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國家殿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不但以風格多樣的經典建築聞名遐邇,更因其廣博而稀有的文化藝術收藏驚嘆世人。
古老的聖彼得堡文化資源豐富,坐擁逾200座博物館,其中最輝煌的當屬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涅瓦河畔,與法國巴黎的盧浮宮、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至1764年,它曾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宮邸「冬宮」,由著名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外部雄偉壯觀,內部裝飾華麗,是18世紀中葉俄羅斯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傑出典範。據說,葉卡捷琳娜二世當年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作品存放於冬宮新建的側翼。最初,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隨女皇出入,欣賞這些佳作,大概是出於這個原因,女皇為之取名Hermitage(艾爾米塔什),意為「隱居之所」,博物館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葉卡捷琳娜二世肖像》(維吉里·埃里克森,1762年)
十月革命後,這座象徵皇權的建築永遠失去了它的政治功能,成為著名的文化藝術殿堂。這裡展示著來自世界各地、歷史悠久的文化瑰寶:公元前4000年前的古埃及莎草紙,20世紀的科技創新,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的油畫作品,神秘的敦煌壁畫??當然,參觀者能看到的,只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館藏的一小部分。這裡有逾300萬件藏品,包括繪畫、雕塑、版畫、素描、出土文物、實用藝術品、錢幣和獎牌等,尤以繪畫藏品最為豐富。
瓷器展廳
皇家氣度
走進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大門,經過寬敞華麗的前廳,我立刻被眼前氣勢恢宏的「約旦樓梯」震撼了。樓梯、護欄和窗欞都是白色的大理石,金色的燈飾及花紋點綴其間。拾級而上,一種高貴與權威並重的氣息迎面襲來。腳下的紅毯向前延伸,抬眼則是大型浮雕簇擁的巨幅畫作,令人目炫。
富麗堂皇的「約旦樓梯」,這也是著名的「使節樓梯」,當年各國使節必經此上樓,等候沙皇的召見。
大廳內黃金、孔雀石、碧玉、瑪瑙製品琳琅滿目,如孔雀石大廳就用約2噸孔雀石來裝飾立柱、壁柱、壁爐甚至花瓶,地板更是選用烏木、紫檀等9種不同的珍貴木材拼接而成,無比奢華。
和很多世界級的博物館一樣,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皇家有著緊密的聯繫,其中與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關係最為密切。
1764年,坐穩了江山的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始有精力投入藝術品領域。她通過收購、掠奪等方式,收藏了許多畫作和寶物。為了使俄羅斯真正進入歐洲文化版圖,也為了使自己的藏品與維也納和巴黎王室的藏品齊名,葉卡捷琳娜二世專門聘請卓越的藝術家做她的藝術顧問,其中包括法國著名哲學家狄德羅。在這些藝術家的指導和幫助下,葉卡捷琳娜二世將歐洲眾多優秀的繪畫作品收入囊中。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世長辭,但她對藝術品的熱情被繼任者延續下來,經過200多年一代代統治者的擴充,宮廷的藝術藏品不斷增長,才有了今天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葉卡捷琳娜二世還是當時法國啟蒙思想的忠實追隨者。她尤其喜歡閱讀伏爾泰的作品,並視之為自己思想的最高統帥。儘管素未謀面,但她與伏爾泰保持通信多年,直至後者逝世。伏爾泰過世後,葉卡捷琳娜二世還將他的7000冊藏書全部買下,足見兩人的交情之好。
《伏爾泰坐像》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伏爾泰坐像》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由法國雕塑家烏東創作。伏爾泰身著古羅馬長袍,雙手扶在座椅的把手上,神情自然而堅定。當時伏爾泰已84歲高齡,剛剛結束長期放逐國外的艱苦生活,雖身軀瘦弱且面容蒼老,但依然神采奕奕,彷彿能夠洞察世界。而在展廳的一隅則立著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半身雕像。兩人相鄰而視,彷彿一對老友相逢,無言也默契。
博物館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法籍建築師奧古斯特·蒙費蘭於1833年設計的彼得廳,又稱小御座廳,是為紀念俄羅斯帝國的締造者彼得大帝而建。1837年大火後,由瓦西里·斯塔索夫依原樣重建,《彼得一世與彌涅爾瓦》畫像在最醒目的位置。這裡陳列著彼得大帝生前戴過的皇冠、穿過的服裝、佩戴過的勳章、使用過的武器等,其中一些機器和航海用具都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內還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蠟坐像,重現了威震四方的君王氣度。
彼得大帝的蠟坐像
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中,還有一處特別之所——珍寶廊。它由黃金館和鑽石館組成,收藏了大量羅曼諾夫王朝的珠寶。這裡的每一件珠寶幾乎都有一個故事,見證了王室生活的重要時刻——周年紀念日、神誕日或者繼承人的誕生或繼位,等等。當然,有些藏品是以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代表的君王高價買來的,或者外國使者作為禮物贈送的。黃金館中還陳列著一些來自印度、伊朗、中國的黃金飾品,詮釋著東方的藝術魅力。
古代文明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文明在有專門的展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有7500多件古埃及文物,儘管規模在「四大博物館」中最小,卻包含埃及歷史上所有重要時期,其中不乏許多有趣的物品。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古墓的門楣。門楣來自公元前23世紀的古埃及墓葬,是從埃及古都孟菲斯挖掘出土的。這塊狹窄的石灰石門楣,用象形文字和4幅圖記錄著死者的生平,並表達著對他的祝福。另一處吸引我目光的是埃及戰爭女神賽克邁特的雕像,高達2米,由黑色花崗岩雕刻而成。賽克邁特端坐在寶座上,雙手平放於膝蓋上,纖薄的身體坐得筆直,面部歷經3000多年的風雨侵蝕變得模糊,但女神的非凡氣度不減。
埃及戰爭女神賽克邁特的雕像
印象中,中國古代的紡織業和手工業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像俄羅斯這樣的高寒地區,肯定無法和我們的工藝媲美,但一張精緻的巴澤雷克地毯改變了我的偏見。這是已知留存至今最古老的絨毛地毯,出土於巴澤雷克5號墓,儘管曾經鮮艷的顏色如今已變得黯淡,卻依然能想見當年的光彩。地毯中心有唯美的蓮花結裝飾,從裡到外有獅身鷹首獸、黇鹿、馬和騎手等5種不同的圖案,紋路精細,甚至連黇鹿的內臟都清晰地綉出來。
巴澤雷克絨毛地毯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還陳列著大批來自中國的文物。除了我們常見的青銅器、瓷器外,還有一部分來自敦煌、龜茲的壁畫和來自黑水城的西夏唐卡等文物,僅龜茲文物就多達千件,其中812件系沙皇俄國探險隊直接從龜茲地區所獲。我翻閱資料後了解到,博物館藏的龜茲壁畫可分為龜茲風、漢風和回鶻風三種類型。這些壁畫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記錄著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的歷程。它們有的用硬筆勾線,線條均勻而樸拙,暈染巧妙,色彩厚重;有的受到中原佛教藝術的強烈影響,人物造型和裝飾紋樣都具有明顯的漢風;有的色彩熱烈,用墨線、紅色或色塊來表現,立佛頭光和背光用彩條紋和火焰紋,展現出獨特的回鶻風格。
在國外與流落海外的國寶相遇,在為這些作品的精美絕倫驚嘆的同時,我心中也不免產生一絲傷痛。但看到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對這些文物進行精心修復和細心保管,想到中華文明因此得到進一步傳播,又聊以欣慰。
藝術殿堂
歐洲藝術品可以說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品中的桂冠。據統計,館中有近60萬件展品,僅常設展覽就佔120個展廳。毋庸置疑,繪畫作品是重中之重,畢竟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初的收藏就是從繪畫開始的。館內展有倫勃朗、魯本斯、提埃波羅、莫奈、提香、雷諾阿、馬蒂斯、塞尚、梵高、高更等大師的傑作,遊走其中,就是在閱讀一部西方繪畫史。
倫勃朗的《丹娜依》是一幅特別的作品,描繪了阿戈斯國王阿克瑞斯的女兒丹娜依迎接天神宙斯到來的場景。其實,這幅作品最特別之處應是它坎坷的經歷。它最初來到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在1772年。19世紀初期,由於畫面過於「色情」,這幅畫受到冷落,被扔在博物館的頂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得以重見天日。但不幸的是,1985年6月15日,一個男人溜進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用硫酸和刀對這幅作品進行了幾乎毀滅性的破壞。之後,經過博物館專家長達12年的修復,這幅畫才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
倫勃朗的《丹娜依》幾經坎坷波折,才得以重現世人面前。
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裡有一條拉斐爾長廊。這條長廊依照梵蒂岡使徒宮長廊修建,拉斐爾的作品《聖母與聖子》和《聖家族》就陳列在此。《聖母與聖子》中,在青山綠水前,聖母身著藍袍,目光篤定而溫柔,她一手托著聖子,一手拿著《聖經》,兩人的目光共同投向《聖經》,畫面和諧自然。聖母與聖子是那個時代繪畫作品十分常見的主題,而這幅畫的特別之處是除極具藝術價值外,其金色畫框也是一大特色——據說它出自拉斐爾本人之手。
達·芬奇的《哺乳聖母》完成於1490年,渲染了溫馨而偉大的母愛。
達·芬奇的《哺乳聖母》和《柏諾瓦的聖母》前,有不少參觀者駐足觀看。達·芬奇的存世真跡十分稀少,只有十餘幅,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有兩幅作品,已是彌足珍貴。今年2月,為利於長久保存這兩幅作品,博物館更換了玻璃展櫃,以確保更適合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其中,《柏諾瓦的聖母》是達·芬奇早期的作品,創作於1478至1480年間。這幅畫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在十月革命前購買的最後一幅重要作品。這幅作品曾失蹤數個世紀,直到1909年建築師柏諾瓦在聖彼得堡將其展出,引發轟動。當時倫敦的古董商已準備高價購買,但柏諾瓦的妻子希望畫作保存在俄羅斯,於是最終以15萬盧布的價格賣給了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同那些精雕細琢的雕像相比,米開朗基羅的石雕《蹲縮的男孩》顯得格外與眾不同。這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外觀還未打磨,男孩的皮膚紋理粗糙,但很有質感,充滿陽剛之美。(節選自畫報2018年8月刊 責編:常娜)
米開朗基羅的石雕《蹲縮的男孩》很有質感,充滿陽剛之美。
俯瞰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日本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
※2018年水下攝影大賽作品 領略震撼感人驚險奇妙的水下世界
TAG:世界知識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