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理學公理的論述完整版表述,深刻剖析意識機制
導讀:本文摘錄自獨立學者靈遁者科普書籍《探索生命》第三十三章。
人性的十大公理,你無法避免!
——靈遁者
《探索生命》這本書,寫到現在,可以說該做一個總結性認識了。前面所有的章節,都可以說是一種鋪墊。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一章的內容。在開始本章內容之前,我要這樣說。尋找答案是人類的好奇,人類的天性。但倘若你自己無法理解你所寫的東西,就永遠相當於沒有答案。就好比說外星人,給你一個關於宇宙運行的公式,結果大家都看不懂,那麼這個答案對於你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知識不是力量,使用知識才是力量。我希望在我思考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你們也在思考。而且我真心的希望,我是錯的,你們是對的。人類不就是這樣進步的嗎?
接下來我要說第二點。心理學的發展彷彿還停留在20世紀。大多數人呢,你沒有在新聞上看到過,心理學有多大的突破性理論。就不像物理,化學,生物學這樣,年年都有重大發現。按理說,心理學也應該從這些科學成果中受益,但收效甚微。沒有人站出來問,為什麼嗎?
很多人談到心理學,可能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人,就是佛洛依德。他是1856年5月6日出生—1939年9月23日逝世。他的理論至今影響深遠。但他所處的年代,和我們現在的年代明顯有很大的區別。其中量子力學,生物學,物理學的發展突飛猛進,為什麼不以這些學科的成果,來深化對於意識的探究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探究心理學無法擺脫主觀性。這也是心理學的爭論點。就拿佛洛依德來說,他的《夢的解析》的觀點,看過的人,都是知道的。如何保證客觀性,這個是無法保證的。做夢的人,和解夢的人都無法保證。
如果一個物理學家來批評的話,他會這樣說:「無客觀實在性,又無法進行實驗驗證,你這是什麼理論?」量子力學雖然有奇異處,但總是能夠符合實驗驗證。所以我經常也告訴自己一句話,如果你對一切理論,都不懷疑的話,那隻能說明你思考的不夠深。
關於大腦意識,關於行為,我有自己的思考,我有必要把這樣的思考,寫出來,告訴大家。不是說我多聰明,只是我思考的時間,也許確實比你長。
我們先來說總結,對我前面的章節,有個總結性認識。
第一點:生命的起源。
你要談人和動物意識,以及意識行為,你需要談人和動物是怎麼來的。生命的起源有很多假說,星外文明,隕石論,火山論等等。我個人說過,比較贊同米勒關於生命起源的研究。即生命起源於水中。與閃電等放電現象是有關的。他的實驗共生成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氨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這是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的過程。
第二點:生命的進化
從有機物到單細胞,然後不斷的進化為各種生命形式。這個過程,非常複雜,無法復原。在眾多生命存在中,有一種水生物經歷千萬年發展,進化為陸地上的猿類。而人就是從古猿類進化而來。從600萬年前的突圖人,到130多萬的露西,人類初具現在的形態。具體大家可以看看前面的章節。
人類從野蠻生活,到現在高樓林立,科學發達,甚至開始走出地球。有人會問了:「相比於其他生命,人類一騎絕塵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會說智慧,也就是人類的意識的獨特性。那麼說到這裡,就必然要說到大腦了。
倘若大腦不產生意識,大腦就是一堆脂肪。大腦產生意識,這是大腦的神奇之處,這也是我們的共識。
簡單來說意識的產生是這樣的:大腦為神經系統最高級部分,由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組成,兩半球間有橫行的神經纖維相聯繫。每個半球包括:大腦皮層(大腦皮質):是表面的一層灰質(神經細胞的細胞體集中部分)。人的大腦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溝(裂),溝(裂)之間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腦皮層的面積。人的大腦皮層最為發達,是思維的器官,主導機體內一切活動過程,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所以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大腦是由千億級神經元構成,其複雜程度,讓人嘆為觀止。意識就是由這些神經元的放電和化學行為產生,每個人的意識都是這樣產生的。
給大家看看下面的兩張圖。
也就是說人腦,無論是脊髓,腦幹,或者從視網膜接受的所有的信息,會主要匯總集中反饋在大腦皮層,而產生意識。腦的主要功能就是經過神經元一級一級的信息交換傳遞,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信息集合,這個過程稱為樣本分析。神經元一級一級進行信息交換傳遞的過程稱為分析,有意義的信息集合即為樣本。樣本分析是腦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腦、小腦、下丘腦、基底核等,這些腦部的主要功能都是進行樣本分析。
而且正如左圖所示。在大腦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功能區。丘腦的功能就是合成發放丘覺。丘腦由神經元構成,每個神經元中都遺傳有信息,丘腦的功能就是將多個神經元的信息合成為丘覺,並發放到大腦聯絡區,使大腦產生覺知,也就產生了意識。
腦包括的結構眾多,不是所有的腦結構區都能合成丘覺,丘覺只是丘腦的功能,只能是丘腦合成發放出來才能產生意識。丘腦雖然能夠合成發放丘覺產生意識,但丘腦不是意識活動的場所,意識也不在丘腦中存在。大腦聯絡區是丘覺的活動場所,丘覺能夠使大腦產生對事物的覺知,產生對事物的「知道」、「明白」。丘腦通過聯絡纖維將丘覺發放到大腦聯絡區,主要是皮質層,產生意識。在臨床病例中,丘腦、大腦聯絡區、聯絡纖維發生了損傷或病變,產生的癥狀都是一樣的,都將導致意識的缺損或喪失。
我介紹上面的內容,給大家,是想告訴大家,一切都有根。我是相信因果關係的人。這同時也在告訴大家,我們找一個問題的答案,要先說明,有哪些條件,是我們可以用的。就像我們理解數學世界,物理世界是一樣的。你必須知道一些公理,或者說公認的常識。
我剛開始學習數學的時候,鬧過這樣的笑話。老師說:「在平面上,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公理。我那時候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公理,就笑了。心想,這不騙小孩嗎?兩點之間,肯定線段最短啊,不用說也知道啊。走彎路肯定長啊。
可是後來慢慢大家一次次用這個公理,發現最簡單的東西,還真管用。而且你知道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可你可以證明嗎?你可以證明1+1等於2嗎?數學家就可以證明。所以這不簡單。
後來接觸哲學理論後,更加意識到了這點。任何理論,你先看它的基礎,再看它的推論。一上來就是花里胡哨的理論,你多半要謹慎。
那麼研究心理學,研究意識理論,應該有哪些「公理呢?」。就是說凡是研究意識的人,都應該認同的理論是什麼?
寫道這,你應該豎起耳朵,好好思考了。你能想到心理學的公理是什麼?
各位,很明顯,其實上面的介紹裡面,就包含著心理學公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來分析一下。
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具體說是大腦中的億萬級神經元組合,通過放電和化學反應等互動產生意識。目前所有的意識都是這樣產生的,這是大家公認的常識。
所以公理一可以這樣表述: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
還可以這樣表述:此意識和彼意識無本質差別。
解析:意識一旦產生,我們就知道了,它們產生的本質原因是相同的。那麼此意識和彼意識在本質上就是無差別的。就是一粒沙子,和一杯水,我們說本質上都是物質。只有意識內容的不同,意識產生的機理機制是一致的。
這一點很清楚了,也是現代生物學,腦科學的研究證明。然後我們接下來再找尋其他公理。很明顯,意識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從行為上看是各式各樣的。那麼我們在本書的開頭,就說到了。影響意識的力量,就只有兩種: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也可說意識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影響和驅使的。很明顯,先天因素就是遺傳因素,按現在的生物學理論,就是DNA,RNA理論。後天因素,就是營養,教育,環境,是否遭受疾病或意外重創等等。
所以公理二可以這樣表述: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動的。
解釋:你在分析一個人或動物意識的時候,你要考慮這兩點因素。任何只考慮一種因素的方法,都是一刀切理論。
然後在提出這兩點公理的時候,我要問你,還有其他心理學公理嗎?其實沒有人這樣研究過心理學,我之所以這樣來做,是因為我想到了這樣做,可能更好,提供一種新的思路。畢竟我思考了這些問題。
還有嗎?你能想到嗎?我希望你在看的時候,一定要跟著思路想。我不是你的老師,我也沒有站在講台上,我們是隔著電腦屏,面對面交流,平等的交流。
你們看過前面章節的人可能會想到,這樣的公理:意識是有層次的。
因為大家會經常說,高智商,低智商,還會說,人總是比動物聰明,人的意識肯定是高層次的。有這樣慣性思維。而且我自己也將意識的層次,由低到高,劃分為:無感覺,感覺,知覺,想像,思維。但其實我也說明過,這樣劃分是不嚴謹的。當時是為了拿人和動物的意識,做比較,來拿出這麼一個量化。所以這個不能作為公理。
其實我說了,只要你願意想,你總能想到很多。但我們確實由於知識有限,經驗有限,實驗設施有限等等原因,我們想到的東西不一定對。但你錯很多次之後,或者被人罵很多次之後,你會對的,或者別人會對的。這就不是一件壞事。
比如你有沒有想過,意識產生的速度?速度是多少?目前好像沒有這方面的報道,我沒有看到過。小於光速?等於光速?大於光速?你傾向於哪個答案。有人說心靈感應就是超光速。可是愛因斯坦說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意識在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空白。不過我贊同速度的上限是光速。
再來說一個公理,這個公理,是我在思考夢的時候產生的相法。相對比上面兩個公理,相信這個公理,反駁的人會很多。
公理三:人的生命體體征存在時,意識時刻存在。
解釋:生命體征自然是尤其強調腦活動體征。即腦活動體征存在時候,意識時刻存在。哪怕生命體主體,感覺不到意識的存在,但作為研究意識的我們,我們應該認為意識是存在的。否則,我們正在研究什麼?研究無嗎?
這種情況的反駁案例會此起彼伏,比如有人會說,晚上睡眠,睡的很沉的那種人。你甚至踢一腳他都不會醒。那他如果感覺到有人踢他的話,他會不醒來嗎?其實這個沒有說服力。因為人的意識表現是多樣的。拿做夢來說,有人做夢了,能記住,有人記不住,有人甚至做夢了,也認為自己沒有做夢。但我們可以通過掃描腦電波知道他做夢了。主體在沒有感受到意識的情況下,意識存在嗎?這似乎深挖下去,是個哲學話題了。但我認為,一定是認為意識存在的。主體沒有體驗到自己的意識的時候,不能說意識不存在。還有很多例子,比如有人中暑,被打暈。這時候他的生命體征,腦活動都是存在的,所以這種情況下,我認為此人的意識是存在的。但他能否體驗到意識,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這個公理,後期我們還會補充討論。
你還能想到什麼心理學公理,非常期待,你來補充。
所以我們現在總結了三個公理。
公理一: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
其他表述:此意識和彼意識無本質差別。
公理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動的。
公理三:生命體體征存在時,意識時刻存在。
大家牢記,這三個公理,因為後面分析意識的時候,我們會用到。
接下來,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類似於柏拉圖的洞穴。先來說說柏拉圖洞穴的內容: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裡,被鎖鏈束縛,不能轉頭,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著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
如果有人進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世界,他會更加眩目,甚至會發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後才能看陽光中的事物,最後甚至能看太陽自身。到那時他才處於真正的解放狀態,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否定他的原來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時間去適應洞中的黑暗,並且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跟他走出洞穴。
柏拉圖通過這個洞穴的隱喻,旨在說明教育才能升華和解放一個人。哲學家的責任,就在於把人拉出洞穴。而我要借這個故事,來問大家,意識的真偽,意識的存在該如何界定。這是個深奧的問題,我不知道心理學家們如何去思考的,但我認為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是我們的疏忽。
將柏拉圖的洞穴深化一下:假如有一個人出生在黑暗的洞穴中,看不到任何東西。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10年,20年,你覺得他和我們的意識有什麼區別?他會站立嗎?他會思考我是誰嗎?他的意識畫面里,會有什麼呢?他有喜怒哀樂嗎?
我們不得不說,這對於一個人而言,這種假設很殘酷。但即使這樣的情況。上面的三條公理全適合在黑洞中的這個人。我們暫時叫他:覺石。
他出生了,他長大了。他的意識是時刻存在的,且他意識產生的機制和我們意識產生的機制別無差別。他的意識也受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使。只是後天力量的驅使刺激,降到了最低。
首先我們都知道,人接收的80%信息,是通過眼睛來接收的。那麼對於覺石而言,它無法通過眼睛獲取信息。就是說他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其他東西和信息。睜開眼睛,只能看到黑色。
其次它肯定不會說話,喪失了語言系統。但他是會發出聲音的。他會發出怎樣的聲音,你可以隨意想像。反正是很怪異的。
他甚至不會站立,幾乎百分百不會站立。因為站立走路,是需要學習的。
使用工具也不會,因為沒有工具可以使用,就算有,在黑暗中有意義嗎?
所以一個這樣的人就誕生了:看不見,不會說話,沒有道德觀念,沒有自我觀念,不會站立,不會使用工具。他甚至不會問:「為什麼?」
當你可以問為什麼的時候,是因為你看到了不一樣的情況。而對於他而言,沒有對比,就不會出現問為什麼的念頭。
那他擁有什麼?他有感覺,感覺到洞穴是硬的,是冰冷的。還會有疼痛的感覺。因為在他看不見的情況下,他爬的時候,必然碰到自己。碰到就會疼,然後他會產生條件反射。縮回被碰的地方。碰的多了,這種反射會形成恐懼。會抑制他四處爬的慾望。
所以喜怒哀樂他是有的。吃飽了就開心了,不然他會感覺難受。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喜怒哀樂是天生的。只是喜怒哀樂的表達不一樣。他可能臉上無表情。
他的意識中沒有真假,前後,高低,時間,親情,道德,數量,困難,顏色等的概念。一切意識以享樂為驅動,且先天力量影響佔主導作用。
我保證他的行為表現,不如一隻在森林中的猩猩。所以我們很難想像,他會做夢嗎?做什麼夢?會幻想嗎?腦中會出現什麼畫面?黑是一種無法想像的畫面。相信我,一定是這樣的。在黑暗中,在無聲的洞穴中的情況,和現實中眼盲是兩個概念。
我傾向於他是有想像的,只不過這種想像,是沒有顏色的黑。只有質感,沒有畫面。這種質感來源於他摸自己,摸洞穴感覺。他會愛上摸自己的感覺,那是世界對他唯一的愛。就是用自己的手,摸自己。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意識和行為表現,都與人不一樣。他的表現,就像一隻洞穴中的青蛙。和他所處的環境是一體的,是安靜的。很多天生的東西,甚至都會退化。想到這裡,我有些傷感。因為想到這個人,我想到了洞穴里的青蛙。正好我寫過這樣一首詩歌。名字就叫《洞穴里的青蛙》。說來也奇怪,那時候寫這首詩歌的時候,我就大量思考了關於生和死的問題。那一年18歲,看起來像28歲。因為額頭生了三條皺紋。但現在想想很幸福。
好了,覺石這個人,是我杜撰的。假如真有這個人,它也不可能知道名字是什麼?但我相信,你們內心是震撼的。就是了解自己是什麼樣,首先去想自己不能想像自己成為什麼樣?而我所舉這個例子,無疑是我們最不能想像和接受的。
但對我而言,寫這本書到了現在,這是很重要的。不然我怎麼總結,怎麼講前面零散和不嚴謹的章節,重整化呢。
我現在來問你,通過我上面的簡單描述,你還有什麼補充的。你還能想到什麼?我在本章開頭的時候,就說了。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理解,就沒有答案。你不能理解,是因為你不能想像。好好思考這句話吧。
我在總結了三個心理學「公理」之後,好像無法再前進了。可是現在呢?當你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想像人類的時候,你會發現,前面還有路,路還長。
所以公理四就可以這樣表述:社會中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
也就是你的任何意識,都具有社會性。就是說你要分析你的意識,就離不開分析你周圍的情況。
公理五可以這樣表述: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後天建立的。
就是說,理性的東西,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後天建立的,不是遺傳的。就比如說數量,高低,前後,生死,高尚,卑鄙。這樣的東西,都是後天建立的。那麼你可能會問了,什麼是非概念和非理性的東西呢?先天就能擁有的東西,就是非概念的東西。比如飢餓感,疼,瞌睡。其實這是感受。對於覺石這個人來說,它不知道「飢餓」兩個字怎麼寫,但他天生有飢餓的感受能力。但他不可能擁有高尚的概念的。因為從公理四,就可以得知。高尚是一個社會性的詞語。所以教育在一個人的後天發展中,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其實概念性的東西,就指向了理性的東西。即可以認為,人的理性是後天建立的。
因為你腦中概念性的東西少,必然限制了你的想像空間,而想像空間,就限制了你的發展空間。這就是為什麼農民的兒子會種地,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所以當你接受了很多教育的時候,你發現你除了會種地,你還會畫工程圖,會編程。而這些東西,只能在都市裡做,不能在農村做。你的空間想像力,理解力,就是你的能力。一定是這樣的。大家多思考一下。
接下來,我再問你,你還能想出什麼關於意識研究,大家公認,無可辯駁的東西嗎?好好思考一會。
我再來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有點像《黑客帝國》中的情景。比如說有這樣一個克隆人。他在培養液中成長,在這個地方,有成千上萬個他都在培養液中。他雖然處於沉睡中,有點像催眠狀態下,一直沒有被喚醒。
但他的大腦活動,一直是進行的。從小到大的情況,一直是進行的。沒有任何中斷。這個過程是通過電腦連接他的大腦,給他一個特定的編程,這個編程內容,就是他所成長所經歷的內容。也就是說,他會認為自己不是在沉睡中,而是一直生活在現實中。自己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只有我們知道,那是編程,那是智能設計。其實不難理解,一個從未從夢中醒來的人,你如何讓他理解現實?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現在我們需要他了,把他喚醒了。你覺得他會困惑嗎?相信我,他不會困惑。他走在街上,看到咖啡店,看到美女。都會想,這個咖啡店我來過,這個美女很眼熟。跟我們正常人的表現是一樣的。
只有當他了解了編程這個事情之後,他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原來生活中虛幻中,生活在電腦中,生活在信息中。
我們可以回到柏拉圖的洞穴中,只有一個人出去獲得自由,看見更真實的東西之後,他才意識到影子不是事物真實的東西。他回去告訴那些不能動的人,他們是不會相信的。回到現實中的我們。我們認識的東西,都是「真的」東西嗎?客觀的一定是存在的,但不一定是真的。
所以公理六可以這樣表述:真偽的概念存在,但無法界定。
就是說在你的意識中,你會有真假的概念,但真的,還是假的概念,其實難以客觀界定。根據公理五,我們知道,真假是概念性的東西,是後天建立的。那麼每個人的後天發展,是獨一無二。就會對他真假的概念,產生不一。同理對於道德,高尚等這樣的概念,也是這樣的。所以我們會說,眾口難調,所以我們會說,因人而異這樣的話。
我雖然講了故事,但我還是問你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最本質的東西是人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表現在人的意識的發展,不可能每個人都同步性。而且人的認識雖然可以深化,但就個人而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對於世界的認識,始終是無法完成。就像蘇格拉底說:「我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儘管你學識淵博,設置了眾多的條條框框去檢驗真偽,其實都是乏力的。從意識上來說無法客觀的辨別。
其實這個在哲學上,已經有前輩論證了。我在科普書籍《變化》中就提到過。關於這點論證,哲學上的代表人物是維特根斯坦。康德也算。然後維特根斯坦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對於可說的,我們說。對於不可說的,我們保持沉默。」這是他論證邏輯的時候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說,有些東西,是沒有邏輯概念的,對於辨別這種東西,我們要保持沉默。因為你說的再多,也不管用,等於零。比如「愛」這種東西,就是我們要沉默的東西。你再理智,你也無法說這個「愛」是真的,還是假的。邏輯上你無法推理出這個。高尚,卑鄙等這樣倫理概念,都是這樣的。是無法推理出來的。
數學上的證明,由哥德爾給出,即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明為真,也不能被證明為否。
所以再次強調公理六:真偽的概念存在,但無法界定。
也可以這樣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識的,即人的意識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
人的非理性這一面,佛洛依德是承認的。在他的理論中,有體現。
其實再細講,寫一萬字都不寫完。從人的發展歷史就可以看出來這點。我們在不斷否認自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斷承認了,過去是錯的,今天才進步的。而且我們感官能力是有限的。我們看不到紫外線,我們聽不到超聲波,我們的速度很慢。假如這些在未來,都可以改變,那麼很多我們現在的認識,就要改變。所以人的非理性,是有歷史性,客觀性原因限制的。
但要清楚,真偽的概念存在,就有意義。這種意義就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我們依然可以判定真偽。這種條件下,就是目前的判斷標準。
比如說法律,法律就是限制我們非理性一面的東西。但法律也不是萬能的。有些法律,大家也會吐槽。比如說全國禁摩令。法律禁止摩托車上路,或者說禁止摩托車出現在二環內,或者三環內。這種法律在百姓眼中,就喪失了它的「法理。」就是到底,這個是對的,還是不對的。
你如果說是因為尾氣,那麼汽車排放量應該更大。可是立法者清楚,總不能限制不讓汽車上路吧。騎摩托者出行的,肯定沒有坐車出行的多。所以還限制摩托吧。少數服從多數的意思。再比如說有的國家,法律規定汽車靠左行駛的。這就是沒有對錯問題。立法者在立法的時候,意識是如何的。你就可以想像了。
所以我們整理這些最基本的人類的意識的東西,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人的意識,社會的意識。這就叫研究心理學。
你還能想到什麼心理學公理?你可以大膽想像,我們思考這些公理也好,假設也好,是為了讓心理學研究更具客觀性。起碼這比分析夢得來的內容,要更可靠。當你認識到自己在某方面有特長的時候,你堅持下去,那麼誰也無法阻擋你成為這方面的天才。
我們仰望很多人,牛頓,愛因斯坦,弗洛伊德。但如果你只是一味的去相信的話,這種仰望就會成為你的阻礙。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鼓勵你,大膽去想像的原因。被恥笑,被謾罵不可怕,不敢去想像,不敢去理解,才可怕。
心理學應該建立在一些公認的公理之上,這樣它才能更具說服力和客觀性。所以把研究物理,化學,數學的這種「定律」方式,拿到心理學這邊來,就不是荒謬的。佛洛依德所在的時代,很難完成這樣的假設。但我們現在可以了。
所以我想到了公理七:意識產生於行為之前。
你的行為是由你的意識來驅動的,這是我們認為的常識。就像我們開始說的,大腦如果不產生意識,大腦就是一堆脂肪。就像你仰望某一個人,然後你用行為去捍衛這個人的理論。你買東西,你選擇東西,你摁下按鈕等等行為,在行為出現之前,其實意識已經出現了。這個簡單的關係,應該被準確拿出來。任何活動都是神經元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
有人可能會拿條件反射來反駁此觀點。但條件反射也是需要神經元活動的。是需要感覺的。而這不就是意識嗎?所以意識產生與行為之前。
然後再說公理八:記憶機製表明遺忘是不可避免的。
記憶是神經元活動,儲存記憶是大腦的重要的功能。研究表明人類記憶與大腦海馬結構 、大腦內部的化學成分變化有關。所以遺忘是不可避免的,有以下3點原因:
1、人不可能再現人的所有所見所聞。這是人的大腦工作機制所限制的。就是說人的大腦,會記錄他所感興趣的,對於他生存有幫助的眾多信息。而一些無用的信息會被過濾或者同化。所以說,你不記得12年前過生日時候穿的什麼衣服很正常。你也不可能記得,10年前,下的最大的那場雨發生在幾點幾分。因為這個時間對你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倘若這個時間,對你有特殊意義,你可能會記得。比如說那場大雨,讓你失去了一個親人。那你就會記得那天是多少日,甚至那場雨下了幾個小時,幾分鐘。
2、所謂記憶同化,就是指很多事物有高度的一致性。我們記住了事物本身,卻不會分別它的細節。就比如說我問你,你吃的人生第一顆煮雞蛋和第二顆雞蛋有什麼區別?你不可能記得!雖然你清楚,每個人雞蛋不一樣。但記憶會告訴你,每個雞蛋其實長一個樣。
但我們不能否認,每個雞蛋是有差別的,而且有人可以分辨出來。只要他去分辨。比如《最強大腦》中有很多記憶高手和識別高手。比如王威,王昱珩,都是很牛的。但他們也不會能記住一生中所有的事情。所以這就可以成為一個公認的公理:遺忘是必須的,對於一個人而言,這是必然事件!
所以有的時候,有人問你一件事,你說忘了。他驚訝道:「這事你都能忘?」我忘記過很多人的生日,包括我自己的。
類似的笑話有很多的。我有一次,剛睡醒一會。準備打開手機玩呢。結果尷尬了,密碼鎖怎麼劃想不起來了。試了幾個都錯了。最後還是指紋解鎖打開的。到了下午,我看著手機屏,想起來了。
還有騎著驢找驢的笑話,相信大家都見過。說兩個網友分享的案例。一個人給她老婆打電話,問你在哪?她老婆說,剛開車到家門口。他問你去幹啥了?她老婆說去逛街啊。他問你和誰逛的街。她老婆才說:「對不起,老公。我馬上來接你。」相信大家都聽懂了。
還有一個網友說,我開車去買菜。買完菜我自己打車回去了。到家我媳婦問:「你車呢?」我才想起來,我是開車去的。我再分享一個我的故事,我有次給書友發書去,出門順便拎著垃圾。結果是我把書給扔在垃圾桶了,拿著垃圾,走了幾步,才猛然發現,我們怎麼提著垃圾呢。
各位,記憶這個東西,有意思吧。幾乎每個人,都要經歷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所以為什麼不能總結一條心理學公理呢。那就是記憶會出錯,遺忘在所難免。
3、從大腦生物學,腦神經學方面講,大腦是一自在變化的。而記憶是神經元突觸所建立的一種活動。從小到老,人的大腦是會萎縮的。所以產生意識的大腦結構和大小都會有變化,那麼記憶怎麼會恆定呢?所以總會很多無關緊要的信息,被遺忘。從神經學角度講,也是合理的。但也有有一些信息,被永久保存,直到老去。
然後是公理九:潛意識內容的提取具有不確定性。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說了潛意識是記憶的全部及記憶的交集。由於公理二和公理八,其實可以推導出潛意識內容的提取具有不確定性。我也在前面的章節中論述過這點。現在簡單來說一下原因。意識的產生是由於先天和後天力量共同決定的。那麼後天力量,主要是環境。而環境的刺激因素和條件,是無法全面掌握的。也就說,你無法保證是那條前意識進入,就說進入大腦的信息,有隨機性。你看到的,你聽到的,你摸到的……這一系列的感覺器官的接受,有隨機性。所以這會觸動哪條潛意識是不確定的。
再加上意識具有矛盾性,和記憶必然的不完善,必然可以推出人的潛意識內容的提取具有不確定性。
所以夢表現的離奇,跨度大,就非常好理解了。這個我在前面的章節解釋過。
最後再總結一個公理,公理十:從遺傳和發展角度共同來說,意識總服務於如何更好的存在。
這個觀點受益於弗洛伊德的啟發。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有兩個概念非常明顯:潛意識和性。
潛意識理論大概是這樣的: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是指能夠進入意識中的經驗;潛意識則是指不能進入或很難進入意識中的經驗,它包括原始的本能衝動和慾望,特別是性的慾望。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是:意識只是前意識的一部分,二者雖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識位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扮演著「稽查者」的角色,嚴防潛意識中的本能慾望闖入意識中;潛意識則始終在積極活動著,當「稽查者」放鬆警惕時,就通過偽裝伺機進入意識中。而且他認為,潛意識的心理雖然不為人們所覺察,但卻支配著人的一生。
為了研究潛意識,他有這些方法包括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法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還有人格發展理論,人格發展理論認為,個體通過自己或者父母在正常看護自己的過程中刺激個體的性感帶可以得到滿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性感帶有所不同。
按照性感帶的階段性不同,個體的成長可以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oral stage)、肛門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潛伏期(latent stage)和生殖期(genital stage)。
口唇期是從出生到出生的第二年,這個階段對嬰兒口腔的刺激,如吮吸、咬和吞咽等,是性滿足的主要來源。肛門期是從1到3歲,這一階段性敏感區轉到肛門。性器期是從3到5歲,這個階段生殖器成為性敏感區。這一階段的性滿足涉及對異性父母的性幻想以及玩弄和展示生殖器。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正是在這一階段產生的。前三個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為成人後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潛伏期是5到12歲,這一階段兒童力比多受到壓抑,沒有明顯表現。生殖期是從12歲到20歲,這一階段個體的性器官開始發育成熟,力比多壓抑逐漸解除,生殖期成為主導的性敏感區,其他性敏感區成為輔助的性敏感區。
他甚至主張俄狄浦斯情結是宗教和道德產生的根源。俄狄浦斯情結就是指戀母情節。弗洛伊德認為,在性心理發展的性器期,兒童的性要求在親近的異性家長中得到滿足。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相傳希臘神話中,王子俄狄浦斯違反意願,無意中殺死生父,娶母為妻。弗洛伊德以此來描述性器期出現的兒子依戀母親、害怕父親的情況。他認為男孩對母親會發生愛戀,而對父親懷有殺機;為取得母親的愛情而與父親競爭,既潛意識地想取代父親佔有母親,同時又很現實地承認父親比自己更強大有力,從而壓抑著對母親的性衝動,並在心理上以父親自居,把對父親的恨轉為模仿父親的行為和態度,以此來博得母親的愛。
這種戀母情結是兒童性慾發展的過程,也是性心理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時刻。在通常情況下,男孩由於害怕父親的懲罰——閹割,而產生閹割焦慮,並對此進行壓抑,戀母情結便逐漸消失。弗洛伊德的這種主張受到了新弗洛伊德學派的批評,認為戀母情結的理論沒有科學根據。弗洛伊德也承認許多人並沒有表現出這種情結,許多兒子和父親、女兒和母親感情十分融洽,毫無敵意。但弗洛伊德辯解道,前一種情況是由於戀母情結完全被壓抑了,後一種情況是同性戀的表現。
還有一句大家都聽過的,關於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夢是潛意識慾望的滿足。
關於這一點,佛洛依德一定是錯的。新佛洛依德學派的質疑是可貴的。佛洛依德關於人格理論發展,把過多的因素歸結為「性慾望」滿足,這是誇大行為。甚至有誘導行為。如果你翻開《夢的解析》這本書,你會發現,好多插圖,都是和性有關的。而且佛洛依德學說,對於西方各個畫派的畫家,都有廣泛的影響。
客觀的看,我們不能否認性慾望是一個遺傳因素,在藝術創作方面也是永恆的主題。我自己也寫詩歌之類的文學東西,對於性也不避諱。就說明我承認了這點。但不誇大性的驅力。
現在我來分析一下,佛洛依德為什麼是錯的。
首先第一點,根據公理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動的。
那麼性屬於先天力量,所以在人格發展理論里,如果沒有加入大量的後天力量的驅使因素,就顯然是一種缺陷。不具有客觀說服力。通過我們對洞穴里「覺石」這個人的存在。我們會現,沒有後天發展,人幾乎就是動物,甚至行為表現不如動物。其實就說明,一個社會中的人,後天力量驅動佔比遠遠大於先天。如果一定要給出比例數字,先天佔30%,後天70%。這是一個不嚴謹的數字。
因為根據公理五: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後天建立的。
而這是讓一個人成為人的關鍵,是理性發展的基礎。我們不能說這些概念建立的驅力是性慾望。沒有這樣的指向。
第二點解釋:公理四表明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社會性關係本身也是一種驅動力。社會關係和性是兩個概念,儘管我們知道性影響社會關係的建立。所以誇大性的驅使力的人格發展理論,是不對的。
我喜歡佛洛依德關於人格結構的論點。就是他關於本我,自我,超我這個結構,很形象。也符合先天和後天作用指向。
所以關於人格發展理論我們肯定要提出修改。比如佛洛依德說夢是潛意識的滿足。這個觀點不全面。和對錯沒有關係。夢是意識的一種。根據我的觀點,此意識和彼意識是沒有區別的。夢這種意識和其他內容意識沒有區別。如果說夢是潛意識的滿足,那麼前意識也是潛意識的滿足,意想也是潛意識的滿足,幻想也是潛意識的滿足。所以說這樣不嚴謹。所以我就不贊同。
我在前面分析過,夢是潛意識的滿足。那麼意想呢?大家回過頭去看看。夢的奇異和特殊性,其實在於做夢中的人,他接受的刺激信息有限,和提前潛意識內容的不確定,所以跳躍大,更自由,更符合滿足平時不能實現的畫面。根本原因是這樣的。不是他說的那樣。
還有關於戀父,戀母情節也是這樣的。如果從遺傳角度來講,對於異性的吸引應該是同一的。就是只要是異性,就會有這樣的情況。就好像說一個男人,他看到所有女人,在遺傳方面講,所有女人對他都是有吸引力的。
但他為什麼喜歡這些女孩,不喜歡那些女孩,這是後天「概念」的建立而導致的。通過後天的發展,會建立一個所謂理想的擇偶標準。比如善良,漂亮,胸大,多金,個子高,生育能力強,口才好等等。
所以說戀父和戀母情節,是存在的。是因為孩子離父母近,父母對他好或不好,會產生以自己的父母為榜樣來對比異性。這是一種習慣。但一定不會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情節。
如果這個孩子,是由奶奶爺爺帶大的,或者哥哥姐姐帶大的,從未見過父母。那麼是不是說,這個孩子有戀奶奶爺爺情節。所以這就是尷尬了。那還有師生戀,姐弟戀等等。所以俄狄浦斯情節理論不可靠。弗洛伊德認為宗教是因為這個產生的,顯然是不對的。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遺產性的本質來講,人就是動物。那麼從動物的角度講,你能因為這個,而給動物總結出俄狄浦斯情節嗎?肯定不行啊。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一個人遺傳因素裡面的「男性或者女性」成分,有時候是不明顯的。這是同性戀的本質原因。有一個人叫魏寧格有本書叫《性與性格》。他有很多羅列說明,說明有時候性別是模糊的。這個時候,你如何說這個人戀母還是戀父?
但我不建議大家讀這本書,我也是粗略的看過。此人23歲自殺。因為自殺而這本書火了。他有點歧視女性,反對女權主義。
所以綜合來說,人的人格的發展,可以總結為公理十:從遺傳和發展角度共同來說,意識總服務於如何更好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講,一起意識都是潛意識慾望的滿足。不僅僅是夢是這樣的。大家仔細琢磨一下。
寫到這裡,我們應該回顧一下,總結的10條心理學公理。這也是記憶的方法。
公理一:意識產生的生物學機理別無差別。
其他表述:此意識和彼意識無本質差別。
公理二:意識是由先天力量和後天力量共同驅動的。
公理三:生命體體征存在時,意識時刻存在。
公理四:社會中人的意識,具有社會性。
公理五: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後天建立的。
公理六:真偽的概念存在,但無法界定。
也可以這樣表述: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識的,即人的意識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
公理七:意識產生於行為之前。
公理八:記憶機製表明遺忘是不可避免的。
公理九:潛意識內容的提取具有不確定性。
公理十:從遺傳和發展角度共同來說,意識總服務於如何更好的存在。
其實就像我一直在書中寫的,我們問題永遠沒有最後一個。這就是通過仔細和嚴謹的思考,一定可以有公理十一,十二。尤其關於腦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和遺傳學的研究,對於意識發展的貢獻,肯定會很大。
如果你是相關從業者,或者專業是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或者你是超級愛好者,歡迎你們來補充和批評。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科普書籍《探索生命》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