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的那些好兄弟,為什麼最後都散落到了天涯

劉備的那些好兄弟,為什麼最後都散落到了天涯

原標題:劉備的那些好兄弟,為什麼最後都散落到了天涯


近幾年來,隨著大量博物館的修建,以及諸如海昏侯墓、江口沉銀之類的遺址被發掘,「考古」一詞,頻繁地出現在大眾眼中,儼然已經成了一個熱詞。


因為伴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我們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比如:


曹操修銅雀台和大喬小喬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在詩文中意淫著左擁右抱二喬的人是他的兒子曹植。


又比如:三國的一升只相當於我們現代的兩百毫升,古人喝一斗酒,只相當於現代人喝了兩公升,而且古人喝的還是低度米酒——這一點,之前那篇文章也恰巧有提到過。


再比如:張飛其實也是個讀書人,他擅長工筆畫美人,他也擅長書法,甚至可以說是個書法家。真實的張飛肯定不會像電視劇中的那般,關羽說「關某之軀即為劉某之軀,但憑驅使,絕無二心」時,他說:



關羽又說:「某誓與兄患難與共,終身相伴,生死相隨!」時,張飛:



關羽再說:「有違此言,天人共怒之!」張飛:



張飛默默地將羅貫中移出了自己的好友列表。


如果還是對「考古」一詞感到有些陌生,那有一個電視節目大家應該會比較熟悉——《鑒寶》。


當然不止《鑒寶》,前段時間播出的《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及近期熱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都和考古息息相關,因為最能夠讓人直觀感受到考古工作成果的,便是博物館裡的這些「國寶」。


而這些國寶——準確地來說,它們統稱「文物」,尤其是時代比較久遠像三國時期的文物,很多便是從墓葬中被發現的。因此,對墓葬的發掘亦是整個考古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然而、可是,咱四川地區的三國高級將領或是文官的墓葬,真不多……


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蜀國缺少本地土生土長的文官武將。


關羽,河東解良人,今天的山西運城。


趙雲,常山趙子龍,常山真定人,今天的河北正定。


馬超,扶風茂陵人,今天的陝西興平。


黃忠,南陽人,今天的河南南陽。


張飛,涿郡涿縣桃庄人,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忠義店。


好嘛,五虎上將,齊刷刷來自北方。


再來個諸葛亮,他更遠,徐州琅琊人,在今天的山東了。


再、再來個劉備:


劉備,涿郡涿縣人,張飛老鄉,河北的……



皇叔啊皇叔,沒想到你這個濃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


大家都不是四川人,葉落歸根,自然很多人都不會選擇葬在四川。


上面七個人,關羽兵敗,身首異處,頭枕洛陽(河南),身卧當陽(湖北),魂歸解州(山西);黃忠,當時他的家鄉南陽已經被曹操佔領,所以他理應葬於成都,現在的成都營門口也確實有個黃忠墓,然而事實上該墓為後人修築,且千餘年間黃忠墓沒有文獻記載,故準確地點已不可考;馬超,歸葬陝西勉縣定軍山;諸葛亮,也按照他的遺囑,埋葬在了定軍山。



七個好夥伴,一下子就散了四個。

剩下三個,趙雲葬在四川大邑;張飛墓相對出名一些,在閬中;當然最出名的還是漢昭烈帝的惠陵——劉備,就埋葬在這武侯祠中。先主英魂,護佑一方水土,看過風風雨雨,也看過眼前的車水馬龍。


再其下,葬在四川的蜀將就更是少之又少、屈指可數了,有蔣琬、董允、馬岱——這幾個人名,可能不少人都沒聽過。



總之最後蜀國那些名臣將相,葬在四川的,絕對不超過三分之一。


順帶插播一句,後主劉禪,劉備摔過的那個阿斗,親兒子,最後死在了洛陽,享年65歲,葬於今日的河南洛陽邙山。


劉備回首望去,來時的路空無一人,過往,已煙消雲散。


人一走,茶自然會涼;你喜歡大海,我愛過你。或許這就是——



不過,我們加上黃忠墓,算四個,除開劉備張飛不談,趙雲和黃忠的墓,卻實在是不出名,甚至有人會說:什麼趙雲也葬在四川的?什麼我家邊上就是黃忠墓?


不出名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的墓葬習俗——專業的詞語叫「葬制」,即墓葬制度。

這就得從漢朝說起:整個漢朝的習俗就是「厚葬」,尤其在西漢時期。海昏侯墓、馬王堆墓這些名號響噹噹的大墓都是西漢時期的;而金縷玉衣、黃腸題湊這些高級而奢華的墓葬習俗,也幾乎都是西漢的,到了東漢,就已然式微。因為戰亂頻繁,民生逐漸凋敝,哪怕是列侯都已經厚葬不起了,而且就算是厚葬,那也一定是「摸金校尉」的重點照顧對象,一場戰亂下來,誰知道自己的屍首會變成什麼樣。所以到了東漢尤其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流行「薄葬」,就拿磚砌一個窄窄的空間,稍微氣派一點兒的就在外面壘一個土包包,前面再立一塊碑,完事兒。



(東漢末年的磚室墓,可以看出來,很是簡陋)


沒有琳琅滿目,沒有奇珍異寶;沒有檐牙高啄,也沒有鉤心鬥角,自然,便不會那麼出名了。


其實,相比於吳魏兩地,蜀地出土的三國時期文物數量少還有一個原因:國力衰弱。


據估算,三國時期人口大概800萬,其中魏國約500萬,吳國有200萬,剩下的蜀國,只有100萬。(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總人口2600萬,但魏吳蜀佔比都趨近於5:2:1。)


在我國的古代,農業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國力的最終指標,而影響農業生產力最重要的因素有三個:工具——大家相同,鐵農具;農耕方式——大家一樣,牛耕;那生產力的高低,只能和人口數量直接掛鉤。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在古代,人口=國力。


而蜀國就是靠著這八分之一的國力,三分了天下,綜合收益高達2.66倍,一個字,值。


而且從這張圖中,再根據我們的地理知識還可以知道,華北平原在魏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在吳國,這兩個地方的糧食產量都是很高的,而蜀國的糧食產量最高的地方,可能只有小小的一塊成都平原了,成都平原的糧食產量,實在是無法和東部平原相比。


這樣的背景下,蜀地人民無力再去進行奢華的厚葬,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的一種豁達情懷。魏國占天時,吳國據地利,蜀國則擁有人和。就算遇到災年,就算時運不濟,持一把團扇,再擺一場龍門陣,似乎就能掃清一切陰霾,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一把扇,一張桌,一碗茶,便是「四川精神」最好的傳承。



(成都彭鎮觀音閣老茶館一角,觀音閣老茶館被譽為成都茶館的「活化石」)


墓葬發掘自然是考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但考古,絕不僅僅止步於「挖墓」。


8月10日,在武侯祠里舉辦的第二場《武侯夜話》活動,就有幸邀請到了現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高院長,來為大家講一講咱四川考古的二三事。一個小時如同白駒過隙,卻讓人感到醍醐灌頂;不僅讓人知曉了考古工作到底為何物,也了解到,諸如考古這類歷史工作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的刻板、好似「象牙塔」般難以理解,真正的歷史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既是歷史的閱讀者,亦是歷史的創造者。




(《武侯夜話》現場照片)

就比如說,去歐洲旅遊的小夥伴,一定會遊覽不少教堂王宮,因為裡面幾乎是集合了當地文化與歷史的精髓。同理,在中國,最重要的、蘊含最深層次文化的旅遊景點,除開故宮這種極少數的宮殿,就要數寺廟、祠堂了。


而對寺廟、祠堂以及類似的人類生活過的遺迹進行考證、研究,將古人的習俗以及傳承其中的文化公諸於世,同樣是考古工作者所要做的。


武侯祠中,或許並沒有引人注目的金杯玉盞,它所富含的,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哲思,或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教誨。再持一把摺扇或是羽扇,有人感慨雄姿英發,有人輕嘆早生華髮,甚至可以跨越時空,聽到蘇子「大江東去」的開懷大笑,以及伴隨著川江號子的低沉搖櫓。



(陳敏良國畫作品《大江東去圖》)

這便是四川,川人的悠閑是一種哲學,我們把它稱作——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 的精彩文章:

馬景濤前妻曬遊艇照這個動作亮了,網友:絕對練過!
吳昕光腳圖曝光,揪出這些明星的身高竟然不足一米六!

TAG: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