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創新 綠色發展唱大風
江蘇,處在「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交匯點上,是中國的經濟大省,也是全國唯一所有地級市都躋身百強的省份。
近日,記者一行在江蘇南京、揚州等地採訪時發現,該省在「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帶動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佔比去年首次超過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作為經濟大省,特別是進入工業發展的後期,經濟必須要轉到綠色發展上來。從『長江經濟帶』要實現永續發展角度來講,也必須堅持生態優先。在這方面,江蘇走得快,步子邁得大。」長江經濟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認為,第三產業佔到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標誌著江蘇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重環保,產業發展水平高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製造業與生態環境似乎如水火般不相容。但是,在風光無限好的揚州,製造業的發展則實現了與生態保護的齊頭並進。
走進上汽大眾儀征分公司,彷彿進入一個巨大的航空港,H型大眾集團全球標準工廠、400多台工業機器人、一分鐘下線一輛車……一項項代表汽車工業先進位造的技術和工藝讓人應接不暇。
「上汽儀征工廠耗資500萬元,引入世界最先進的乾式水幕漆水分離技術。用石灰石吸附漆霧,省水高達90%,節省能耗60%。經工廠廢水處理站過濾後的水,可以用來澆花和養魚。」談到公司的環保舉措,公司技術辦公室高級經理朱俊劼這樣說。
積極落實「長江經濟帶」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江蘇製造業的共識。
在永豐余造紙(揚州)有限公司,一包包泛黃的衛生紙讓廠長黃睿志引以為豪:「這包衛生紙含40%的秸稈生物製漿,是國內首個用生物酶分解秸稈製造而成的衛生紙,分解秸稈只需60分鐘。這種技術回收利用秸稈的同時,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黃睿志說:「世界上也有造紙廠研發出生物酶處理技術,但分解時間要花幾個小時以上,無法降低生產成本而不能進入商用,目前能夠量產商用的生產線只有我們一家。」
重研發,製造工業市場大
「江蘇不僅是經濟大省,更是創新大省。」江蘇省發改委負責人尹建慶表示,「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比2.7%。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22.4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這一數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5個百分點。」
重工製造業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高新技術搶佔了製造業的高點。
在南京江北新區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展示區內一座碩大的地球儀吸引了記者的興趣。上面用不同顏色的圖標標記出了十多個國家。「列車賣到哪裡,我們就把哪裡標註出來。我們的產品除了滿足國內需求,還出口到南美、非洲、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的15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總工程師施青松說。正是在這裡,誕生了首列中國25.5米空調雙層旅客列車、首列「和諧號」200公里CRH6型城際動車組等。
自主研發創新推動整個產業鏈轉型升級。「2011年之前,我們一天只能生產3輛列車,如今,日產量達到14輛,2008年到2014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8%。」施青松說。
無獨有偶。揚力集團則把研發創新看作生命線。在揚力集團,一塊長6米、高3.5米的牆面上,掛滿各種發明專利證書。董事長林國富介紹,目前揚力在手國家發明專利有200多項,「我們還有不少專利,但是這面牆已經掛不下了。」
來到車間,一台高達12米、自重1000多噸的巨無霸式壓力機正在作業,格外引人注目。「這台閉式四點多工位壓力機是汽車、家電、大飛機製造領域必不可少的設備。目前全國也只有兩家企業能夠生產,我們的水平已達到國際一流。」參與研發的總工程師鄭義祥說。
重集聚,園區經濟有特色
如果說南京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龍頭,江北新區則是龍珠。它在3年前獲批,是全國第13個、江蘇唯一的國家級新區。新區內有一處設計風格現代、基礎設施高端而完備的產業技術研創園。誰也不會想到,5年前它還是長江邊上的一片灘涂。如今,該園區已經入駐了新思科技、ARM、中科院計算所等一批重點項目,「成為新區產業科技創新的『集聚核』」,江北新區科技創新局局長方靖說。研創園綜合管理部副部長蔡漢青說:「江北新區70%的研發創新都發生在研創園內。」
中德智能製造研究院就落戶於此,它的合作方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德方研究人員托馬斯·克諾特博士稱,作為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之所以選擇南京,看中的是這一區域傳統製造業發達,產業創新要素不斷集聚。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工程師劉軒對研創園各方面都比較滿意:「這裡有優越的辦公環境、優厚的個人住房補貼,諸多優惠政策對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大,我的很多同學都來到這裡工作。」
實際上,南京江北新區研創園只是江蘇高科技創新的一個縮影。當下,江蘇正全力打造沿江地區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加快培育壯大數字經濟、創意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使高新技術、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成為江蘇發展的領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