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台灣省的那些傳統手藝
呆灣,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總有人想著迫害分離他,但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堅持一個中國,這是每個中國人都必須要堅持和承認的,任何企圖破壞它的人,都必遭受到每個中國人的怒火。
台灣 的名字源於 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
台灣島是中國第一大島,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台灣風俗更是具有原住民少數民族的味道所在。
今天我們就探索探索台灣的那些傳統特色手工藝
1.
台北琉璃工藝品
琉璃,起源於山東淄博博山區 ,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種顏色的人造水晶為原料,是在高溫下燒制而成的。其色彩流雲漓彩;其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
台北故宮博物館更是以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台之上,風格清麗典雅。故整座建築仿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形式,採中國宮廷式設計,背負青山。
目前市場上的琉璃主要是以南方(至台灣)為代表的脫蠟琉璃和以博山(淄博)為代表的手工琉璃為主。
琉園水晶博物館有專門的商店,普通的小擺件、置物盒、生肖動物等的價格通常不到1000台幣,我們買的一個虎佑平安的置物盒700,一個小擺件900,但製作工藝絕不含糊。還有女生們喜歡的琉璃珠子的耳墜、掛飾等等,售價也只需幾百台幣。
2008年6月,琉璃燒制技藝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苗栗南庄賽夏族的織布和藤編
賽夏族為台灣原住民少數民族。賽夏族又分為南北兩支,各有一名頭目,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族內盛行以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定為姓氏。賽夏族的傳統手工技術以紡織與編籃的工藝在各族中最具特色。
紡織材料大多是由婦女自行種植的苧麻,晒乾作為麻線,以織布機織成服飾。也會使用狩獵後經揉制處理的皮革。近代漸為棉布所取代,通常和漢人購買棉布製作。
賽夏族傳統編器有特殊形式和技法,例如背籃為雙肩帶式的背籃,傳統的背籃形式是喇叭型,上為呈圓椎狀、下為圖柱狀,多以斜紋法編成細密無孔。
現在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主要以六角形編法制的透孔背籃(Takil),用來裝置各種雜物等。賽夏族常見的編器有米籩、米篩、種子籃、背籃、提籃、線籃、便當、食籃、置物盒、藤帽、甚至放置祖靈象徵物的神聖小藤籃等
3.
手工制香
彰化埔鹽鄉有著傳統手工制香歷史傳承,每支手工香都需經過浸、滾、曬三個步驟,反覆的浸水、上料。
"掄香搧",則是在傳統制香過程中被稱為"弄香"的重要步驟,就是將香散成扇狀,利用虎口的力量,讓每支竹枝滾動均勻蘸上香粉,制香者動作越大,香蘸上香粉更為均勻,同時畫面也更有張力。師傅要邊做邊檢查,香才能燃燒順暢不熄滅。
目前會弄香師傅不多了,都是老一輩的師傅。這種苦差事年輕人是吃不了苦了,後繼無人,這種傳統行業在不久的將來,勢必完全消失。經過弄香環節做好的香,還得經過日照晒乾。
4.
木屐
木屐的別名又叫「柴屐」、「腳屐」、「鞋屐」,根據記載,中國使用木屐已有三千餘年,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木屐,因木屐擁有許多的好處,像是適合氣候濕熱的地區使用、不易使腳有異味等,所以台灣南部早期便穿著木屐工作,而木屐在亞洲以福建、廣東、日本最為盛行,但很多人會以為木屐是發源於日本,其實不然,木屐最早的發源地還是中國,當時唐代因國勢強大,而有許多的國家前來學習效法,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木屐因而在日本廣為流傳,一直延續至今日。
在台灣的白米饔的森林盛產製作木屐的樹材-江某樹,因而發展出木屐產業,成為本省本屐重要供應地,這也是木屐村的由來。
白米地區為振興木屐產業,發揮創意及想像力,賦予木屐新生命,將生活用品轉換成手工藝品,使木屐不僅能穿在腳上,還能拿來彩繪、裝飾、欣賞等,並在白米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下營造出代表著「白米心、木屐情」的白米木屐村。
5.
平溪天燈
平溪放天燈是指在台灣省平溪鄉里,元宵節可說是當地的一個大日子,在這一天里,除了猜燈謎提花燈外,重要的是當地的居民會在這一天燃放天燈以祈福。
演化至今,放天燈的目的己成為延續傳統的單純民俗活動了。在近幾年有關單位的積極宣揚下,平溪鄉放天燈已成為觀光民俗活動之一。
台灣精彩的手工藝可遠遠不止這些,小編也只是挑出幾個給大家講講而已,想了解更多,就請關注吧,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去台灣旅遊。迷人的風景,特別的原住民文化,精彩的手工藝。
古早物手工藝品
一件有溫度、有感情的手工藝品
裝修乾貨|手藝知識|工美資訊
TAG:古早物手工藝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