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過命的烤串

過命的烤串

觀看B站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的體驗是這樣的:新疆烤羊肉店主阿布都即將烤肉,旁白念得畢恭畢敬:「現在請阿布都開始他的表演。」講到東北烤撲棱蛾子,旁白風格穿越成了《動物世界》,「如果時間倒轉,在他們還是青蟲的時候,能否度過一個遠離燒烤的童年呢?」一陣彈幕如子彈般齊刷刷地幫蛾子回答,「不能,不存在的。」看《人生一串》,必須得配合彈幕服用,不然至少損失一半樂趣。

《人生一串》海報

一集片子還沒看完,彈幕已經成了現場旁白表彰大會,「教科書級文案」、「百萬文案」彈幕不斷地刷屏。有20年網齡,閱片無數的B站用戶「如幻之」文縐縐地誇獎:「此文案有別於學院派的字正腔圓,舉止端莊,各處顯露出多年混跡網路的痕迹。熟知各類段子,各種圈內圈外梗兒更是信手拈來,端的是精妙無比,令人捧腹。」他順便還給寫台本的人畫了個像,「想必此人年紀不過30出頭,我們雖然素未謀面,卻已在每個口水橫流的夜晚舉杯共飲。」

截至8月8日,以燒烤為主題的6集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創造了B站紀錄片目前最好的成績,其播放量超過3400萬次,豆瓣超過3萬人打出9分。豆瓣用戶項微微說:「我的朋友中,比較饞一點的,都看了《人生一串》了。」隔著屏幕喊眼饞的食客行動力超強,阿布都家烤全羊的淘寶網店在短短一個月的銷量超過了1000份,一看買家評論,幾乎都是《人生一串》粉絲。

有一件事「如幻之」猜得很對,斬獲大江南北吃貨心的《人生一串》,也是由一個吃貨團隊炮製的。在確定燒烤主題後,主創團隊將鏡頭對準了串串,定了兩個標準:吃出的煙火氣的感覺;拍給年輕人看。

《人生一串》吃貨團隊一覽,左起王海龍、陳英傑、張岳明

今年剛30歲的張岳明,戴著副眼鏡,還有點學生氣,是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的高材生。他負責台本,一頭扎進了各地燒烤簡史的整理中。下到百度貼吧和各省市燒烤愛好者關於本地燒烤的隻言片語,上到有記載的地方簡史和一線食客採訪,總算拼出了一張燒烤地圖。總的來說,中國燒烤按風格可分成西北、東北、西南和東南四個代表地域。有些地域下又劃分出了不同流派,流派不同代表食材、做法不同。譬如大西北就是燒烤中的「自然流派」,講究食材和烤法。烤肉串前先鑽木練碳,烤全羊鑿個坑把整隻羊放進去悶烤,以鎖住羊的原汁原味。佐料不必花哨,撒上把孜然和鹽就大功告成了。一張燒烤地圖背後,有時就是人口流動簡史。譬如烤雞腳從南向北,隨著鐵路公路發展向昆明擴散;從烤蝦球則可發現武漢是溫州人的第二故鄉。

老家河北廊坊的導演陳英傑,圓臉、微胖,自帶北方人的豪爽,原本為電視台拍紀錄片。擅寫小說,文筆老辣。他也負責一部分的台本。

既然片子要拍給年輕人看,陳英傑有個原則,別端著,也別去灌輸知識,兜著圈子才能講的歷史、地理、典故統統撇在一邊。台詞要盡量直給,怎麼生動怎麼來。在他筆下,燒烤攤成了個武俠江湖,烤豬眼睛的大姐是「暗夜女王」,流動燒烤攤的龍哥出場自帶BGM(背景音樂),看似慵懶卻被市井賜名的「風筒輝」,是個手拿電吹風烤串的男人,燒烤攤所處的環境是浮華褪盡的幽深老巷,如同松花江邊的風陵渡口。而岳明年輕,他就是那個熟悉年輕人暗號的人,「安排上」、「弱爆了」這些佐料,撒在武俠小說上立刻有了年輕味。兩人不斷鑽研融合的程度,陳英傑笑稱,這是次「滄海一聲笑」和「年輕彈幕門派」的混搭。

這樣鬼馬的內容,適配播音腔的可能性基本為零。三個配音試下來,湊合讓「自帶燒烤味」的陳英傑親自出馬,居然無比熨帖。北方口音配上煙酒嗓,像一個在和你聊天的燒烤老大哥。主創連配樂都沒追著《舌尖上的中國》後流行的國際音樂,找人專門定製了一曲「暗黑風格」的片頭曲。誰料年輕人們驚呼美劇《西部世界》來了,更有人嚷著《重案六組》來了,生生把一個美食紀錄片演繹成了懸疑片。

團隊為小小燒烤幾乎翻遍了大江南北,涉足27個省的近500家燒烤攤。對著大量不同地區的故事素材,《人生一串》的總製片人、旗幟傳媒總經理王海龍和陳英傑需要為它們找到一種合適的講述方式。從一塊豆腐上升到意識形態的,《舌尖上的中國》已經做到極致。因此要注重揚長避短。吃貨王海龍說確實是沾了燒烤的光,這種食物的強大氣場讓片子自成風格,暗黑感不就是為街頭燒烤量身定做的嗎?他解釋說:「有些食物自帶的氣場是擋不住的,比如嗑瓜子,而燒烤自帶的是街頭煙火氣,把緊張的白天和柔軟的黑夜分隔開。」這也註定了節目風格肯定不是Netflix的《主廚的餐桌》那樣的,「那種敘事是英雄之路式的,主角是人性魅力的極致,不是我們的選擇。」王海龍總結,同樣的,燒烤也不會是新媒體流行的《日食記》《一人食》那樣治癒清新的風格,燒烤是熱鬧的、粗糲的,「你順著走都對,一旦想著高大上就完蛋了。」王海龍說。

《人生一串》現場拍攝花絮

合著暗黑的節奏,吃貨們乾脆甩著膀子上嘴。「點串是有順序的」,先點肉,再來點兒有嚼勁的,再往後平衡點來點素的,想與眾不同來就來點兒本地重口味,葷素搭配湊成一桌燒烤。「最重要的是這幾類東西帶給你的生理和精神快感是非常不一樣的,吃肉要的是勁,吃素是平衡克制,啃骨頭是爽,而愛吃暗黑的追求刺激。」王海龍說。這就是為什麼《人生一串》後來分為《無肉不歡》《比夜更黑》《來點解藥》《牙的抗議》《骨頭骨頭》與《朝聖之地》六個章節。表面一看整得像本不著四六的小說,吃貨一看才知道遇上了知己,只能報以彈幕。

但講黑暗料理的第二集簡直堪比驚悚片,這也引起不少爭議。片頭甚至打上了警告字幕,「請酌情捂眼觀看」,看了幾分鐘你就知道此言非虛。你想像中的黑暗料理什麼樣?至少攝製組在拍攝前覺得不過是烤個大腰子、雞頭就頂天了。但沒想到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凝視你的一萬雙豬眼睛、被揪下翅膀的撲棱蛾子都能成為燒烤食材,讓原本來看美味的人嚇得直哆嗦,可又忍不住好奇還有什麼突破底線的玩意。王海龍也為這集內容猶豫過,「大家敢看嗎,咱們真的要播嗎?」可是在廣西百色,烤豬眼睛的確是普遍的街頭美食,王海龍決定留著,他不想因為自己見識有限就選擇性的給大家看。

自6年前《舌尖上的中國》之後,美食紀錄片已經成了紀錄片領域的血海,在美食評論人小寬看來,《舌尖上的中國》賦予了這類紀錄片更多思路,中國美食創作者開始將人類學、歷史學等架構融入美食中。不僅如此,這個領域的紀錄片也被極大豐富:既有按食材創作的《水果傳》《蘭州牛肉麵》,也有按城市來拍的《品味廣東》《匠瀋陽》,名人美女悉數出動,但大多平庸。在小寬看來,《人生一串》得益於燒烤的主題,回歸食物本身。一方面大家都在燒烤攤吃過燒烤,與它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各地都有自己的燒烤風格,恰好能用燒烤把不同的文化習俗串聯起來,讓人跟著食物見世界之大。而創新的文案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台本不局限於美食食材,在談笑風生間加入了人生況味,悄然打動人心。恰恰燒烤本就是食物那麼簡單,它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燒烤意味著青春、朋友、荷爾蒙、夏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這些都是感染人的元素。」小寬說。

於是,明明眼饞的是烤串,看著看著卻時不時像被孜然粉嗆著了,心裡五味雜陳。一檔美食節目,卻總有人在彈幕上說,「突然淚目」。

美食作家沈宏非曾評價陳曉卿,「陳曉卿的敵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這句話對《人生一串》同樣適用。「觀眾很喜歡,我們很高興。」王海龍說,「但內心也深知,不是節目有多麼的精妙,觀眾喜歡的不過是那別一番鄉愁吧。」鄉愁不單發生在背井離鄉後,時間也會造成鄉愁,比如永遠回不去的某種體驗。

燒烤離你生活之近是那些豪華酒店、米其林星級廚師都沒法企及的,戳人淚點的可不是那些無聊的連鎖店,而是你逃課也要吃的校門口燒烤攤,是你穿著睡衣擼串的那條后街。有集彈幕為一串烤龍蝦打起來了,「好的龍蝦怎麼能在安徽呢?」得在南京,在武漢啊,誰都說服不了誰。但聰明的導演早在第一集就給自己想好了退路,「我知道最好吃的燒烤就在你家樓下」。當然也少不了想起一起吃燒烤的人,B站用戶「WangGongzi」說,看到烤腰子想到了自己父親。「小時候家裡窮的叮噹響,爸爸把腰子和羊肉串都留給我和我媽。當年省錢只能用豆腐串下酒的帥男人,現在已經大腹便便了。」

烤串背後的變化其實還有中國的城市化現狀。作為當代燒烤的啟蒙者,新疆人在七八十年代第一次讓全中國人知道了羊肉串這種形態。單從燒烤品質上來講,「你能想像新疆烏魯木齊燒烤總頭子不能拿碳燒烤了,全部改成電嗎?」王海龍問。

在王海龍看來,這個問題很現實,中國過去僅10年內誕生了超過2億的城市人口,未來還有3-4億人要進城,「城市化會消融一些東西,包括那些今後不再來的街頭煙火氣。有些動人的東西走的快了些,留個念想。」事情比他想得還嚴重,片子拍完到剪出來還不到一年,團隊探訪的500家燒烤攤已經消失了一半。最早的拍攝原則是選不帶房頂的流動燒烤攤,可惜已經遲了,大部分燒烤攤都做成了店,這個設想最終沒能實現。他有時安慰自己,中國是美食大國,文化符號太多,大家無暇顧及烤串。但烤串的魅力對他又不只是能保留街頭氣息,自帶流動性的質感這麼簡單,「串對中國人來說是被極大低估的菜系」,他很篤定。

《人生一串》帶著B站打了場突圍仗,B站董事長陳睿表示,《人生一串》的播放量超出所有人預期,「這是一部和中國普通人的心靈世界息息相通的作品,是真正的中國故事。我們應該給B站的用戶製作更多這樣的作品。」

故事末尾,層層疊疊「多謝款待」的彈幕遮住了畫面,陳英傑說:「招待不周,但願交情不淺;江湖路遠,有緣來年再見。」

撰文:王憶萬 攝影:李英武 編輯:趙茜、胡心悅

點擊你感興趣的關鍵詞

立即獲得關於TA的更多信息!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周刊/中文版 的精彩文章:

超乎想像特刊 新刊上市
2020大布局:你的機遇在哪裡?

TAG:商業周刊/中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