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習書法的行筆調鋒法

學習書法的行筆調鋒法

初學書法者多不知調鋒。泱泱中華。有確切記載的書論史長達2000餘年。本文觀點:筆法以晉唐為分野,前後不一倫。書論則以元代為分野。元以前書論多言道,元以後書論多言技。故歷來書家「今不逮古」之聲不絕於耳。現如今,古法已亡失,雖熱愛書法的人數總量超過以往任何朝代,可惜得法者恐鳳毛麟角。廢話不多說,本文所論調鋒法不涉鬼神也不神奇。僅三種:用指法、用腕法、蘸墨法。

調鋒之一:用指法

這是最為容易出效果但又是最難於掌握的調鋒法。本法主要就是靈活使用捻管法(也叫轉筆)。但具體怎麼操作呢?眾說紛紜。現在雖然信息網路發達,但是您百度不到。網上所有視頻多數體現不明顯且方法不大對路。為了是本帖讀者確有所得,寄棘堂主以身示範,願意上傳視頻與大家溝通交流。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開篇即說:書藝始於指法,終於行間。又說:爛漫、凋疏。見於章法而源於筆法。花到十分爛漫者,菁化內幅,而顏色外褪也;草木秋深,葉凋而枝疏者,以生意內凝,而生氣外蔽也。書之爛漫,由於力弱,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凋疏之態在幅首尤甚。汰之,避之,唯在練筆。筆中實測積成字,累成行,成行,而氣皆滿,氣滿則二弊去矣。若非功力深厚,一般人都是書之爛漫,由於力弱,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任意出之,故凋疏之態在幅首尤甚。而本文認為:當今學書法者,最大的用筆弊病倒不是「筆不能攝墨,指不能伏筆」,反而是用筆如用鉗子、斧頭、鐵鍬等器具方法不相上下。反正東西是死的,拿在手裡也死死的,相當於扼殺了毛筆千變萬化的生命力。倒是很多書家銳意創新,達到了「任意出之」的「境界」,結果可想而知,世人多皆稱之為:丑書……

所謂用筆,簡而言之就是:用什麼方式使用毛筆。那麼問題來了!難道使用毛筆只要學會如何執筆就可以了嗎?會執筆就算是會用筆了嗎?前文也舉了很多執筆的方法,平心而論各有利弊。還有執筆用什麼執?是手指!那麼又有疑問?如果執筆僅僅是為了使筆管在手中牢靠(例如五指執筆法之擫、押、鉤、格、抵,說的作用都是為了使筆在手中更牢靠),那麼還非得擺個執筆的poss做什麼用?為了美觀嗎?恐怕不是!東坡居士論書:獻之少時學書,逸少從後取其筆而不可,知其長大必能名世。仆以為不然。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獨以其小兒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說的很明白,千年之前的人都比現代人明白事理,一聲長嘆!故本文的觀點是:用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筆在手中更牢靠,而是為了更加靈活的使用毛筆……所謂: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

如何能達到蘇東坡所說的: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 筆者認為:關鍵在於用指法,其次在於用腕法,再次蘸墨法……

調鋒法二用腕法

能用指自能用腕。用指者,將軍也;用腕者,謀士也;蘸墨者,糧草也。用腕起配合協調作用,如做長畫、連綿、騰、轉、挪、移……皆需用腕,此外大弧度調鋒亦需用腕。榜書、題壁則更是腕承指用,尤其需要靈活有度……

此外,書法用腕需要懸腕。本文建議不論作大小字、各種字體都需要懸腕。懸腕寫字好處多多,此種用腕法最能解放身心臂膀,上下縱橫自如地運筆,可以使全身之力集注毫端,點畫遒健。米南宮提筆法云:元章告伯修父子曰:以腕著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曰:提筆亦可作小楷乎?元章笑顧小史,索紙書其所進黼扆表,筆畫端謹,字如蠅頭,而位置規矩,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顧嘆服,因請其法。元章曰:此無他,自今以後,每做書時,無一字不提筆,久之自熟矣。

宋趙希鵠 《洞天清祿集·古翰墨真跡辯》云:「 山谷乃懸腕書,深得《蘭亭》風韻。「

元陳曾《翰林要決》云:「懸著空中最有力」。

明方孝孺 《題宋仲珩草書自作詩》:「 子山善懸腕,行草逸邁可喜。」

清昭連 《嘯亭雜錄·成王書法》:「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亦云:」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

可見古來書家提倡懸腕者眾……

用腕貴平正,仰、偃、倚、側皆用腕之病。譬如開車,居中間車道,左右變道都很容易,而居邊道就完全不一樣……

用腕貴靈活。如果手腕僵硬,縱使指尖靈巧筆下多妙,筆畫也難以有筋骨。很多大家都強調,運筆需要使全身的力氣灌注筆端,需要意會不可言傳。這裡指的全身之力其實是指意念力,有點類似於氣功裡邊所謂的」氣「。手腕僵硬,意念力的通行就不能順暢,自然筆下無力……

用腕貴有膽量。尤其是在懸腕的情況下,更需要有膽量嘗試控制筆鋒。除了這些,還需要有膽量百折不撓堅持不懈,不能圖安逸圖省事兒輕言放棄。元陳繹曾《翰林要訣》云: 今代惟鮮於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瞑目伸臂曰:膽、膽、膽……

調鋒法三:蘸墨法

本文之所以開篇即說屬於基礎知識普及,原因就在於,本文只講最基礎的。執筆也好,用鋒也好,說的都是基礎。蘸墨法放在用鋒法中,估計有些人會覺得奇怪,有些人覺得幼稚。但是話說回來,用腕縱有千鈞之力,用指即使千變萬化,但是蘸墨出了問題,照樣寫不出精彩的書法。蘸墨的目的有三個:一、使筆毫攝墨飽含墨汁(小註:竟然有人提倡毛筆筆鋒不要全泡開,也有人提倡蘸墨別蘸滿筆毫,汗!);二、使筆鋒充分享受墨汁的滋潤(註:不是能吃飽就爽了,吃的過程也得是種享受);三、調整筆毫使萬豪齊心(也就是抹圓了)

磨墨的方法

先在硯池裡放少量的清水。水多了,磨墨時容易晃出硯池,墨錠浸泡在水中也會使墨汁變鬆軟而出現小墨塊屑,一旦溶於墨汁里會影響磨墨的質量。如果寫大字需墨量多,可分幾次研磨,將磨濃的墨汁倒入別的容器,再在硯台里加些清水繼續研磨。

磨墨時注意將墨錠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圖快,要順時針方向沿著圓硯的邊壁畫圓圈,研磨範圍要大一些,不要在硯池的中心小範圍的研磨。

磨墨時要求手臂懸起,與桌面平行,手執墨錠猶如執筆姿勢,要用腕和臂的運動來磨墨。如果將手臂擱在桌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轉動來磨墨,墨錠會被磨出一個斜角來。

磨墨是練習寫字基本功的一種很好的手段。用正確的方法磨墨,等於在練習畫圓。經常磨研,習慣成自然,拿起筆來就會畫出一個很圓凈而且粗細一支的圓圈來,這對以後寫字,特別是寫草書非常有利。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聯「讀書真事業,磨墨靜功夫」鞭策學生。當代另一位書法大師高二適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鐵硯始堪珍」的詩句。他們都道出了磨墨能培養人的耐心,鍛煉人毅力的豐富內涵。

墨要磨濃,這「濃」是有一定限度的。太濃了,稠如泥漿,膠住了筆,難以寫字;太稀,墨水滲透太快,筆跡會在紙上洇出一大圈水漬影,使筆畫模糊不清。墨濃要適中。

怎麼才算適中了呢?從研墨的痕迹中可以看得出來:如果墨錠磨過後,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迹淹沒了,說明墨汁還不夠濃,可以繼續研磨。磨墨是很費時的,可以邊磨墨便看書或讀帖,不要浪費時間。如果墨錠磨過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迹,同時,墨汁慢慢地將磨痕淹沒,說明濃度適中。如果墨過後的痕迹靜止不動,說明太濃了,可以適當稀釋。另外一種檢驗濃度是否適中的方法是,用筆尖蘸少許墨在宣紙或元書紙上點一下,看墨點滲出的情況,如果墨濃如漆、墨點略有滲出,證明已磨好,可以寫字了。

磨墨好後要注意兩點:一,墨錠不要留放在硯池裡,防止墨錠膠在硯面上取不下來;二,要把墨錠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鬆而掉下墨粒來。

蘸墨法

本文所講蘸墨法放在用鋒里,其實是想說,蘸墨與用鋒息息相關。先師在題筆陣圖中說:夫欲書者,先乾研黑,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譬如戰場,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方為帥才。這是首字起鋒前思考的過程,極為重要。另蘸墨法涉及章法。古人作字皆有濃淡,鴨頭丸即可看出,有兩次蘸墨。蘸墨之時,也是調順筆鋒好時機。相當於一個人幹活累了,歇一歇,整理整理思緒,繼續干。但是很多人卻不是這樣,屬於想蘸就蘸,筆鋒一歪一亂就趕緊抹抹。其實有違自然之道,是很可笑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卓軒書畫 的精彩文章:

隸書緣,是愚鈍還是質樸?
當魏碑遇到晚清、民國及現當代

TAG:卓軒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