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蒼山溪水踏歌行

散文:蒼山溪水踏歌行

文/王建平

【作者簡介】王建平,四川省作協會員。多年間斷創作,有作品散見《四川文學》《青年作家》《小說林》等報刊,有多篇作品參賽獲獎併入選集,出版小說集《那一盞燈》和《甜月亮》。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散文:蒼山溪水踏歌行

上篇·久遠的歌

天下的蒼溪人無比欣慰,因為我們的家鄉,自古以來從不缺少詩詞歌賦。

我曾經對他鄉人坦言,我們那兒的音符屬於超級鄉土,進而,我紅著臉趕緊補充一句,但江邊上縴夫們一聲接一聲的川江號子,激昂、高亢,淹沒過江水的咆哮,直擊人的末梢神經,助長嘉陵江的靈動與大山的張揚。

從史料考得,史上用詩詞描繪蒼溪景色最多的是唐朝。杜甫蒞臨蒼溪時寫了《送客》,元稹《流寓蒼溪寄揚州兄弟》,岑參《太白東溪張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韋應物《泛嘉陵江至蒼溪境題》,劉滄《宿蒼溪館有感》,宋代陸遊《夢至蒼溪二首井序》,文同《少泊蒼溪山寺》等都記錄了蒼溪山水與人文歷史,細讀起來,心潮起伏。在1000多年前我們的唐詩宋詞就沒有冷落過一個叫蒼溪的地方。

地靈人更傑。讓事實說話。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我們全縣只有二十八萬人口,就有近三萬人高呼同一口號:「打過嘉陵江,迎接黨中央!」青年男女不去卜卦求來世,而是紮腳挽袖,跌跟匍趴爭當紅軍。據統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的烈士名冊中就有二萬多是蒼溪縣人。後來,從倖存者中走出了3位省委書記、6位中央委員、18位共和國將軍……

天下太平了,沒到過蒼溪的人發出驚嘆,「蒼溪縣,牛!蒼溪縣城一定很大吧!」話很屌,面對屌語,他身邊的蒼溪縣或到過蒼溪縣城的人說不定會心一笑,然後回答一句:「大個屁,三條巷子一條街,東街跌跤子,西街撿帽子。」還有不怕丟臉面的蒼溪人緊接幽上一默:「蒼溪縣城大得很喲,一支煙可在蒼溪縣城的街上抽兩個來回……」蒼溪人真直率,我幼孩時期,眼目中的縣城就是那樣。

繞城而過的嘉陵江,是我們的母親河。嘉陵江,在家鄉貧瘠蒼涼的歲月里,殘月稀星下,靜幽幽流淌、笑盈盈伴人入眠,述說著兩岸的故事。河對岸十多公里外近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俗稱「河西」,那時流傳一首歌謠:「點兒低,過河西,紅苕葉子兩筲箕,說話一個豬聲氣……」歌謠是那時河西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註:當紅苕葉子在紅苕藤藤上長得鬱鬱蔥蔥時,農婦們大背大背地摘回家,經過選擇、切細、水淘、過濾、短時高溫臢煮、最後打撈出鍋浸腌在木桶、水缸、水池裡,上面壓上石頭,蓋上蓋,兩三日便發酵成酸味,一批接一批輪番加工,用於人和豬大半年食用)。在嘉陵江上游,有一個石門鄉,是蒼溪出山歌的地方。那裡的石山特別多,坊間有人戲謔過在山崖打石頭的石匠,說:「養兒不學石匠,成天孤在岩上,抬眼去望婆娘,一錘打在手上……」石門山歌《栽秧歌》:「秧苗下田黃又黃,賢妹雙眼盯情郎,暗送秋波定情義,明天去趕石門場……」石門山歌《薅秧歌》:「六月天氣似火燒,郎幫幺妹把秧薅,不怕汗水濕衣裳,只想以後打私交……」石門人每逢節氣還有對歌習俗。一邊問:「啥子出來高又高?」那邊答:「高梁出來高又高。」一邊問:「啥子出來像鐮刀?」那邊答:「稻穀出來像鐮刀。」……現在想來,當年石門山鄉雖十年九旱,在沒有溫飽的日子裡,仍舊一代代地傳承山歌,讓後人嘆觀止。

距縣城百里之遙的東溪高坡一帶,那裡山連山,山重山,山峰入雲端。青年時代因工作需要,我在那一帶呆過幾年。「山到底有多高?」有人戲言:「山有多高不好說,反正帽兒要望落。」有民歌唱道:「大梁山谷水清清,彎彎繞繞谷中行,我與情哥山對山,要爬三天才見到人……」

散文:蒼山溪水踏歌行

下篇·振興的曲

中國的《半月談》雜誌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特刊里評述:「當小崗村十八戶農民『趁著夜色,走進那座破敗的農家茅屋時,他們沒有想到,這個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實正是中國農村改革的黎明』,是他們『催生了中國農村一輪大變革,孕育了後來改變億萬農民命運的家庭聯產承包制。』」

過後不久,四川廣漢縣農村開始學起了小崗村。窮則思變,四川北部的蒼溪人也闖入了農村改革前列。

上世代八十年代初蒼溪地方政府探索出改變山區窮日子的「山歌」——開創出「庭院經濟六個一」的雛形,即:「每戶力爭實現一個一畝的經濟園;一口機壓或電動提升井;一口100立方米的水池;一口沼氣池;一個石板或水泥院壩;一條進出硬化路。」後來經歷了庭院經濟的「五小」、「一院三子」、「六個一+三配套」、「三規四改」、「庭院經濟+庭院文化=小康」等建設階段,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庭院經濟與鄉土文化、群眾性文化、四級文化陣地建設、生態鄉村旅遊「四結合」的新型文化形態,當下,蒼溪在譜寫美麗農村新篇章,一個新型的農村模樣不僅讓人的思緒產生裂變,而且又一次豐富了中國的漢語詞典。

今年三月下旬,我們穿越了蒼溪近十個鄉鎮,拉開了一次文化行走,收集、閱讀到了蒼溪農村改革的「活化石」——記錄改革行進的歷史資料,看到了實物。其中有多幅國家領導人來蒼溪走訪農村改革前沿的珍貴圖片,還有記錄改革進程的歌謠、唱詞與歌曲。文字多為方言,並不華麗,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於傳播。摘抄如下:

《庭園經濟技術歌謠》:「要得富,栽果樹,翻番致富靠得住,請你快快栽果樹,栽果樹,學技術,有技術果樹就是搖錢樹,沒技術果樹就是楊槐樹……」

《脆香甜柚四字歌》:「水墨蒼溪,醉美梨鄉,雨沛熱豐,宜於柚長……核細肉豐,質脆化渣,酸甜適度,味如瓊漿……清燥潤肺,健胃消食,止咳化痰,補氣清腸……脆香甜柚,蒼溪特產,享譽世界,指日可望。」

《蒼溪鄉村振興「百子歌」》分5篇。

1,產業興旺篇:「這點子,那點子,產業興旺有路子,蒼溪梨,老牌子,庭院經濟起步子……」

2,生態宜居篇:「金窩子,銀窩子,生態宜居福窩子……山頂戴上綠帽子,山腰拴著錢袋子,山腳就是糧囤子……」

3,鄉風文明篇:「說其子,道其子,鄉風文明樣板子……二杆子,二混子,浪子回頭換金子……」

4,治理有效篇:「你說子,我說子,治理有效是尺子……財務公開賬本子,群眾稱讚舉坨子……」

5,生活富裕篇:「……鄉村振興車輪子,綠色發展牛鼻子……不忘初心做赤子,牢記使命當驕子。」

歌曲:《蒼溪是個萬寶山》《夢中蒼溪》《梨鄉請你來》,唱出了蒼溪的新生活。民歌:《美麗韓家場我的家》《石馬的傳說》《青杠葉兒背背黃》在前不久的西南民歌創作與第七屆全國村歌大賽上均奪獎盃。

這次的「家在蒼山溪水間」蒼溪籍新聞工作者、作家大型採風活動,我們四十多位蒼溪籍在外的媒體人與文友在縣宣傳部兩位部長的陪同下,先後走進了「青龍現代化農業綜合園」、「運山果木產業園」、「雙龍現代農業綜合園」、「玉女村生態庭院文化園」、「梨博園」、「葯博園」以及「尋樂書岩」。

當我們第一次踏入青龍現代化農業綜合園,身臨其境,彷彿走入春天的童話,山野奇異景觀盡收眼底。春山蒼蒼,春霞漾漾,獼猴桃春芽上點春光,春風歇在梨枝上,春色好,春光旺,臉上染春色,渾身上下抖春香……紅心獼猴桃架成行,藤成網,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獼猴桃園望不到邊。當我們親眼目睹到產業園在土壤、水分、病蟲害監測以及園區作業已進入智能化時代時,驚嘆不已。園區里灌溉自動化控制、飛機打葯、機器除草、視頻探頭、物供語音對講系統……原來在發達國家的高端農場運用到的管理模式神話般地紮根產業園區。當你行走在園區的盤山道路上,走著走著,還誤認為正漫步在濕地公園,或行走城市的綠道上。

沿途見園區有作業者在加固藤架、疏通排水溝。中老年模樣兒。與之交談,得知他們的大部分土地都入股了、流轉了,有保底,年底還有分紅,日常除種好自己的幾分自留地外,每年可在園區打工200來天,每天有60元到80元不等的收入,園區的活路很適合中她們這種人干。當我問及水泥桿上懸掛的大幅照片的人是誰時,她們先是笑了好一陣,等嘴合攏了才說,是她們青龍園區去年上榜的十大明星之一(圖片寫有:青龍好人·好鄰居·鄧明德)。另一位大姐當場揭說話女人的短,說她個傢伙,昨年子沒評上明星還哭了兩回鼻子呢。在我們好奇的目光中,那位臉紅的女人急忙彎腰拾土塊,這一頭的女人就捂著嘴「噗噗」謔笑……

晚上,在茶樓,一位寫小說的朋友說現在農村人晚上也在村廣場上跳廣場舞了。我說,這是文化滲透的結果。此時,我倒記起一句古詩來,「蘊指輕扶紫砂斟,綠意縈心暫忘憂。」原來古詩在啟迪人要活出一種精神來。精神是啥?看不見,摸不著,但是能展現出來。我試著總結過蒼溪人歷來面對事物的態度,用土話可概括成幾個「得」,即:「捨得命、遭得住、摟得起、看得淡、吃得虧、拼得命。」當年三萬人當紅軍,倖存者不到10%,不都是在捨命嗎?紅苕葉子當主食的年月,河西人挺過來了。好多在外打工的當年沒拿到拿全他們的應得工資,他們同樣摟得起、看得淡、吃得虧,一次次充當「老實錘錘」,萬不得已,第二年換一個老闆接著干。當下在開創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鄉親們都在拚命了。楊炯「心如鐵石,氣若風雲。」蘇軾「仁者之勇,雷霆不移。」曹雪芹「守得貧,耐得富。」這些詩句彷彿是為蒼溪人而作,為蒼溪人標註風格。蘇轍「不為易勇,不為險怯。」似乎說蒼溪人面對事物不會因為容易就改變敢為,也不會因為艱難就膽怯畏懼,這就是蒼溪人的生動寫照,或許就是我心中的蒼溪精神。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這次採風還沒有走往黃貓紅色文化生態園、橋溪花卉經濟產業園等地方。閉會這天的午餐,我們在《梨博園》的梨樹下吃到了家鄉的「十大碗」。宴席上有「油果子」「坨子肉」「酸菜面」「酸水豆腐」「油麻菜」「米豆腐」「老臘肉」「肉和尚」……席間我們爭先恐後地叫出那些還記得的菜名。鄉音鄉情,其樂融融。梨園上空正飄逸蒼溪民歌《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春天,你走來,家鄉的梨花正盛開……好一幅畫卷慢慢地展開……晨風中,我醒來,窗外的梨花好自在……好一個故事流傳在花海……」

散文:蒼山溪水踏歌行

(圖片來自於網路)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故事:你沒忘記我唱的歌
詩歌:魯班湖,氤氳著三台的匠心(外一首)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