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區塊鏈的這幫人,不炒幣,他們靠什麼賺錢?

做區塊鏈的這幫人,不炒幣,他們靠什麼賺錢?

區塊鏈的價值,一度被視為就是炒幣。

尤其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暴漲,讓整個世界都陷入癲狂:

一些炒家堅信,抓住了這些虛擬貨幣,就等於抓住了實現財務自由的絕佳機會,他們喜歡富貴險中求。

隨後,原本只為區塊鏈技術研究而興起的ICO等融資手段,在這場癲狂中變了味,出現了很多專門發幣的公司,沒有技術基礎、沒有實業、沒有產品,甚至連白皮書可能都沒有,就出來發布。

有些數字貨幣,僅僅是因為發起人有些名氣,就可能收割數以萬計的投資人。

直到去年9月份,央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叫停境內所有數字貨幣的人民幣交易,國內的ICO才從巔峰滑落。

不過,放到全球範圍內,ICO還是有它的用武之地,今年7月份,ICO融資額大概在1億美金,雖然比起之前每月10億美金左右的ICO融資,顯得有些慘淡。

但是,換個角度看,處於草莽時期的代幣發行,一個月還能融到1億美金,它始終還是區塊鏈創造的財富神話。

GIF

炒幣離不開ICO。

也即是首次公開募幣,它是幣圈對照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創造出的概念,是一種為區塊鏈項目籌措資金的常用方式,早期參與者可以從中獲得初始產生的加密數字貨幣,以此作為回報。

回溯ICO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當年萬事達幣(MSC)在Bitcointalk論壇上發起了眾籌,共眾籌5000個BTC,但後來沒有存活。

2014年時,比特股Bitshares和以太坊Ethereum先後發起ICO,將ICO推上高潮,以太坊也被視作迄今為止最成功的ICO項目,現在來看,它成了市值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數字加密貨幣。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國內相繼出現了不下於9家ICO平台,累計為27個項目募集資金1.41億人民幣。

放到全球範圍看,ICO的情況極其普遍,2017年6月12日,全球有4000多家數字貨幣交易所。到2017年12月21日的時候,全球的數字貨幣交易所接近7700家。

這些交易所上,大家交易的都是各種數字貨幣。如果看數字貨幣的量,更為讓人震驚。

盈燦諮詢有一項統計,他們認為,截至2018年3月底,包括比特幣、以太坊、瑞波幣在內,市場上的虛擬幣共1199種,柚子、泰達幣、波場等Token共718種,總市值超過1.6萬億元。

到今年7月份時,加密貨幣分析公司Autonomous Next有一項研究顯示,數字貨幣基金的數量在2018年已達312個,這與年初的251個數字貨幣基金相比,增長了24%,與2016年的56隻基金相比,增長了457%。

多種跡象表現,在世界範圍內,即使比特幣、以太坊等多個主流虛擬貨幣,面臨過山車似的價格波動,但並沒有徹底澆滅人們投身數字貨幣的熱情。

依然有不少人看好它們的前景,一枚比特幣,價格還能保持在7000美元左右。

在區塊鏈戰場,發幣與炒幣還是被視為賺錢的核心門路之一。

GIF

比特幣撬開了虛擬貨幣的大門,ICO讓虛擬幣形成燎原之勢,進而促使區塊鏈這一生僻概念風靡世界。

在它的流行過程中,陸續出現了一大撥玩家,靠炒幣賺錢,甚至實現財富自由。無論是非對錯、無論功過,他們曾經在區塊鏈拓荒過程中點燃過一把火。

去年最熱門時,ICO募資時間,從半小時縮短到幾秒鐘。

有媒體報道,一家號稱要「與世界各地的黃金存儲機構達成合作,對每一克黃金進行實名確權」的黃金鏈啟動ICO,半小時之內被搶完。

其實很多人可能沒想過,他們真能對每一克黃金進行實名確權?這一天到來會是什麼時候?

還有公開消息顯示,號稱要做「以太坊上的微信」新加坡項目SNT,上線後很短的時間內,因為湧入的訪問者過多,導致幣久網卡死。

還有頗富盛名的小蟻幣,剛開始的時候,它不過7毛一個。

兩個月後,進入多個交易平台,漲到了一元左右。接著是2017年4月份,進入爆發期,10天時間漲了三倍。最高時居然達到72元,是ICO時的100倍。

還有一個項目「量子鏈」,眾籌的價格不到3塊。一個月後,在QQ群私下交易的價格被炒到10元。結果上市收盤接近60元——是最初的20倍。

量子鏈、公信幣、小蟻幣這三種漲了30倍以上的幣,一度被捧上神壇,成為散戶心中ICO的代表。

有極少部分人,一覺醒來實現財務自由,但要注意,這是極少數、極少數的持幣者。

大多數持幣者,成了被割的「韭菜」。高價入手的幣遭遇價格爆跌後,只能在網上罵娘。

李笑來有一個壯舉在網上流傳:

他創立的名叫EOS的區塊鏈項目,募集資金沒有上限,募集資金的用途也不甚明確,卻用5天時間就在ICO平台上融到1.85億美元。高峰時間,該項目在相應二級市場的市值衝到50億美元。

有人把它稱作「50億美元的空氣」。

攀上高峰後,它的市值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嚴重縮水,跌到原來的1/3,被套牢者哀嚎不止。很快,李笑來被認為製造了「龐氏騙局」,坊間還傳出他被立案的消息。

而且這個EOS,公開資料顯示,由香港公司Block.one開發,提供資料庫、賬號許可、調度、認證和互聯網應用通信這些基礎性服務,方便其他區塊鏈應用開發者在它提供的服務上進行開發,提高的效率。

現實情況是,發行的幣價經歷了多輪漲跌,但技術層面的應用項目,並沒有看到有多大進展。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只知道ICO能在短時間內實現30倍、50倍的漲幅,卻連它們是什麼產品都沒有搞清楚。

這個近似股票交易的虛擬市場,它是非常脆弱的:

沒有規則制定人,沒有第三方的監管者,也沒有詳細的懲罰條款。團隊可能隨時跑路,連價格都可能被操控。

你說,在如此不堪的現狀下,何談長久?

一些創業者剛開始的時候,本來是看中了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記錄難以偽造等優勢,力圖開發出對應的產品,用來實現產業或場景落地,沒料到炒幣成了收入來源。

部分坐莊者的觀點可能代表了當時市場上的共識,比如Bitangel基金創始人寶二爺(原名郭宏才)顯得非常直白,他說:我反正是來賺錢的,空聊技術真沒啥意思......區塊鏈最大的應用就是炒幣!

從2014年到2017年,區塊鏈的技術優勢,還有它可能給這個社會帶來的更多積極改變,反而被忽略了。

後來的故事想必大家也看到了,隨著流通幣種的增多,大多數字幣進入跌落期。而且潮水退去,韭菜言論的盛行,讓越來越多普通投資人認識到虛擬幣的風險,市場遠遠不像去年那樣狂熱。

難能可貴的是,社會主流力量開始關注起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應用,而不再是炒幣。

GIF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區塊鏈一直局限於數字貨幣,那麼,完全是這一技術的悲哀。

幸好不是這樣,NM知本產融服務區注意到,整個市場正在發生轉變,部分創業者跳出虛擬幣的局限,尋求區塊鏈技術的新突破,有潛力成為新的創業熱點。

前段時間,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發布了《2018年中國區塊鏈白皮書》,其中提到:

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達到456家,從上游的硬體製造、平台與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還有行業投融資、媒體、人才服務等,全都有專業的公司在做。

問題又來了,做區塊鏈的這些創業公司,如果不炒幣了,他們靠什麼賺錢,他們的未來又在哪裡?

NM知本產融服務區梳理了大概100多家區塊鏈版圖上的新公司,對他們的融資情況與業務進展做了初步觀察,發現至少三個亮點:

? 擁有專利技術,並且在行業落地方面已有成果的區塊鏈公司,往往既受投資人青睞,同時已經獲得一些客戶,多多少少有點營收。

? 無論是區塊鏈基礎設施,還是區塊鏈與金融、旅遊、物流、零售等行業的結合,都有大量公司進入,行業大鱷、上市公司,還有新的創業公司,群雄逐鹿。

? 在BAT之外,一些設立時間不長的創業公司,更值得重視,它們看起來不像幣圈的那些角色出名,創始人擁有的財富也並不可觀,但他們在技術創新性一點也不含糊。

成立於2013年的比特大陸,起家於比特幣挖礦運算設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礦機,在該領域做到龍頭老大的位置。目前將主攻方向調整到了人工智慧晶元領域,第二代晶元已完成測試。據說拿到了Pre-IPO輪融資,投資方里出現了騰訊。

礦機之後,比特大陸的投資布局有了顯著變化,發家於礦家,但他們並沒有將主戰場放到ICO上,而是盯上了底層技術、資訊行情應用、支付工具和交易平台,包括:

B2B汽車交易的省心寶、數字資產安全儲存的庫神、兒童機器人蘿蔔科技、區塊鏈媒體巴比特、區塊鏈金融服務機構Circle、全網路安全節點監控服務商Path Network、公鏈「阿希鏈」、區塊鏈技術Block.one等等。

與比特大陸同年成立的Ripple,已拿到了近1億美金的投資,專註於採用區塊鏈技術創建新的金融結算方案,目前的客戶包括滙豐等銀行,公開報道顯示,它們的業務已滲透到了65個國家。

晚一年成立Blockstream,融資已有7600萬美元,主攻側鏈、閃電網路等業務,專註區塊鏈核心技術的創新,推動新基礎架構的創建,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力圖為行業客戶提供方案,跟普華永道達成了合作。

還有DAH,同樣是一家新公司,利用區塊鏈分散式賬本技術,優化金融機構資產清結算處理流程,客戶名單里出現了澳大利亞證交所、美國財政部、瑞士金融局等機構。

市場上頗有爭議的區塊鏈項目里,公信寶算一個,吸引外界目光的亮點在於,他們聲稱商用盈利了。他們是幹什麼的?數據交換。

它有三條線:

一是布洛克城,幫助用戶在全平台採集自己的數據,通過分散式儲存技術對數據加密保管,用戶可以選擇開放、授權和交易自己的數據。

二是點對點數據交易平台,數據交易雙方可以直接進行交易和交換。

三是GXChain,幫助開發者便捷地開發應用,提供智能合約、平台流量、通用數字身份等服務。

名氣更大的趣鏈科技,2016年才成立,主攻聯盟鏈研發,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它的官網是這樣介紹的:

核心技術是自主可控的國產區塊鏈底層平台,為金融機構等提供區塊鏈的解決方案,上線的應用場景包括數字票據、ABS、應收賬款、電子存證、數據交易、股權、債券、供應鏈金融、物流管理等。

客戶名單里有工行、農行、銀聯、上交所、光大、興業、浙商、德邦證券等,不過2017年營收僅184.64萬元,虧損了1521萬元,估值卻漲到了15億元,相當於2年時間估值漲50倍,一時引發市場側目。

不過,從營收規模看,趣鏈的商用方案並沒有得到規模化應用。

在專利數量上僅次於趣鏈的雲象,業務方向是企業級聯盟區塊鏈技術平台,已發布雲象BaaS平台。

這個平台能將金融機構、融資平台、經銷商、供應商、物流及倉儲整合起來,共建聯盟鏈,參與各方都成為節點,共享賬本,多點記賬,提高可靠性,目前合作客戶中有一些金融機構,比如給興業銀行搭建區塊鏈防偽平台。

將BaaS服務視為區塊鏈方向的公司不少,比如海星區塊鏈也是這樣的公司,提供適用於多場景下應用開發的區塊鏈BaaS雲服務,它們做了一個基於海星區塊鏈的數字資產流通平台。

智能合約也是熱門方向,比如信和雲的一部分業務就是智能合約,另外還有眾安的安鏈雲,以及招銀國際投資的秘猿科技等。

必須承認的是,所有做區塊鏈技術與場景落地、行業應用的公司,都還在起步階段,離規模化的盈利還有比較遠的距離。

在它們的成長過程中,還有可能遭遇幾輪洗牌,有的會活下來,繼續做大,有的則會消亡於競爭與洗牌中。

- - - END - - -

歡迎關注「NM知本產融服務區」公眾號,

更多的企業產融結合發展之道。

更多文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NM知本產融服務區 的精彩文章:

熱錢太多,投機的資本兇猛,這會是好事嗎?

TAG:NM知本產融服務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