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打造中國新經濟主場
深交所大廈門前有一頭青銅鑄成的公牛,銅牛脊背高聳,蓄勢待發,是中國股票市場的重要標誌 羊城晚報記者 王磊 攝
羊城晚報記者 莫謹榕
1990年12月,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1991年7月3日,深交所正式開業。深交所在改革開放、特區建設和「姓資」「姓社」的爭論中孕育誕生。2004年和2009年相繼推出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20多年來,深交所藉助現代技術條件,成功地建成了輻射全國的證券市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為更好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交所提出打造國際領先的創新資本形成中心,正向世界一流的證券交易所邁進。
深圳
深交所
威水史
全球率先全面實現 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
因毗鄰港澳,深圳的金融改革開放在全國率先起步。1986年,深圳國營企業股份制改革試點啟航。經過兩年多的探索,深圳聚集了眾多股份制企業,急需大量建設和發展資金,發展證券市場成了這個金融改革試驗田的重要選項。
1988年4月,「深發展」股票在深圳經濟特區證券掛牌櫃檯交易,連同隨後上櫃的「萬科」「金田」「安達」和「原野」組成老股民熟知的「深圳老五股」。這時,深圳探索建立證券市場的時機逐步成熟。1989年11月25日,深圳市政府下達《關於同意成立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批複》。
深交所成立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在深圳市政府同意成立證券交易所後,籌備小組工作進展順利,在一年多時間裡,籌備小組做好了制度編寫、人員培訓、場地準備等各項準備工作,並已上報了相關待批文件。1990年11月22日,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市長鄭良玉來到籌備小組了解情況,當他們看到交易所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時,當場決定馬上開業。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投入運作的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營業。深交所當天只有1隻股票——深安達,從開市到收市,深安達一共進行了八筆交易,成交量為8000股。而在開始營業時,深交所這個中國資本市場的「新生兒」還沒有拿到「准生證」。直到1991年4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才批准深交所於7月3日正式營業。
深交所的建立對廣東、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開放都具有里程碑意義。1992年2月25日,深交所第二代電腦自動撮合系統一舉成功。三天後,深圳首隻B股——「深南玻B」的交易清算實現了電腦化和無紙化。1993年,深交所在全球第一個全面實現了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
聚集優秀新經濟企業,助力高質量發展
新征程
A
今年8月10日,光伏設備企業捷佳偉創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這是創業板誕生以來上市的第730家企業,也是深交所交易的第2116家企業。
自2000年開始,深交所專註於服務創新型、成長型、科技型企業。從最早的深市主板到2004年推出中小企業板,再到2009年成立創業板,深交所逐步建立起多層次股票市場體系,並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新經濟企業。2100多家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7成,創業板高新技術企業佔比更是超過9成,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醫療、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上市公司蓬勃發展。
深交所上市企業展現出良好的成長性和科技含量,已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活例證。統計數據顯示,中小板成立以來,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14.32%;平均凈利潤年均複合增長率15.83%。截至2017年10月,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達23%,平均凈利潤年複合增長率達15%,毛利水平市場最高。
今年上半年,深交所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8-2020年)》,提出要致力於打造國際領先的創新資本形成中心。深交所正著力打造成中國新經濟主場。
加速推進國際化進程,讓中國資本走出去
B
今年5月14日,由深交所牽頭組成的深滬交易所聯合體與孟加拉國達卡交易所舉行股權收購協議簽署儀式。根據協議,中方聯合體收購達卡交易所4.5億股,約佔總股本的25%。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代表中方聯合體在簽署儀式中指出,中孟資本市場合作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舉措,也是建立跨境資本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創新安排。
除了戰略投資達卡交易所,2016年,深交所與上交所、中金所等組成聯合體,成功競得巴基斯坦交易所40%股權。目前,深交所與全球40家交易所、市場機構等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並開展深度合作,不僅有利於增強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水平,還推動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啟動,進一步完善內地與香港市場互聯互通機制。以「深港通」實施為契機,深交所提供更多成長性標的,逐步實現與全球主要市場多維度、多層次聯通。深交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深港通運行18個月,累計交易金額2.66萬億元人民幣。
目前,深交所在市場互聯互通、跨境基礎設施、跨境資本服務、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已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國際化發展路徑。
總指揮:劉海陵
策 劃:林海利 郭啟釗
閆修彥 朱 帆
統 籌:趙 鵬
設 計:范英蘭
深交所原交易員孔水蓮:
紅馬甲的登場與退場 見證交易模式之變
親歷者
招商證券孔水蓮依然清晰記得在深交所做「紅馬甲」的那段緊張而充實的歲月。
「紅馬甲」,又稱「出市代表」,指證券交易所內的交易員,因穿紅色背心而得名。
孔水蓮是1992年8月進入交易所成為「紅馬甲」的。在孔水蓮的印象里,當時入駐場內的「紅馬甲」都是像她這樣的年輕業務骨幹,由於早期沒有計算機遠程自助交易系統,來自招商證券等營業廳的所有證券交易報單都通過專用電話傳達到場內,然後由「紅馬甲」通過席位機一筆筆敲入,這對他們的手速和準確度要求非常高。
每當行情波動比較大的時候,就是「紅馬甲」最忙的時候,交易指令不斷地傳來,幾乎一秒鐘也不能停下來。交易所內電話聲、鍵盤敲擊聲以及接單聲此起彼伏,一天數百單的交易指令不僅要迅速下達,還絕對不能出錯。
隨著電子通信網路的迅速發展,曾經通過電話委託的交易逐漸被網上交易系統所取代。1997年6月2日,深交所取消了場內有形交易席位,實現運作無大堂化,證券經營機構不必再派「紅馬甲」進場,可以直接通過網路報盤進入交易所,「紅馬甲」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紅馬甲」的誕生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揚帆起航,他們的離開也標誌著深交所A股市場完全實現無形化交易模式,步入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