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古印度 是大唐的屬國

古印度 是大唐的屬國

原標題:古印度 是大唐的屬國


希望某些人看到這個題目後,別急著罵人「意淫」。看完後再下結論,不遲。我的文章,從來是用證據說話的。 貞觀四年,唐朝大軍擊敗突厥,統制西域和蒙古高原。原臣屬於突厥的大小蕃國國君聚集長安,請求唐太宗就任「天可汗」,即天下共主。同時,形成一個共識:今後,凡是各國君主死後,繼承者只有得到朝廷冊封之後,才能正式即位,才能被「國際社會」所承認。 說白了,只有得到大唐皇帝任命書的國王,才是真的,否則便是假的。一旦被國內外認為是假的,會有多危險,大家是知道的。


由於某些「專家」刻意歪解「朝貢制度」,有人以為「天可汗」是毫無意義的虛名,此言大謬。看完下面三點之後,也有助於理解「朝貢國」的真實內涵。 首先,天可汗統治下的各國,必須定期入朝報告工作。《唐會要》: 「故事,西蕃諸國通唐使處,悉置銅魚,雄雌相合,各十二隻,皆銘其國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在內,雌者付本國。如國使正月來者,齎第一魚。余月准此,閏月齎本月而已。校其雌雄合,乃依常禮待之。差謬,則推按聞奏。」 所謂「故事」,即:老規矩。大唐朝廷給各國規定了到長安報告工作的時間,有的是正月,有的是二月,有的是三月。朝廷給各國分別頒發了特製的十二隻銅魚,每隻銅魚一分為二,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給蕃國。這十二隻銅魚分別在一至十二月使用,即三月份到長安的,即使用三月份那隻銅魚。到長安後,與存於朝廷鴻臚寺的相合,再正式彙報工作;若合不上,則要進行嚴密的調查後再行處理。


其次,必須繳納貢賦,與入朝報告工作一併進行。《唐會要》:「先天二年十月敕:諸蕃使都府管羈縻州,其數極廣。每州遣使朝集,頗成勞擾。應須朝賀,委當蕃都督與上佐及管內刺史,自相通融,明為次第,每年一蕃令一人入朝,給左右不得過二人。仍各分頒諸州貢物於都府點檢,一時錄奏。」 西域和蒙古高原等周邊各國,基本上是每一個番國為一個行政州的建制,州刺史經朝廷批准後由國君世襲。這些州,即所謂羈縻州。唐玄宗以前,各羈縻州必須和內地州一樣參加朝集,即每年年底到朝廷報告工作,繳納貢賦。因為羈縻州幾百個之多,離京城長安又太遠,同時考慮到長安糧食緊張,每個州來十個人,就是一個了不得數字,因此,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認為羈縻州到長安來彙報工作,實在太麻煩,下令各都督府每年派一個州作為代表到長安,其它各州的貢賦委託該州運到長安。


第三,軍事權屬於天可汗。唐朝對大小蕃國的軍事控制權,制度更是明確、規範。《唐六典》:「八寶:一曰神寶,所以承百王,鎮萬國;……五曰皇帝信寶,徵召臣下則用之;六曰天子行寶,答四夷書則用之;七曰天子之寶,慰撫蠻夷則用之;八曰天子信寶,發蕃國兵則用之。(《漢儀》又云:「……有事及發外國兵用天子信璽,封拜外國及徵召用天子行璽,賜匈奴單于、外國王書用天子之璽……」)」 皇帝玉璽有八個,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玉璽。其中,調動蕃國軍隊出征時的聖旨上,蓋「天子信寶」的大印;徵召蕃國君臣入京、冊封蕃國國君等聖旨,則蓋「天子之寶」的大印;答覆蕃國的聖旨,蓋「天子行寶」的大印。如此等等。 各蕃國必須按照制度,為朝廷訓練軍隊。唐朝將內地的都督府與州縣相結合的軍政體制,移植到了西域。州是地方行政機構,都督府則主要是負責軍事工作的機關。由於這裡戰爭頻繁,故而都督府的作用顯得更大。邊疆地區各州、都督府的上級機關都護府,如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則是軍政一體的機關,對這裡實行一元化領導。朝廷任命各國國王為都督,就是要求他們平時好好訓練軍隊,戰時憑「徵發符信」跟隨出征。 「朝貢制度」,是好大喜功嗎? 正是這個制度,才使得王玄策輕鬆搞定了印度。


《通典》:「(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奉使天竺。會屍羅逸多死,國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乃發兵拒。玄策遁抵於吐蕃之西南,以書徵鄰國之兵。吐蕃發精銳千二百人,泥婆羅國發七千餘騎來赴,玄策與其副蔣師仁率二國之兵,進至荼鎛和羅城,即中天竺之所居也。連戰,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獲其王妃及王子等,虜男女萬三千人,牛馬三萬餘疋。於是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遂俘阿羅那順以還。」 這是一個十分著名的故事,《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等均有記載。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率領使團三十餘人,奉命出使天竺(今印度)。當時,中天竺王屍羅逸多統一印度。屍羅逸多死後,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王玄策所到之處,各國紛紛表示忠心,並派出朝貢團到長安。但是,王玄策率領使團來到天竺時,阿羅那順拒絕王玄策使團,並派兵攻擊。經力戰,王玄策等少數人逃出後,向附近屬國徵兵,吐蕃派出1200人,泥婆羅國派出7000餘騎兵。 這些國家為何派兵?因為王玄策是天子的使臣,手上有皇帝授予的信物。《新唐書》稱:王玄策「檄召鄰國兵」。當吐蕃、泥婆羅國派出軍隊、聽從調遣的時候,東天竺等國還奉命運來了大批軍需物資。

王玄策率領這支部隊,掃平天竺。王玄策的戰果,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是活捉阿羅那順,及其王妃、王子等一萬三千餘人,押赴長安; 二是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即天竺全體歸順。 王玄策出使時,是右衛率府長史,級別只是正七品上。回國後獲得重獎,連升五級,被提拔為朝散大夫,級別為從五品下,進入唐朝高幹行列。 至於阿羅那順,則是老死於長安。而且,「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羅那順之形,列於玄闕之下。」 此後,天竺與大唐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舊唐書》:「天竺國,……其中分為五天竺:其一曰中天竺,二曰東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數百。……天授二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屍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並來朝獻。……(開元八年)其年,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請以戰象及兵馬討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軍。玄宗甚嘉之,名軍為懷德軍。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羅僧伽寶多枝摩為國造寺,上表乞寺額,敕以歸化為名賜之。十一月,遣使冊利那羅伽寶多為南天竺國王,遣使來朝。……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國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來朝貢。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王子李承恩來朝,授游擊將軍,放還。天寶中,累遣使來。」 天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國家。本來,中天竺是其中最強大的。當王玄策徹底搞定它的時候,一定指定了新國王。「於是,天竺震懼」。


從此,五天竺與大唐建立了穩定的年年納貢、歲歲來朝的關係。比如,天授二年(691年),這五個國家的國王,一起到長安,覲見武則天。 這裡的軍隊,也是服從朝廷調遣的。比如,開元八年(720年),估計是根據安西都護府的要求,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組建軍隊,準備討伐大唐的敵人大食及吐蕃,國王上書朝廷,請求賜給軍隊的名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請求朝廷給個編製,有個正式身份,唐玄宗賜名為「懷德軍」。 南天竺國王指揮懷德軍作戰時,身著大唐官員的官服。在《新唐書·天竺傳》中,記錄了一個細節:「玄宗詔賜懷德軍。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帶為寵。」帝以錦袍、金革帶、魚袋並七事賜之。」唐玄宗賜給南天竺軍隊「懷德軍」名號。南天竺的使者說:在我們那兒,既有朝廷封賜的名號,又能穿上朝廷賞賜的官服,才顯得特別榮耀啊。唐玄宗便賜給南天竺國王錦袍、金革帶、魚袋等七件套。這是大唐朝廷官員出現於正式場合的全套服飾。


不經朝廷批准,天竺的國王們,不敢登基。南天竺新國王利那羅伽寶多繼位,也是先派使者到朝廷請示,在朝廷派出官員予以冊封后,才正式就位。 開元二十九年,中天竺國王又派兒子李承恩來朝見天子。這個王子的名字,估計是唐玄宗賜的。唐玄宗還封李承恩游擊將軍的官職,沒有讓他入直宿衛,而是放他回國了,這是特別的寵遇,表示對中天竺國王的高度信任。


僅僅這點文獻,顯然是不過癮的。儘管在正史中還可以找出不少,限於篇幅,我們引用一點更有趣的東西。 據《法苑珠林》:「粵以大唐貞觀十七年三月內爰發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因銘其山,用傳不朽。欲使大唐皇帝與日月而長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其辭曰:大唐出震,膺圖龍飛。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邁軒羲。高懸玉鏡,垂拱無為。(其一)……覽華山之神縱,勒貞碑於崇崗。馳大唐之淳化,齊天地之久長。(其五)」 這就是說,早在貞觀十九年,王玄策等人奉旨抵達印度,並在佛教聖地王舍城立碑,碑文的意思很簡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裡,乃我大唐的屬地。


據《法苑珠林》:「此漢使奉敕,往摩伽陀國摩訶菩提寺立碑。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於菩提樹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門令史魏才書:『大唐牢籠六合,……是故身毒諸國,道俗歸誠。皇帝愍其忠款,遐軫聖慮。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撫其國。……身毒稽顙,道俗來王。……』」 這段話,更明確:唐太宗專門派使臣到印度巡撫即檢查指導工作,併到佛教聖地摩伽陀國摩訶菩提寺立碑,碑文的意思更加明確: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裡的國王及百姓,都是我大唐的臣子。 本來,在王玄策軍事征服印度之前,印度早已整體臣服於大唐。由於中天竺國王屍羅逸多死後,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也許是擔心朝廷不認可他,才拒絕王玄策一行。於是,這個不識相的傢伙招來大禍。

此戰之後,王玄策等諸多使團,無數次抵達印度。僅王玄策一行,就幾乎走遍了印度各地。根據有關到印度使團的成員的信息,可以發現,幾乎每個使團中都有專職的「畫師」。他們除了檢查指導工作,便是干一件很重要的事:繪製地圖,為分置州縣軍府做準備。 唐高宗乾封元年,朝廷組織大批專家完成了100卷的《西國志》,其中60卷文字介紹,40捲圖畫;同時據此,完成了西域屬地的區劃和軍民管理機構的設置:9個都督府、80個州、133個縣、147個折衝府。 至此,完成了對印度的規範化治理。直到唐末,印度對朝廷都十分恭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欣悅讀 的精彩文章:

一旦開戰就要放開了打 不必自己畫地為牢
船塢崩潰:美軍10萬級噸新艦被淹,接近報廢!

TAG:兵欣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