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殖業新聞:非洲豬瘟 爆發至今的情況總結

養殖業新聞:非洲豬瘟 爆發至今的情況總結

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家豬雖然病死率高,但是這種病毒就像老年人一樣,行動緩慢,它不像口蹄疫、經典豬瘟那樣迅速在場內、場間傳播。如果養殖場能堅持執行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斷病毒傳播路徑,就能夠有效保護家豬不受侵害。

風險區域

一、病原傳播途徑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接觸或採食受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物品而經口傳染或通過昆蟲吸血而傳染。短距離內可經空氣傳播,污染的飼料、泔水、剩菜及肉屑、欄舍、車輛、器具和衣物等均可間接傳播本病。蜱可通過交配傳播,也可垂直傳播。此外,吸血昆蟲,例如蚊、牤等,可以通過叮咬將非洲豬瘟病毒經感染豬向健康豬傳播。

非洲豬瘟傳入我國的可能途徑,其中以通過國際貿易和人員往來攜帶病毒污染的肉品風險最高,此外,引種和野豬活動也可能造成疫情的傳入。

國際貿易和人員往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展開和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外國遊客進入中國或是中國遊客海外游的數量在逐年攀升。入境遊客、回國人員、國際包裹可能會將污染的豬肉或豬肉製品從疫情國家攜帶到國內;來自疫情國家的國際航班航空器、輪船等的餐余垃圾如未經處理,被家豬接觸採食後,也可能引發疫情。非洲豬瘟疫情史上,通過這種方式造成疫情跨境傳播的案例非常常見,東歐的疫情就是通過停靠在喬治亞的一艘國際貨輪帶入的,當時該船攜帶有污染非洲豬瘟的泔水並被飼餵給了港口附近的豬群。

引種。引進種豬傳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帶毒種豬可以潛伏帶毒,並隨著引種而進入國內。豬冷凍精液中非洲豬瘟病毒可以長期存活,並可伴隨著人工授精將病毒傳播給母豬並導致疫情暴發。

野豬活動。我國幅員遼闊,野豬資源豐富,特別是在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區有生物廊道,野豬可在兩國國界線附近來回活動,一旦俄羅斯邊境上發生疫情,通過野豬活動傳入我國的風險也很大。

二、風險區域疫情發生後,基於時空臨近和風險優先的原則,以下區域須重點關註:

重點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新疆、河南等。

三、需要重點關注的養殖場戶

1.近期有病死生豬的養殖場,特別是出現體弱、採食下降、精神萎靡、體溫高熱、或者眼鼻口分泌物增多豬只的場地。

2.新近購買生豬,未經產地檢疫或來源不清楚的。

3.飼餵泔水的,特別是未經煮熟的泔水的場地。

4.生物安全水平較差的,如生豬戶外放養的,圈養無消毒設施/措施的,養殖場所臨近交通要道的。

5.近期有來自重點區域的豬販子進場購豬或是近期到生豬交易市場從事買賣活動等。

臨床癥狀

非洲豬瘟的潛伏期4~19天,特徵性臨床表現就是豬只突然死亡。主要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四種。

最急性型:不表現任何臨床癥狀即死亡。急性型:體溫升高,可高達42℃,食欲不振,身體虛弱,躺下並且蜷縮;頸部、耳、四肢、腹部皮膚有出血點,發紺,可視黏膜潮紅,眼、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嘔吐,便秘或腹瀉,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蓋,尾巴附近黏附帶血糞便或泥土;呼吸困難,病程延長則出現神經癥狀;母豬流產、死產或產弱仔;病死率高達90%-100%,病程6-15天。亞急性型:癥狀與急性相同,但病情較輕,病死率30%-70%;體溫波動無規律,一般高於40.5℃;呼吸窘迫,濕咳;關節疼痛、腫脹;病程7-20天。慢性型:多見於該病長期流行的地區,病死率小於30%;波狀熱,呼吸困難,濕咳;消瘦或發育遲緩,體弱,毛色暗淡;病程2-15個月。

剖檢病變

病豬剖檢後典型的識別特徵包括:脾臟充血、腫大、可達正常脾臟的2-10倍,質地脆弱,邊緣隆起,這是該病重要的臨床鑒別特徵;淋巴結腫大、出血;腎臟、肺臟、心臟、肝臟、胃等臟器可見腫大、出血。腸道見不同程度的發紅,嚴重時可見出血。

診斷確診

非洲豬瘟發生後的癥狀並不具備特徵性,且易與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疫病混淆,所以根據臨床表現只能做出疑似診斷,特別是免疫過豬瘟和豬藍耳病疫苗的豬發生無癥狀死亡,或出現步態僵直,呼吸困難,腹瀉或便秘,糞便帶血,關節腫脹,局部皮膚潰瘍、壞死等癥狀,可懷疑為非洲豬瘟。

一旦懷疑該病,應立即向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報告內容應包括發生的時間、地點;感染的基本情況以及報告人和聯繫方式等。同時,對發病場(戶)實施隔離、監控等措施。當地獸醫主管部門應及時採集樣品送國家外來動物疫病診斷中心(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進行確診。

預防措施

封閉飼養,減少與外界傳染源的接觸。非洲豬瘟病毒主要靠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因此封閉飼養、防止生豬與傳染源的接觸,可有效預防疫病發生。東歐國家的經驗表明,非洲豬瘟疫情主要發生在生物安全水平較低的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場(戶),有的散養戶讓生豬自由採食,不僅容易接觸到污染的垃圾和食物殘羹,還可能接觸到因病死亡的家豬屍體(在某些地區還可能接觸感染的野豬或野豬屍體),因此應盡量杜絕散養的方式。對於有一定設施條件的養殖場,應盡量做到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近期應盡量避免引進生豬。如需引進,則應該隔離觀察至少15天,從可靠的途徑購買精液和遺傳物質,必要時可進行檢測。進場的所有車輛、人員必須嚴格消毒,同時應做好生產、免疫記錄。

杜絕泔水飼餵,嚴禁用食物殘羹直接飼餵生豬。泔水是一種方便、成本低廉,但存在高風險的飼料。泔水中可能含有多種病原,多項研究表明,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泔水是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如1957年和2007年發生於葡萄牙和喬治亞的疫情,均由國際航班或者輪船產生的廢棄泔水,直接飼餵生豬而引起。泔水中的病毒經高溫煮沸30分鐘以上,同時還需不斷攪拌確保均勻受熱,才能使病毒徹底滅活,這對於一些散養戶來說很難做到。因此,建議不要用泔水和含有豬肉的食物殘羹飼餵生豬,並嚴禁用未經充分熱處理的豬血、或屠宰場的淋巴等碎肉作為飼料成分飼餵生豬。

嚴格執行清潔、消毒措施。非洲豬瘟對環境的耐受力非常強,可以長期在自然條件下、以及血液、糞便等污染的豬圈中保持感染力,因此嚴格執行清潔消毒措施很重要。在進行消毒前必須先清潔,否則在各種污垢等有機物質的保護下,消毒劑無法和病毒充分接觸並殺滅病毒。因此應先徹底清潔豬舍、設備、工具、車輛等附著的有機物質。車輛和人員(特別是鞋底、工具、設備等)在進出養殖場時應進行清洗消毒。非洲豬瘟病毒對乙醚和氯仿等消毒劑敏感。病毒經8/1000氫氧化鈉(30分鐘)、次氯酸鹽-2.3%氯(30分鐘)、3/1000福爾馬林(30分鐘)、3%鄰苯基苯酚(30分鐘)或碘化合物作用後可滅活。非洲豬瘟病毒耐冷而不耐熱,因此可通過蒸、煮的方式消毒。對於不宜通過蒸、煮方式消毒的設備,可以採取長時間放置在陽光下暴晒的方式消毒。

某些種類的蜱是非洲豬瘟傳播的生物媒介,因此在有蜱蟲存在的地區,應使用殺蟎劑消滅蜱蟲。在養殖密集地區,一些吸血昆蟲能夠將病原從一個場帶到另一個場,因此建議定期殺蟲。

由於沒有疫苗和其他有效治療方法,生物安全管理是非洲豬瘟防範最重要的防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對環境耐受力強,常常潛伏於環境中,又有野豬等自然儲存宿主存在,有時同一源頭的兩次疫情之間,可能間隔時間長達幾個月。因此,即便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沒有疫情發生,廣大養殖戶仍然要時刻保持警惕,不能放鬆對生物安全措施的執行力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王講畜牧 的精彩文章:

TAG:老王講畜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