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因緣止觀,思不思議

因緣止觀,思不思議

記憶

龍樹作《中論》,初明<因緣品>,論師謂攝法不盡,不以因緣為宗,但是世諦;破因緣盡,是真諦,故以二諦為宗。

今言:

何品非世諦?而皆破盡。此乃通途,非別意也。論初,通觀因緣;次<染染品>等,別破愛、取支;<六情品>,別破苦支;乃至後兩品,別出聲聞觀因緣通、別等意,皆觀因緣,豈不以因緣為宗?北師取後品中救義,六因、四緣為宗,此乃是生滅因緣,後兩品意,非論正宗。佛去世後,人根轉鈍,取著因緣決定相,不解佛意,故作此論明十二因緣觀門也。

今既發因緣法,故約之明止觀,例為十意。

思議境者:

過去無明心中,作於黑業諸不善行,成三途界;作諸白業及不動業,成三善界。

若轉無明為生滅明,名「下智觀」,得聲聞菩提。轉有漏行為出世助道行,七種學人,殘業未盡,猶生善界。若無學,用無漏業及著真諦愛,與根本無明合,生方便土,受彼名色,於彼愛、瞋而起取、有,是聲聞界。

若翻無明為不生不滅之明,是則「中智」,得緣覺菩提。《請觀音》云:「觀十二因緣如夢、幻、芭蕉,成緣覺道。」意在於此。轉有漏行為無漏助道,結業盡、不盡,同前。是為緣覺界。

若轉無明為般若,轉不善行為五度,以未發真,猶具界內十二因緣,是六度界。

若轉無明為空慧,轉行為六度,六、七地前,斷惑未盡,皆同前。斷盡生彼,福慧小勝耳,是名「中智觀」,得通教菩提。

若轉無明為次第明,轉行為歷別行,十信、住斷未盡,十行、向斷盡,皆同前。是名「上智觀」,故得別教菩提。

若轉無明為佛智明,從初發心知十二緣是三佛性。

若通觀十二緣真如實理,是正因佛性;觀十二因緣智慧,是了因佛性;觀十二緣心具足諸行,是緣因佛性。

若別觀者:

無明、愛、取,即了因佛性;行、有,即緣因佛性;識等七支,即正因佛性。何以故?苦道是生死,變生死身即法身;煩惱是暗法,轉無明為明;業行是縛法,變縛成解脫。即三道是三德。

性得因時,不縱不橫,名「三佛性」。修得果時,不縱不橫,如世伊字,名「三德涅槃」。《凈名》云:「一切眾生即大涅槃,即是佛,即是菩提。」乃此意也。是名「上上智觀」,得佛菩提。

若五品未斷,同學人;鐵輪長別苦海,同無學;雖復變易,五根生福迥異。《釋論》云:「二乘受法性身,諸根暗鈍,以其於佛道紆迴故。」

若別、圓能破無明,直開苦道如實之法,從實法得實報。直於行、有,具足諸行,感得依正無有掛礙。根利福深,不同中、下。

若三賢、十聖住於果報,悉成就彼十二因緣。等覺,余有一生因緣在。

若最後窮無明源,愛、取畢竟盡,故名「究竟般若」;識等七果盡,故名「究竟法身」;行、有盡,名「究竟解脫」。

雖言斷盡,無所可斷,不思議斷。不斷無明、愛、取而入圓凈涅槃;不斷名、色七支而入性凈涅槃;不斷行、有善、惡而入方便凈涅槃。《凈名》云:「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縛、不脫。」

如此而推,十二因緣即是一切無量佛法,是名「不可思議境」也。

複次,十二緣對《法華》中十如者:如是性對無明。《凈名》云:「若知無明性即是明性。」如是相對行;體對識等七支;力對愛、取;作對有因,又是無明、愛、取之習因;緣對行、有;果對無明生智慧習果;報對行、有五種涅槃;本對三道三種佛性;末對三德涅槃。

複次,對十境者:

十法界陰入、病患兩境對識等七支;煩惱、見、慢等境對無明、愛、取;業、魔、禪、二乘、菩薩等對行、有等支。

複次,十二因緣、十如、十境,在異心中,是生滅思議;在一念心中,是不生不滅、不可思議。《華嚴》云:「十二因緣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緣,一人一念悉皆具足。」此猶存略。若一人一念悉皆具足十界、十如、十二因緣,乃可稱為「摩訶衍不可思議十二因緣」耳﹗

問:《十二門論》云:「緣法實無生。若謂為生者,為在一心中?為在眾心中?」亦可得言在一念耶?

答:《華嚴》云:「一中無量;無量中一。」《大品》云:「一切法趣無明,是趣不過;乃至一切法趣老死。」今說一心具十二因緣,當有何咎?

複次,言一念,不同世人取著一、異;定相一念,乃是非一非異而論一耳。譬如泯(?眠)法覆心,一念之中夢無量世,事如《法華》。

文章 | 智 者 大 師

圖片 |玉 泉 禪 寺 數 據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微信:dy-yuquanchansi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止觀實踐體系(佛陀根據人的生命規律制定了止觀禪修體系)(三)
摩訶止觀|正以由旬,釋通塞意(一百五十九)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