究開發新技術的必要性,從而取代只專註於贏得價格競爭,導致地球整體生產效率降低,並破壞了環境的傳統製造技術。
「只有日本的製造現場有大學畢業生」。吉川這樣描述了率先實現工業化的歐美髮達國家與日本的製造現場之間的顯著差異。這是他訪問英國的製造業現場時了解到的情況。吉川表示,大學畢業的員工與中學和高中畢業的員工共同努力提高製造現場作業效率的情形只有在日本才能看到。在英國聽說大學生不到製造現場工作,只擔任管理職位,他感到很吃驚。
吉川還介紹說,1970年與因發明貝塞爾曲線而聞名的法國工程師皮埃爾·貝塞爾在法國的談話也有相同的感受。當時,貝塞爾是法國汽車公司 「雷諾」 的員工。利用貝塞爾曲線加工的車體能清晰映出周圍的景象。在與吉川的談話中,貝塞爾肯定地表示:「推動汽車進步的不是燃燒(技術)、車體(設計)和車輪。而是車軸加工精度的進步帶來的性能提高」。也就是說,貝塞爾坦率地認可了日本製造現場的實力。
如何才能以低成本製造高品質的產品?在日本的製造業現場,大家齊心協力共同致力於產品改善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在歐美,品質管理由管理部門的大學生負責,製造現場只聽從上級的指示,這一點與日本大不相同。吉川指出,在日本,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所有員工共同在製造現場提高產品質量、削減製造成本,這是19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製造業發展的基礎。再往前看,曾擔任理化學研究所所長的大河內正敏(1878~1952年),以及曾經是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後來成為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的大越諄(1899~1969年)等很早就認識到製造技術重要性的工程師們教出來的眾多學生,也走進了日本製造業的現場。眾所周知,大河內正敏還積極推進了研究成果的商業化。
1995年,日本以議員立法的形式通過《科學技術基本法》,1996年制定了為期5年的第一期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規定了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針,這一時期日本的科技政策迎來巨大的轉折點。另外,作為科技政策的指揮塔,此前的科學技術會議於2001年變身為綜合科學技術會議(現為綜合科學技術與創新會議),設置於日本內閣府。吉川1997年就任日本學術會議會長,同時也是科學技術會議議員,另外還繼續擔任從綜合科學技術會議創辦時起一直擔任的議員職務。
因此,作為當事人非常清楚這一期間開展了什麼樣的討論。《科學技術基本法》和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提出重視與製造技術有關的基礎研究,吉川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但同時也指出了缺點:「完全變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對目前的局面產生巨大影響」。
「科學技術基本計劃」 的決策權掌握在綜合科學技術會議(現為綜合科學技術與創新會議)手中,綜合科學技術會議由日本首相擔任議長,由相關內閣成員及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專家擔任議員。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導入了提前設定好重點領域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方式,研究現場發生變化,導致研究人員,尤其是很多年輕研究人員失去了自己煩惱和思考需要做什麼的機會。有影響力的教授憑藉符合這些重點領域的研究主題獲得研究經費,研究人員在教授的指導下工作。吉川嚴厲地指出,選擇這條道路的年輕研究人員正在增加。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現狀?吉川建議再次啟動國際共同研究(IMS),1989年至2010年間,日本曾主導與歐盟(EU)、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韓國共同實施過該項目。吉川與日本經濟產業省共同在IMS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大力呼籲各國參與。IMS還率先導入了目前全球正積極推進的開放式創新的理念。開放式創新理念是指,停止過度競爭,以免增加環境負荷,導致貧富差距向全球擴大,同時增加相互共享的知識,減少競爭,由此能提高 「地球生產效率 (global productivity)」,促進全球製造業穩步發展。
吉川再次強調了新型國際共同研究 (IMS) 的重要性,新型IMS是指,進一步推進這種理念,建立讓日本、美國和歐洲各取所長相互合作的研究體制,將研究成果向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轉移。
文 小岩井忠道(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TAG:客觀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