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古村有「一街二閣五廟八門七十二巷」

這個古村有「一街二閣五廟八門七十二巷」

文祖村,地處魯北平原和泰沂山脈的交界,為南北通衢之要道。境內山川起伏,丘陵連綿,地勢險要,古往今來都是齊魯重鎮。

文祖村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這裡便有人在此聚居。1500年前東晉南北朝時期,這裡設立了僑置廣宗縣。關於「文祖」地名的由來,據《山東通志?通記》記載:「丙辰七十有三載,舜受終於文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記載:"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堯禪讓於舜,舜耕歷山,罷武興文,穩定一方。後人為了紀念這一盛舉,建「堯文德之祖廟」。「文祖」一詞,當為托古建廟而得名。

舊時的文祖古村,有「一街二閣五廟八門七十二巷」。一街是指文祖的南北大街即齊魯古道,兩閣是指玄帝閣(北閣)、文昌閣(南閣),五廟是指三官廟、關帝廟、龍王廟、石大夫廟、泰山奶奶廟,八門是指北邊長之門、對麓門,南邊通魯門、壽川門,東邊望曉門、振享門,西邊向華門、治安門。

隨著歲月滄桑、歷史變遷,大多數的亭閣廟宇都已不復存在。在文祖南村中部,還有大士閣保存基本完好。為濟南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士閣為石砌券門結構。一條青石大路自門洞中穿過。大士閣寬12米,進深9米。門洞高4.5米,闊3.5米。門洞南面正上方有石刻的門額,門額的字跡已經嚴重破壞,無法辨認。

曾有碑文記載,大士閣建於明代,可惜碑已不存。

在閣南面門洞東側有同治八年的「重修府君殿碑記」,還有一塊道光十年的殘碑斜靠在石牆上。

大士閣的北面東側,有一個小門。門內有石階可攀登到閣上。

頂上為長方形平台。原先建有文昌閣。現已不存。只殘留有石砌的Y字形印記。文昌閣供奉的應該是文昌帝君,大士閣供奉的應該是觀音大士。至於此閣何時為文昌閣,何時成為大士閣,已無從查考。

閣的東側有一青磚小屋,不知是鐘鼓樓還是配殿。

閣的西側是一塊空地。空地上有一盤石磨和一座石碾。

穿過大士閣的青石大道就是文祖古村的「一街」——齊魯古道。門洞內的青石還是古道原來的石頭,幾百年的人踩馬踏,青石已經被磨的十分光滑。

門洞以外的古道青石早已不復存在。為了恢復齊魯古道的風韻,彰顯美麗鄉村的古韻特色,古道修復工程正在實施。

工匠們頂烈日冒酷暑正在加緊施工。力爭早日恢復齊魯古道的風采。

古道兩旁,古香古色的老宅門比比皆是,有率眾修築齊魯長城錦陽關城牆的李世墉故居「舒德堂」,有清朝「武癢生」李振儒故居,還有一代魯商「永字型大小」創始人馬錫田宅院舊址。

人民公社時期的供銷社大院還保持著原貌,門口上方水泥製作的五角星充滿了時代的特色。

「七十二巷」呈東西方向規則地分布在古道兩旁。悠長的石板路將人們帶入那幽深的老巷。

街邊威嚴矗立的石獅,據說是古驛站的守門石獅。

在古道的北頭,還有一處古井。古井早已廢棄多年,支撐轆轤的石頭已經東倒西歪。井邊聳立的石碑字跡已經模糊不清,只有碑額上的「大清」二字尚能辨認。

文祖,重文尚德,古韻悠悠,原汁原味的老街古巷,在質樸自然中悄然撩撥著難忘的鄉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看章丘 的精彩文章:

明水街道侯家村有座百年宗祠亟待保護
展示美麗 播撒健康——美麗章丘全民健身活動瑜伽展演

TAG:愛看章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