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史記》中少見的矛盾記載:司馬遷是否在掩蓋九鼎並未入秦的事實

《史記》中少見的矛盾記載:司馬遷是否在掩蓋九鼎並未入秦的事實

在中國歷史的前兩千年,曾經有一件傳世神器被歷代統治者視為正統的象徵而相繼傳世,那就是「九鼎」。九鼎是中國歷史進入青銅時代最神聖的禮器了,它對統治者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後世的「傳國玉璽」。而九鼎和傳國玉璽的結局卻又一樣,最後都是不知所蹤,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兩大「疑案」。

漢朝初年,司馬遷在整理先秦史料的過程中,也未能辨別出九鼎的真正去向,《史記》中關於九鼎去向的記載前後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司馬遷距離九鼎失蹤也不過百年,他都無法梳理出九鼎的流向,這就更加給九鼎增加了些許神秘色彩。今天我們也來梳理一下九鼎的相關史料,探討一下九鼎的去向。

《史記》中少見的矛盾記載:司馬遷是否在掩蓋九鼎並未入秦的事實

先秦疑案:九鼎迷蹤


傳世九鼎真的存在嗎?

首先要弄清楚九鼎在中國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這樣關於九鼎的探討才有意義。九鼎相傳為大禹收九州之銅所鑄,史書上記載的大禹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而根據考古資料顯示,在夏朝初年中國還剛剛處於青銅時代的萌芽時期,考古出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是少之又少,到了夏朝中期,青銅複合范技藝的掌握,中國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青銅禮器,在技術上才存在鑄造青銅容器的可能性。所以九鼎為大禹所鑄的傳說應該不實,或許是夏代帝王所鑄而追溯到大禹身上的也未可知。

《史記》中少見的矛盾記載:司馬遷是否在掩蓋九鼎並未入秦的事實

九鼎是否是夏朝初年由大禹所鑄?

但進入信史時代後,幾處歷史記載,實錘了九鼎確實存在:

  • 公元前606年,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於洛邑「

    問鼎之輕重

    」,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終使楚軍退去。
  •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九鼎。周赧王周旋於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
  •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四年,秦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然後直入洛陽,秦武王直接入太廟明堂中欲窺九鼎,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嘆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後來

    秦武王舉雍州鼎絕脛而亡

《史記》中少見的矛盾記載:司馬遷是否在掩蓋九鼎並未入秦的事實

秦武王舉鼎絕脛而亡

周秦之際九鼎不知所蹤

九鼎最後一次確切無誤地出現在正史當中,是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雍州鼎絕臏而亡。看來東周末年,九鼎的確還供奉在於洛陽城的明堂當中。之後,《史記》對九鼎的記載卻出現了前後不一:司馬遷先是說秦昭襄王時,秦從洛陽掠九鼎入咸陽,後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九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再之後,又記載秦始皇派人在泗水彭城之中尋找九鼎,結果徒勞無功。

司馬遷在《史記》中前後矛盾的記載,明顯是在掩蓋九鼎在東周末年就已經不知去向的事實。九鼎也許從未入秦,更不會是像人們說的那樣被秦始皇放入皇陵地宮之中了,否則秦始皇也不會在泗水苦苦尋找並且又用和氏璧刻傳國玉璽取而代之了。

《史記》中少見的矛盾記載:司馬遷是否在掩蓋九鼎並未入秦的事實

九鼎在夏商周的都城間流轉示意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