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只是互送禮物的「中國情人節」,這麼過更有「味」兒
GIF
這幾天,
一打開手機,
「七夕送禮攻略」
「七夕限量定製禮盒」等廣告就迎面撲來;
走在街上,
「七夕愛要在一起」
「愛在七七」等商家促銷也是層出不窮;
終於到七夕了,
朋友圈裡,
各種七夕節曬禮物,
沒有禮物的七夕就不叫七夕了……
如今的七夕節,
傳統文化味遠不及商業氣息
七夕不只是互送禮物的「中國情人節」
這麼過七夕可能更有味兒~
了解節日文化內涵
七夕更是「乞巧節」
「今年七夕節正好遇上周末,準備和丈夫去揚州旅遊,往年是送禮物、吃頓大餐等『常規項目』。」昨日,某公司文員陳女士在受訪時表示,對七夕節的了解,僅限織女牛郎相會,又叫乞巧節,再多就不知道了。不少市民和陳女士一樣,對七夕節的文化內涵了解不深。
其實,
七夕節是首批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在我國傳承了2000多年。
七夕
演變
起源
據了解,七夕節最早可能源起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僅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故事
到了漢代,有了穿針乞巧、投針驗巧等風俗,民間牛郎織女的故事也漸漸和七夕節聯繫了起來。
內涵延伸
隨著七夕節的流傳,逐漸被加入了期盼愛情、家庭美滿等願望,甚至還加上了提倡讀書等內涵。
乞巧
所以七夕節最早的內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子會在這一天展示刺繡、針線等手藝絕活。
習俗
除了穿針乞巧、投針驗巧,七夕節還有拜織女、蘭夜鬥巧、拜魁星、曬書晒衣、染指甲、吃巧果等風俗習慣。儘管七夕節各地風俗不同,但從古至今一直沒有變的就是以「乞巧」為主。
商家「借節促銷」
還需走點心
近年來,隨著西方情人節被越來越多的國人了解,這個含有牛郎織女相會意義的七夕節,逐漸被營造成了「中國情人節」,鮮花、首飾、巧克力等商品也乘著節日的東風,身價飛漲,有些餐廳到了節日就「一位難求」。而七夕節本身的「乞巧」含義、各種風俗習慣等,卻逐漸淡化。
對商家而言,節日就意味著熱鬧、人流量、銷量。因此,不管大小節日,商家都會變著花樣地搞節日促銷。還有些商家,宣傳海報上不寫具體節日名稱,促銷內容絲毫不變,不管什麼節日都可以重複使用同一款宣傳海報,根本看不出節日之間的差別。不少市民表示,希望商家在「借節促銷」時能多用點心,注重宣傳節日的來源、含義等,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節日。
過節不忘傳承文化
比單純的商品促銷更有意義
市民江女士是古詩詞愛好者,她認為不管是什麼節日,過節的意義應該在於文化傳承,而不是流於形式的吃喝玩樂,「現在很多小年輕都說『中國情人節』,卻不知道七夕節還有乞巧的說法。」
市民吳先生也表示,過節時能看到節日相關起源、風俗、內涵等知識,比單純的商品促銷更有意義。民俗專家俞茂林也曾表示,商家為了發掘傳統節日商機而進行片面宣傳,會使人們失去對傳統節日的正確認識。江女士呼籲,大家在過節之餘,也應該花點時間了解一下民俗文化,越多人知道,就越有利於文化傳承。
今天是七夕了,
除了送禮物,
你們都怎麼過的呢?
文字來源:綜合海門日報
編輯:丁文文
審核:鄒然然
※海門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工作啟動,評上了有獎!速來申報
TAG:海門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