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派遣唐使最初目的不純,一次敗仗從此開始認真向唐朝學習

日本派遣唐使最初目的不純,一次敗仗從此開始認真向唐朝學習

文|陳峰韜

日本派遣唐使最初目的不純,一次敗仗從此開始認真向唐朝學習

文明的傳播和流水一樣,總是由高處流向低處。如此形容唐朝時日本、新羅、林邑等國的遣唐使現象,大概是最為貼切的。在遣唐使活動發生之前日本就有所謂遣隋使。但真正具有國家意志的、成體系的、帶有明顯目的性的遣使,其實要從日本推古天皇時代開始。

據《日本書紀》記載,推古天皇三十一年,自唐朝歸國的留學僧惠齊、惠光、醫惠日、福因等人上奏說,在唐留學人員均已修成學業,他們向天皇建議:「大唐國法式備定之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朝廷認可這一建議,經過7年準備,於舒明天皇二年(630)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後264年中,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有13次真正到達了唐朝。遣唐使這一非同尋常的政治活動,自然並非幾個留學僧的建議便可肇端。放眼唐初東亞的國際形勢,其實唐、日雙方都有著迫切的外交需求。

唐朝統一後於629年消滅突厥,積極地構建國際關係體系,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自然會馬上映入唐帝國的眼帘。從日本來說,原因則更複雜多元一些。最直接的原因是探明唐帝國虛實,其次是輸入先進的唐朝文化,第三是出於對本國在朝鮮半島利益的關切,第四則是積極地參加到以唐為中心的國際交往,以提高本國政治地位。

為了便於了解,我們以表格的形式概括一下13次成功入唐的日本遣唐使:

日本派遣唐使最初目的不純,一次敗仗從此開始認真向唐朝學習

此外,日本還任命過6次遣唐使,使命多為送唐朝使者回國、迎入唐使者歸國等,性質與上述13次不同。其中667年伊吉博德擔任大使送唐使返國,只送到百濟國。759年、779年兩次均成功到達唐朝,761年、762年因為沒有趕上順風、船隻破損,未能成行。至於894年任命的遣唐使,彼時唐朝已是日薄西山,凋敝已極,遣唐基本失去了意義,故日本政府叫停了遣使行動。

13次遣唐使,一般稱前6次為第一期,第7至第13次為第二期。如果從大歷史的視角看,第一期遣唐使之所以把探聽唐帝國虛實作為首要目的,主要因為自東漢末以來中國經歷了400年的大亂,日本則逐漸提振國力,此消彼長之間,日本企圖主導東亞國際關係的想法佔了上風。但是,經663年白江口之戰,日本完敗於唐軍之手,使得日本朝野極為震恐,一度在西海岸大造防守設施,防禦唐朝入侵。度過了最初的恐慌之後,日本經過深刻反省終於放棄了和唐朝一較短長的想法,決定全面學習唐朝。702年之後第二期遣唐使活動,目的比較純粹,主要是為了學習,因此綻放出了燦爛的文明之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看世界盃,讀俄國史|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曾經歷驚心動魄900天
馬其頓地區的分裂為何持續到今天?加個「北」字兩國和解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