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傳統情人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七夕便在秦觀情意綿綿的詞中悄悄來到。
早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在古時,這大約是一個屬於女子的節日。在這一天,她們可以放下所有的世俗禮教,去追尋屬於自己的美好愛情。她們對月而織,相信世間所有美好都將到來。
於是在這一天,多了許多獨屬於女子的節日風俗。
七夕——女為悅己者容
每一位姑娘都有一顆少女心,當然古人也不會例外。在七夕這天,姑娘們會起個大早,用樹的漿液兌水清洗自己長長的秀髮。
姑娘們還會尋來開的鮮艷的鳳仙花,將花瓣放進小缽中搗碎,然後加入明礬攪拌至色澤明亮後用來塗染指甲顏色。十指纖纖,膚如凝脂,再加上粉紅的指甲顏色,當真能讓人愛不釋手。
少女的情懷總是這般嬌艷,不經意間便透露出別往的風情。
七夕——時間唯美食不可辜負
中國大多數的傳統節日里都離不開獨特的食物。端午有粽子,中秋有月餅……當然,七夕也少不了屬於它的食物。
七夕最讓人難忘的食物便是巧果了。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
七夕——美好的祈願與有趣的逗樂同在
喜蛛應巧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小小蛛網,歷代驗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
喜蛛雖然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存在,但是美好的祈願每個人心中都有,只有這樣,生活才變得更有希望。
蘭夜鬥巧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古時的女子似乎總少了些娛樂活動,在這個屬於她們的節日里,放開一切的開懷大笑,用有趣的逗樂去祝福美好的生活。
七夕,作為中國的情人節,沒有外國情人節的浪漫和多情,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獨屬於深閨小女兒的風情,讓這個節日在星辰的照耀下變得爛漫璀璨。
TAG:默語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