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七雄之呂不韋大戰四公子,收羅3000門客,終有1人為相

戰國七雄之呂不韋大戰四公子,收羅3000門客,終有1人為相

原標題:戰國七雄之呂不韋大戰四公子,收羅3000門客,終有1人為相


戰國七雄中,有一個人他原先從商,富於天下,後來投身政治,又獲得重大成功,將一個流落他國為人質的無名公子,運作成為強秦的國君。這個人就是呂不韋。史書上對呂不韋的記載相當多,為我們展現這個既貪婪又有作為,既通曉陰謀又能舉薦人才的人。


但是世人過於看重呂不韋與秦王室的關係,而忽視他為當了秦國國相之後所作所為,特別是他豢養了許多門客,出了英才,為秦國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大家知道,戰國七雄之間的爭奪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爭奪,而人才的搜羅就成了很多國家的任務。不僅國君會向天下發布求賢令,徵求各地英才;而且很多世家公子也以招徠人才為樂事,像戰國四公子,門下賓客常以數千人計算,都可以組成一去小型軍隊了。這樣的現象讓秦國人也感到擔憂,於是呂不韋行動了。他學著其他公子的做法,籠絡了了大約3000人的賓客。


但是呂不韋對待賓客與四公子不一樣。他的賓客有很多是比較有學問的,所以他召集大家,要求每人寫一篇文章,然而編輯成冊,就是所謂的《呂氏春秋》,這套書包羅萬象,集合了當時各個流派的觀點,而且蘊含了呂不韋治國為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秦國的意識形態。這套書面世後,呂不韋非常得意,他將其懸掛在城門上,聲言如能刪減其中一字者,獎賞千金。


與之對比,四公子的賓客們卻沒有這樣的文治武功,這些人大多是些食客而已,如果主人家失勢了,就會找下一家白吃白喝。一起做的正經事比較少見。史書上記載,孟嘗君因為個頭比較矮小,路過一個縣城時,被當地老百姓笑話。孟嘗君覺得受到了侮辱,他的賓客們一起動手,把整個小縣城的人給滅了。這樣的成績只是算是暴行,只是在維護主人的一點面子罷了。根本沒有辦法跟《呂氏春秋》的問世相比較。


另外,呂不韋的賓客中還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李斯。李斯本來是楚國的一個小吏,有志於發達,就到了齊國拜荀子為師,學成之後,他來到了秦國。到了秦國的第一站,就是呂不韋的帳下。由於呂不韋的舉薦,李斯當上了一名小官員,從而與秦王獲得近距離交往的機會,並以他的才華受到了秦王的賞識,後來被提拔為秦國的丞相。

李斯對秦國的貢獻是比較大的,他勸說秦王向各國派出間諜,離間這些國家的君臣關係;又向秦王上書了著名的《諫逐客令》,說明秦王繼續保持對外引進人才的政策;此外,他還建議秦國先把韓國兼并,為秦國的統一戰爭提出了正確的方向。


李斯的功勞,應該有呂不韋的一半,沒有他納才舉才,李斯恐怕不會脫穎而出的。比較而言,四公子的賓客中,有這麼大作為的絕無僅有。孟嘗君手下最為出名的是雞鳴狗盜的兩個人,平原君手下只有一個毛遂還立過一點功;信陵君手下有侯贏朱亥,出身市場,功勞也有限;春申君手下有個朱英有過楚國遷都的建議,但也沒有再發揮大的作用。


?


這些人全部加起來也沒有李斯的作用大,也就是說,這四公子的成就加起來也沒有呂不韋的成就高。看來,呂不韋是很了解其他諸侯國賓客體系的缺陷的,所以他自創一套,舉薦英才、著書立作。所以,呂不韋不僅是個出色的商人,而且是個很有洞察力的政治家。秦始皇叫他一聲仲父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到底是秦始皇的暴政導致秦朝滅亡,還是秦二世不會執政導致的?
讀完孫皓輝先生寫的《大秦帝國》一書,對秦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