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12年:古老七夕的現代傳承
「非遺」12年:古老七夕的現代傳承
江蘇社會科學普及
今天
七夕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和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
七夕為七月初七,故稱重七,又稱乞巧節。七夕這天牛郎和織女會在鵲橋上相會。因此,多年來很多人一直熱衷於將這天定為談婚論嫁的良辰吉日。
七夕的來源
因七夕的主要活動在晚上進行,所以才叫七夕節。
七夕節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這一傳說源於西周,在《夏小正》中就有「七日,初昏,織女正東向」。《淮南子》里也有「鴉雀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較多,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心靈手巧,能織造雲霧樣的絲綢絲絹衣服。玉皇大帝可憐她獨自居住,將她嫁給河西的牽牛為妻。織女結婚以後,竟廢棄織絹。玉皇大帝視她婚後變化,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仍歸河東,只准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南朝以後,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基礎上,又有很多變異,最為普遍的是天上織女與地上牛郎成婚的故事。
GIF
民俗豐富多彩
GIF
民間有七月初七晚看雲彩的習俗。
傳說這天晚上,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姑娘們系針線在新月下穿引,向織女「乞巧」,可使自己聰明能幹起來。 舊時每逢七夕,都有乞巧的民間習俗。所謂乞巧,就是向天上的織女乞求智巧。
夜幕降臨時,天空雲層奇瑰多變,稱之為「巧雲」。相傳牛郎織女於此相會,這就更增添了該「節刻」的迷人色彩。此時,女兒家便關上院門,在院內桌子上擺上瓜果,又叫巧果,再擺上一盆清水,從水中觀看喜鵲搭橋。一邊看,一邊擺上自己做的繡花鞋、繡花巾等針線活,請織女看自己的手藝如何。
在朦朧的月光下,用綵線穿過七個針孔,誰能一下子穿過,那就有幸被織女看中,乞到「巧」了,將來准能當個巧媳婦。也有的女兒家為了向織女「乞巧」,在呈獻巧果和手工針線的同時,一邊看巧雲,一邊焚香祈禱,事後定要捉一隻蜘蛛放於自己的首飾盒內,待第二天看蜘蛛結網是否圓,如果織網很圓,就證明得了「巧」。這一系列活動,只能女孩一人悄悄地進行,任何人都不許偷看的。
還有一種乞巧活動是集體賽巧,七夕夜晚,全村的女孩都集中在一起,由一名有聲望的老奶奶主持,進行對月穿針比賽,取得第一名的稱為「巧姐」。據說,在民間,織女心靈手巧,又善傳授織錦繡花技術,她完全是女孩崇拜的偶像,向織女乞求靈巧,可以提高技藝。因此,有的地方又把七月初七稱為「女兒節」,或「姑娘節」,由此派生出許多習俗。 在農村,有一種習俗,就是將五月初五端午節系在小孩手腕上的五彩百索線,用剪刀剪開,丟在屋頂上,讓喜鵲銜去搭鵲橋。
七夕當晚有聽「牛郎織女」說話的傳說,眾人在葡萄架下聽,但不能說話。或者躲在瓜地里,午夜等候觀望開天門,偷聽牛郎織女私房話,不僅能乞得巧,而且將田裡的東西搬回家,也都會變成金子,夜間到瓜地里摸瓜,送給不生育的婦女,謂之「送子」。
到了乾旱年景,是日早晨,農民們會組織七個小女孩到溝嘴或河塘邊用掃帚掃,邊掃邊說:「七個大姐掃河嘴,一掃一溝水」,連說多次,以祈求神靈普降甘霖,解除乾旱,拯救生靈。 女孩子用鳳仙花搗汁,染紅指甲,也算得到了巧。有些地方,還有七夕拜乾娘的習俗,相傳孩子拜了嘴巧、手巧、心巧的『乾娘』,就會聰明伶俐。
宋人楊修之有詩云:
秋星如彈月如梳,
宮妓香添乞巧爐。
萬縷千針同一意,
眼穿腸斷得知無?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人也曾懷疑乞巧究竟能不能得「巧」?
事實上,科學的發展以及實踐證明都告訴人們:「工夫只是憑心手,此外冥茫不足論。」畢竟「巧」是「乞」不來的,只有勤學苦練,才能熟能生巧。而「穿針秘巧」只不過是一種節日的樂趣而已,但美麗的傳說仍能深入人心。
GIF
時代再發展也得留住根兒
GIF
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融合,有些年輕人熱衷於外來節日和人工節日不足為怪,但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年輕人既要學習外來文化,更應堅守傳統文化。
商家炒作的七夕是「中國情人節」的說法不太嚴謹。因為中國的七夕節是弘揚忠貞不渝的愛情,與西方的情人節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弘揚傳統文化這方面,日本、韓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深藏在骨子裡的東西不能淡化,時代再發展也得留住根兒。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是展示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誌。
隨著新時代到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但這並不意味著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就非得將「七夕節」改成「情人節」「愛情節」或「夫妻節」,畢竟「愛情」只是七夕的文化內涵之一,不是全部。
目前國家越來越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國家對法定節假日進行了調整,將端午、清明、除夕等傳統節日列入法定節假日,為傳統節日注入新鮮血液。讓傳統節日煥發生機,還需要在內涵上多下功夫,在保留傳統文化要素的同時,使之適應新時代,讓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機。
文:王登佐
來源:鹽城市社科聯推薦
TAG:鹽師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