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伊犁的一次文物修復實踐

在伊犁的一次文物修復實踐

歡迎關注「文博中國」!

2018年6月初,我加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劉成老師的團隊,來到新疆伊犁州博物館開展文物修復工作。這次所要修復的文物都是金屬器,以青銅器為主,還包括一些金銀器與鐵器。青銅器中不乏新疆少見的大型器,銅鍑、銅鼎、銅盤有十餘件之多。此外,還有兩件極為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它們絕大多數是早期草原文化的遺物,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徵。伊犁地區在新疆古代冶金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伊犁河谷是新疆史前時期重要的礦冶中心,這批文物為研究伊犁當地的冶金史提供了充分的實物資料。器物上清晰的范線和其他鑄造特徵,也能為研究伊犁地區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提供重要的資料。

▲ 金屬文物(待修復)

我們的修復室在博物館後體建築的二樓,屬於博物館和文物局的辦公區域。修復室分成內外兩間,外間放置著乾燥箱與超聲波清洗機,並架設了臨時攝影棚;內間則是主要的工作場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內間貼著北面牆的工作台上擺放著潔牙機、電磨機、去離子水置換器、電子顯微鏡等修復工具;房間內還有兩座兵乓球台架設成的工作台,小型工具和試劑等都在其上。門口的右側牆上掛著檢測數據的記錄表格,在器物除銹和緩蝕中的剩餘氯離子含量、PH值等數據都能得到嚴格而精確的監控。由於工作中使用的一些化學藥劑具有微毒和較強的揮發性,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所以我們又在修復室東西兩側安裝了空氣凈化裝置來保障安全。

▲ 攝影台

修復室的左手側便是臨時庫房,地上整齊擺放著我們將要修復的青銅鼎、鍑、盤等大型器物,四個金屬立櫃內則按照器物質地、保存狀況和表面鏽蝕物的種類,分類存放著小件器物。工作時將會使用到的化學藥品也分類存放於庫房單獨的柜子中。雖然這時正值暑夏,但是並沒有內地的悶熱,伊犁的空氣彷彿是曬不熱的一樣,室內沒有空調,也很涼爽。這樣的氣候為我們的修復工作增添了一份愜意。

這批需要修復保護的文物大都已經通體腐蝕,有的器物瘤狀物和粉狀銹非常嚴重。我們首先完成了器物的拍照工作,以留下它們原始的鏽蝕狀態,方便和修復後的效果進行對比。在這之後,我們先從小件器物入手。對於出現常見病害的文物一般先用酒精和丙酮溶液進行清洗,再根據器物的具體情況決定使用物理方法或是化學方法進行除銹。器物的除銹工作全部進行完畢後,再集中進行緩蝕和封護。這樣不僅能夠節約藥劑、減少污染,也有利於統一每個人的進度,便於工作有序開展。對於帶有粉狀銹和其他嚴重病害的文物,我們會集體協商方案來解決,並且我們也非常熱衷於這樣的討論。討論中每個人都會提出自己的觀點,雖然其中一些辦法並未經過實踐驗證,但對完善具體修復方法是有貢獻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年輕人的智慧也一次又一次地碰撞在一起,我們也在對協商中碰撞出來的某些有益的新方法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我想,這種嘗試的過程應該也是年輕一代文保人對工作的傳承和創新的過程。

▲ 整形

相對於小件器物而言,大件器物又多了一項整形和補配的工作。器物的整形與除銹是同樣急不得的事情。整形對修復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什麼階段該用什麼器材、該施加多少力,這都需要經驗和手感。每次增加壓力後,器物外形的恢復程度都要落實在數字上,精確到毫米。這一批的銅鍑和銅鼎都需要整形。慶幸的是,它們的金屬性能還都較好,這自然大大減少了整形和補配的難度。在整形和補配結束後,緩蝕與封護的工作總是讓人感覺到相對的輕鬆。但這輕鬆終究是片刻的,最後做舊的過程確實極考驗個人能力和眼力。

文物修復的過程也是發現新事物的過程。比如我在絡合一件銅缽表面的銹層前,本以為它是件再普通不過的銅器,但做到一半時卻發現其表面隱約暴露出一層鍍銀。當把鍍銀上的鏽蝕物清除乾淨後,又發現口沿處竟有一圈錢紋。仔細一看,這錢紋卻也是花瓣紋。一圈紋飾竟呈現出了兩種視覺效果,著實讓人眼前一亮,不得不感嘆於古人設計理念的靈巧和手工技藝的高超。又回頭一想,這是經自己之手除掉鏽蝕層,將它展現出來的,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不禁油然而生。分享這種樂趣,自然也是我們工作中的常事。

▲ 鍍銀銅缽(局部)

在修復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我們同時進行了一些戶外文物古迹保存狀況的考察。在草原石人、聖佑廟等文保單位了解了它們的保存現狀,並協助昭蘇縣博物館對聖佑廟內的唐卡和其他文物進行了拍攝。同時,也通過伊犁州文物局執法科了解到他們對轄區內文物保護單位定期抽查的情況。

伊犁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地區,文物局和博物館的工作也由各民族的同胞共同合作開展。有錫伯族的文物局局長,維吾爾族的辦公室主任,俄羅斯族的講解員,哈薩克族和漢族的安保人員,而負責配合我們修復室工作的則是一位回族的帥小伙。他們多數人都在內地受過高等教育,但因為對這片土地的眷戀又使他們回到家鄉工作。有一段時間,館裡因為「訪惠聚」和外出布展急缺人手,我們便在工作之餘一同和博物館人員值夜班,這增加了我們與館員們的交流和認識。得知他們在之前較長時期里處於全年無休的工作狀態後,打心底佩服他們對高強度工作的承受能力和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

到達伊犁的六月份正逢上肉孜節,我們與其他館員一同被主任邀請到家裡過年,言語中蘊含著的那份真摯的熱情是我以前從未遇到過的。在伊犁工作的這段時間,我感受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口號並不僅僅存在於字面意義上,而是真正流淌到了各族人民的血液里。這次修復工作不僅有效地保護了伊犁地區珍貴的文物,恢復了它們的歷史形態,而且在與博物館工作人員們的交往中,也使我找回了人與人之間那份純真。

編輯:陳 梅

中國文物報8月17日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博中國 的精彩文章:

TAG:文博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