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視新聞檔案館:歲月令新聞永恆
動蕩不安的年代,一位美國保守派商人的執念,令「保質期」短暫的電視新聞有了永久的安身之所,從而得以超脫紛爭和偏見,升華為凝固無數歷史瞬間的珍貴檔案。
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市有座范德比爾特電視新聞檔案館。過去50年間,它一直以獨特的方式記錄歷史——對主流電視媒體的新聞節目進行錄像並歸檔保存。由於很多視頻資料連原作者也不曾備份,天長日久,檔案館便成了「電視新聞研究領域最寶貴的資料庫」。
如果將日曆翻回1968年,我們會意外地發現,范德比爾特檔案館的創建初衷並不是為了學術研究或記錄歷史,而是起源於動蕩年代的政治鬥爭,甚至流露出對新聞的敵視和偏見。
保守派商人的創意
據美國「歷史」網站記載,這座檔案館的創始人保羅·辛普森畢業於范德比爾特大學,當時是一家保險公司的總監。他還有個不為外界熟知的身份:頑固的保守主義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美國現代史上動蕩不安的時期,多種思潮劇烈碰撞,抗議、暴亂乃至暗殺時有發生。澳大利亞「對話」網站指出,辛普森把一切矛盾歸咎於當時蓬勃發展的媒體,認為社會動蕩是「自由的輿論氛圍」所致。1964年大選期間,他致信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指責CBS的記者、有「最靠譜美國人」之稱的沃爾特·克朗凱特,對總統候選人巴里·戈德華特的報道帶有偏見、歪曲事實。
這不全是空口無憑。克朗凱特信奉自由主義,對代表共和黨的戈德華特心存反感。後者言行偏激,主張對蘇聯發動進攻,很多人擔心這將引發核戰爭,導致世界毀滅。不少黨內同僚反對戈德華特,民主黨候選人林登·約翰遜也藉此大做文章,抨擊他為「極端分子」。最終,約翰遜獲得了61%的選票,戈德華特以38%的支持率落敗。
1963年肯尼迪遇刺後,有人「甩鍋」給保守主義。保守主義者在選戰中落敗,加劇了辛普森的憤怒。此後,哈佛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用搖頭丸代替藥物治療精神疾病,媒體對此做過專訪。無論是對研究本身還是媒體的報道,辛普森都深惡痛絕。
可是,在以反主流為榮的年輕人看來,保守一點兒也不酷。當時,搖頭丸在美國不是違禁藥物,哈佛教授蒂莫西·利里和理查德·艾伯特招募了數名志願者,記錄他們服下搖頭丸後的表現。3年後,該項目在爭議中被叫停,利里和艾伯特也被開除。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離開校園的二人搖身一變,成了反文化偶像和「嬉皮士英雄」。
目睹此情此景的辛普森愈發擔心媒體「帶壞年輕人」,遂有了個念頭:把電視新聞收集起來,以便多年後昭告世人,在反戰運動和亞文化盛行的20世紀60年代,媒體是社會毒瘤。
1968年3月,辛普森到紐約走訪了當時的電視三巨頭——CBS、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美國廣播公司(ABC)。他向這些公司索要新聞錄像,卻被告知,它們「只保存兩周」。原來,在電視媒體起步初期,錄像帶價格不菲,錄製一小時要300多美元,必須反覆使用,上頭的影音資料會被定期抹掉。
辛普森震驚了。他原本以為電視節目跟報紙一樣可以長期保存。如果媒體都不保存自己的節目,今後拿什麼給它們「定罪」?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成形了:他要自己動手翻錄電視新聞。
從動蕩中汲取動力
回到納什維爾,辛普森找到了同伴——范德比爾特大學圖書管理員弗蘭克·格里沙姆。雖然政見不一,但格里沙姆也認為電視新聞應該被長久保存下來。他們得到了時任范德比爾特大學校長亞歷山大·赫德的支持。赫德為三任美國總統當過顧問,他的信仰是「建立開放的社會,讓任何意見都能得到表達」。
他們搞來了3台錄像機和3台電視機,辛普森從積蓄中拿出4000美元,作為啟動資金。他們一五一十地錄下了ABC、NBC和CBS在1968年總統競選中的所有報道。不過,和電視台一樣,昂貴的錄像帶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如今看來,如果不是因為1968年發生了太多值得記錄的大事,這個計劃很可能早就因經費不足而告吹。
1968年為何重要?那一年,美軍士兵在越南美萊村屠殺了500多名平民;反戰運動在美國國內風起雲湧,約翰遜總統迫於壓力宣布放棄連任;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被刺殺;約翰·肯尼迪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剛贏得加州黨內選舉即飲彈身亡……「在美國的政治舞台上,沒有哪一年比1968年更躁動、更嘈雜。」「Ropecenter」網站稱。
驢象兩黨內部也斗得不可開交。當年8月28日的芝加哥民主黨大會上,在越南問題上主戰的休伯特·漢弗萊擊敗了主和的對手,成為總統候選人。消息傳出,失望的人們走上街頭,以各種手段宣洩不滿。NBC記者傑克·珀金斯用鏡頭記錄下這場暴亂:
「警察正向巴爾博亞大街趕來。在巴爾博亞大街和密歇根大道交匯處,他們跟示威隊伍狹路相逢。人群不時投擲空酒瓶,警方開始用暴力手段疏散他們。示威者有節奏地高喊,『全世界都在看』。」
這一幕在電視上播出時,辛普森和格里沙姆把它錄了下來。剪輯視頻時,辛普森發現NBC從三個角度拍攝了警察逮捕同一名示威者的過程,但並未說明三個畫面其實是一回事。他當即認定,這是媒體的詭計,意在渲染警察「暴力執法」,抹黑執法者。
有了這個「重大發現」,辛普森興奮地到處兜售他的項目。他宣稱,研究媒體的唯一辦法就是拷貝電視節目,以備隨時「挑錯」。1968年11月尼克松上台後,辛普森把芝加哥騷亂的錄像寄給尼克松御用撰稿人帕特里克·布坎南。和因醜聞被媒體曝光而下台的尼克松一樣,布坎南對自由主義的報道也很不認同,於是欣然接受了辛普森的「禮物」,還動用公款為其買單。
在隨後為副總統斯皮羅·阿格紐寫的演講稿中,布坎南提到了NBC對芝加哥暴亂的報道,指責媒體有失公允:「從三個角度拍攝了同一個場景,卻不把真相告訴公眾。」
檔案館和媒體打上法庭
彼時,電視新聞還屬於「新媒體」,辛普森的資料庫無法阻止它們的聲望水漲船高,但沒人樂意老被這樣一雙眼睛盯著,阿格紐的講話更是讓媒體人不快。美國媒體向來以「客觀全面」自詡,稱自己是「公眾利益的忠實維護者」。傳媒學者查爾斯·龐斯·德里昂曾在專著中寫道:「新聞來自奧林匹斯山巔,它的語調代表上帝的聲音。」
辛普森來者不善,媒體巨頭不會聽之任之。對此君號稱「出於自由探索精神」的所作所為,NBC評論員魯文·弗蘭克嘲諷道:「我從來沒見過哪個『客觀』的學者對我窮追猛打,是因為他覺得我表現太好。」
媒體的另一重擔心在於,如果辛普森不受限制地複製電視節目,他們將失去借重錄和銷售影像資料牟利的機會。1973年12月,CBS以侵權為由將范德比爾特檔案館告上法庭,並強硬地聲稱,如果獲勝,它將銷毀檔案館裡的每一卷錄像帶。
法官們並不支持這樣的訴求。「電視媒體在美國的文化、思維和政治中越來越重要。電視新聞應受法律保護,讓民眾有機會回顧歷史。」據「歷史」網站記載,以這場訴訟為契機,田納西州參議員霍華德·貝克推動美國《版權法》增補了一條規定:大學和檔案館有權複製新聞節目。新法案實施後,CBS只好跟范德比爾特檔案館握手言和。
當然,檔案館方面也有所妥協。根據修訂後的法律,只有NBC和CNN的新聞檔案可以在社會上流通;想看其他電視公司的新聞節目回放,你只能去檔案館。
時間能賦予新聞更多意義
50載時光流逝,人們驚訝地發現,堅持每天錄製電視新聞的范德比爾特檔案館成了獨一無二的國家寶藏。它定格了無數歷史時刻,記錄了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
辛普森頭一次錄製新聞是在1968年8月5日。那天,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拉開帷幕,初出茅廬的羅納德·里根宣布將參加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的角逐。他選擇了自由派民主黨人納爾遜·洛克菲勒為盟友,希望在第一輪投票中擊敗尼克松,未能如願。
檔案館裡的影像資料覆蓋了越南戰爭、奈及利亞內戰、蘇東劇變等重大事件。許多紛擾已成過往,也有些至今懸而未決。
最令辛普森的搭檔格里沙姆印象深刻的,是一段20世紀70年代的電視新聞背後的故事。「我永遠忘不了那個女人,她的兒子戰死在越南。有人告訴她,在電視里看到了她兒子毫無生氣地橫躺在地上。女人不遠千里趕來,懇求我們把那段錄像給她,哪怕讓她看一眼也好。她想知道兒子最後的模樣。我至今記得她憔悴又懇切的面容。」
「有些新聞要在漫長的歲月中才能顯示出意義。」他補充說。
范德比爾特檔案館起初只追蹤ABC、CBS和NBC三家電視台,從1995年起,每天增錄1小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新聞,從2004年起增錄1小時福克斯電視台(FOX)的新聞。來檔案館翻閱陳年舊事的人懷著各種目的,有人研究政治偏見,有人研究性別印象,廣告業的發展也成了重要課題——新聞中插播的廣告被一秒不差地錄了下來。
時間來到21世紀,檔案館與時俱進。從2003年起,數字技術代替了昂貴的錄像設備。檔案館還把資料做了備份,以錄像帶和數字存儲兩種形式寄給美國國會圖書館。
不管秉持保守主義信念的保羅·辛普森對媒體的看法是否公正,都沒有任何人能否認,在多年如一日的堅持下,范德比爾特檔案館在「記錄歷史」這件事上做出了貢獻。正如「對話」網站所言,「政治鬥爭讓人愚蠢,這是英國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金斯的名言。然而,就範德比爾特檔案館而言,政治鬥爭能演變出這樣的結果,當真令人始料未及」。
本文刊載於《青年參考》報8月16日A03版
※土耳其:總統權力大,有人歡喜有人愁
※以色列預演「核設施遇襲」
TAG: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