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48期 武清的皇帝行宮
原標題: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48期 武清的皇帝行宮
據史料記載,位於北運河畔的筐兒港曾建有行宮一座。清朝皇帝多次駐蹕於此,留下許多御筆詩章。
筐兒港行宮在武清的龍河、運河交匯處。是順治年間建的。行宮四周,碧水環繞,翠柳成蔭。左側為停靠「龍舟」的船塢,右側是存放儀仗的「鑾興所」。行宮的圍牆高聳,四面均設宮門,四角各設角樓。門前,白石鋪地,直通「龍舟」停靠的地方,兩旁垂柳圍牆,相互揖讓。主建築坐北朝南,正殿巍峨雄偉,一色的黃琉璃瓦貫頂,五脊六獸、凌空翹首。殿前有寬敞的丹陛,白石為階;階下白石甬道通往四個宮門。正殿兩側,耳房各三間;東西兩廂,陪房各九間、宮房各五間。兩廂各設一便門:左門外,壘石為山、層巒疊翠;右門外,藤蘿花架,盤根錯節。行宮正門前階下,有古槐一株,高十數丈,葉茂根深,鬱鬱蔥蔥,是乾隆曾祖父順治帝於順治八年(1651)省方問俗至此,親手栽下的,當時已114載。行宮東南20米處修一別緻的八角涼亭。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北運河筐兒港處決口。翌年二月,康熙帝玄燁南下閱河。四月,駐蹕筐兒港,召見武清知縣章曾印,准奏修河銀三千兩。於衝決處建減水壩20丈,開挖筐兒港引河以分水勢,導流濟運。挖壩基土堆於石壩兩端,成土丘狀。行宮建於石壩北部(在今十一孔閘北約160米處)。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玄燁帝巡北運河至武清,宿於筐兒港行宮。閱視石壩與新河,並題詩《看運河建壩處》:「十月風霜幸潞河,隔林疏葉盡寒柯。岸邊土薄難容水,堤外沙沉易漲波。春末淺夫忙用力,秋深霖雨失時禾。往來踟躕臨淵嘆,何惜分流建壩多。」康熙四十九年,玄燁帝親書「導流濟運」,刻石碑於筐兒港行宮東約100米處。
雍正六年(1728年),怡親王奏筐兒港舊壩擴為60丈,展挖筐兒港引河,改築長堤。翌年,於土門樓村北開始建滾水壩40丈,並辟青龍灣減河,夾以堤堰。自此,兩條引河濟運河,河澇緩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曆帝下江南,宿於筐兒港行宮。次日起舟至夕,仍返行宮。乾隆三十七年,弘曆帝再下江南,閱筐兒港,宿行宮,且諭將八里灣改直。二十九年,又將筐兒港石壩整修加築。
乾隆三十二年(1767),弘曆帝巡視天津,周覽河堤淀閘,由北運河過境,題書「導流還濟運」,刻碑立於行宮東南約80米處。三十五年二月,弘曆帝閱視筐兒港,題五言詩《閱筐兒港工作》:減河制誠善,日久注為阬。前度命修築,今來閱接成,港春流則斷,漲夏殺其盈。原始宣防意,本因一簣營。此詩刻於「導流還濟運」碑陰,為行書字體。
1905年時,行宮、八角亭尚存完好。1925年,行宮被北運河河務局(時由直隸所轄)賣掉,八角亭被扒毀。
作者:李漢東
武清萬事通搜集整理,轉載請帶上武清萬事通二維碼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7期 明朝武清縣治何以從舊縣遷至城關?
※每天一個武清故事 第708期 《丙寅戰史》有關吳佩孚在楊村的記載
TAG:武清萬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