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雄圖霸業依靠一人,僅有一次沒聽,鑄成大錯
在三國中,關於諸葛亮出山的時間一直被三國迷們津津樂道,爭議不斷。最核心的焦點是因為跟另一個三國奇才有關,此人是曹魏的大謀士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雄圖霸業依靠一人,僅有一次沒聽,鑄成大錯,成就了三國鼎立。
1、擁有超常眼光,可辨識未來。
郭嘉覺得袁紹這個人並非是一個好大哥,袁紹只學會周公的禮賢下士,並沒有學到周公禮賢下士的精髓,袁紹的禮賢下士是靠不住的,而且袁紹本人剛愎自用小毛病不斷。袁紹不會知人善任,喜歡自己玩。「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翻譯過來是「明智的人對考察核選自己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審慎,所以一百次行動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袁公只想效法當年周公禮賢下士之舉,但卻不知曉用人的奧秘。做事頭緒太多,把握不住要領,喜好謀劃,卻沒有決斷,要想和這樣的人共同拯濟天下大難,成就王霸大業,太難了!」
2、神機妙算的能力
曹操麾下謀士,幾乎大多數都希望曹操早圖劉備,唯獨郭嘉反對,曰劉備在四海信望顯著,在目前曹操軍依然需要發展的階段,殺之不宜。而曹操也是力排眾議,接受了郭嘉的建議,安撫了劉備。其實郭嘉此刻的建議也的確是不錯的,由於曹操當時實力尚不是十分雄厚,有了劉備為羽翼,共同對付呂布可以說是事半功倍。消滅呂布後,曹操、劉備回到許昌。而此刻的劉備參加了董承發起的討伐曹操的聚會,商議共謀曹操。為了避禍,聰明的劉備選擇了種田來隱藏自己的志向,而其後上演的煮酒論英雄更是演義中曹操、劉備兩位主角的重頭對手戲。可以看出,如果說曹操真的不防劉備那是肯定錯誤的。從種種試探看來,其實曹操是絕對防範劉備的。這時呂布已死,劉備已經沒有了利用的價值。試探之,是為了對其去向做出抉擇。沒有立刻剪除劉備,恐怕曹操心中還是記著郭嘉之前的一番言語——不殺劉備。而實際上,從演義其後的兩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郭嘉主張的只是暫時不殺劉備,可惜的是我們的曹丞相併沒有理解到奉孝「暫時」這一理念,滿以為郭嘉是要自己不殺劉備那就不殺,從而鑄成大錯,放虎歸山。
3、官渡大戰
200 年,曹操大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擔心劉備突然發難,背後受敵,曹操詢問郭嘉該當如何?郭嘉回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後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曹操聽取郭嘉的建議後,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而袁紹大軍果然如郭嘉所料,沒有作出任何反應。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郭嘉生平與三國志基本相同,前期由荀彧推薦給曹操,再讓程昱加以肯定與推舉;是曹操麾下洞察力敏銳的謀士,深得信賴,自身也曾經推舉過參謀劉曄。增加遺計定遼東的劇情,成功讓公孫康斬殺二袁並降曹,使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兼領遼東(史書未載定遼東之策為郭嘉所出)。
由此可知,戲志才和郭嘉都是以智謀和策劃為長的超級大謀士,故而可以說: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卧龍不出。這並非是誰比誰的能力更厲害,而是一個時機的銜接,剛好在歷史中這樣呈現了出來。戲志才、郭嘉、諸葛亮都是當時之大才,其智謀、才能,都很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