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你的這幾句話正在毀滅孩子,千萬不要再說!

你的這幾句話正在毀滅孩子,千萬不要再說!





經常有一些「成功」家庭來找我諮詢,他們生活優越,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享受最純正的外教教學和最專業的輔導員陪伴。


 


在和這些父母聊天的時候,他們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孩子清早去上學,穿衣穿鞋比較磨蹭,我經常忍不住就朝她吼……」


 


讓人難受的是,他們往往還會加上一句:「每次吼完我就後悔了,有種深深的罪惡感。比起我們倆,孩子似乎更喜歡外教。」

 


說到這裡,他們總會陷入到自責和沉思中……


 


我會跟他們說:「比起你們,外教更懂得如何與孩子對話。」


 

為什麼幾乎語言不通的外教能佔據孩子心中的C位?


因為對話方式決定你的孩子pick誰。


 


杜絕關閉心靈的對話

 



想要孩子聽進去你的話,不是靠聲音大,而是要打開孩子心門。


 


這幾種對話方式要不得:




非難式對話——「你怎麼總是這副模樣?」




有個常見的例子:孩子打遊戲沒去做功課,一開始媽媽可能會盡量語氣委婉地勸孩子:「不要再打遊戲了,去做功課吧!」孩子會回答得很乾脆:「知道了,媽媽。」但是過了一會兒,孩子還是沒從椅子上起來,一心只顧打遊戲。這時,媽媽的脾氣就會爆發了:


 


「我說你怎麼天天這副模樣?你看看別人,全都埋頭苦幹地學習。也不看看都什麼時候了,怎麼還這麼弔兒郎當的就知道玩,玩,玩!為什麼總是說好話聽不進去,非得叫我這麼生氣呢?」


 


本來孩子打算玩完這(已經開始的)一局,就拿出課本學習,但媽媽這樣不留情面地訓斥他,孩子就會產生頂撞心理,故意久坐在電腦前,以此向媽媽示威。


 


如果對某個特定的小事情表示不滿,這屬於發「牢騷」;但對對方的人品和性格進行攻擊,那就屬於「非難」了。且當「總是」「常常」「每次都」這種字眼蹦出來時,針對的便不僅是孩子這次的錯誤行為,而是直接給孩子扣上了一個「向來如此」的罪名。


 


家長說出非難的話,目的在於讓孩子反省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但是這種非難越是加重,就會越來越讓孩子走向偏離。尤其是當這些話語出自自己的父母時,孩子會感到更受傷。




輕蔑式對話——「你有沒有腦子?」




「你有沒有腦子?我看你根本就不是塊學習的料!」「就憑你?你瞧瞧人家XXX」「你怎麼連你弟弟都不如!」這些是典型的輕蔑。旁敲側擊地加以取笑或諷刺,這會讓孩子感覺到比非難還要強烈的憤怒和傷害。任何時候,輕蔑式對話都是不可取的禁忌。


 


人際交往大師、「婚姻教皇」約翰·戈特曼教授說過:「輕蔑在人際關係中,就像是對人潑灑鹽酸一樣,具有極強的毒性。」


 


如果想要恢復由於輕蔑而被破壞的人際關係,那就要付出足足五倍的好感、尊重、感謝和關懷等情感表達,才能勉強化解。所以,輕蔑式對話是種非常可怕和危險的待人方式。




疏遠式對話——「我什麼時候問你了?」




轉移話題或不予回應,很容易讓孩子和父母產生距離。被對方當空氣一樣輕視,其傷害一點也不亞於受到非難或輕蔑。疏遠式人際關係的對話分好幾種,可以是假裝沒聽見對方的話,不予回應;也可以是聽不進對方的話,只顧說自己的。


 


例如,孩子告訴媽媽「媽媽我餓了,想吃東西」,而大人卻答非所問地說「學校的班車快到了,趕緊的」。這些都是導致關係疏遠的對話方式。孩子會以為,對爸爸媽媽來說,自己一點都不重要,所以才會被他們輕視,於是會和父母漸漸疏遠。




抵禦型對話——「這都是為你好!」




「你怎麼不學習,天天就知道玩電腦?」「我什麼時候天天玩電腦了?」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家長習慣於數落和挖苦孩子,孩子忙於辯解和頂撞父母。


 


像這樣經常被父母數落和挖苦的孩子,大多會變得極具防禦性,而這必然招致家長更過分的數落和非難,孩子也會更進一步地學會頂撞和作對。這種數落與頂撞的對話方式,對解決問題起不到絲毫作用,只能更激化彼此的矛盾。


 


家長也會在無意識中做出許多防禦型反應。例如,孩子在受到家長教訓後傷心地哭泣時,家長總要忍不住說上一句:


 


「我這樣說你,還不都是為了你好?」「都是因為擔心你才會這樣的。」「哎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管好你自己的事情吧!別成天就知道埋怨父母。」……就這樣,他們把問題的所有矛頭都指向了孩子,似乎家長就絲毫沒有責任。


 


可悲的是,這些家長根本意識不到這種推卸式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抵禦」。他們之所以說這些話,出發點是真正希望孩子能學好,因為擔心孩子才會忍不住訓斥孩子。正因為如此,家長就更意識不到自己所說的這些話本身有什麼不對。


 


但孩子既不能從這些「絕情」的「諄諄教導」中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也不能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有的孩子只會覺得家長就知道假惺惺地關心自己;還有的孩子會極端地認為所有問題的原因可能真的都在於自己,於是陷入自責之中,漸漸關閉心靈之門。




斷定式對話——「是不是你乾的?」






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直截了當下結論,只能讓孩子更緊閉心靈的門窗。「放學後是不是去網吧玩了?」「你是不是又打弟弟了?」「作業居然做全對,是不是抄答案了?」「剛出去接個電話,回來就看見你在玩,你是不是一直都沒在看書?」


 


面對一個心裡已經下定結論的人,你是不可能與他繼續良好對話的。即便父母猜對了,孩子也會急於否定這些事實,找借口搪塞,對父母撒謊。如果孩子根本就沒做過那些事,卻被父母冤枉,孩子就會委屈至極,甚至走向極端。




助長自責和不安的對話方式——「都怪你!」






海姆·G. 吉諾特博士認為,兒童的元情緒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自責感;二是不安感。不安感,是孩子在成長為大人的過程中,由於不能獨立生存才會產生的心理情緒。自責感,是當孩子遭遇什麼壞事時,他會認為都是因為自己的過錯才導致這樣。


 


「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你再哭,我就把你送給王奶奶」「不回家你就一個人在這兒玩吧,我不管你了」……如果大人只因為孩子哭鬧、不聽話就嚇唬他,幼小的孩子就會記住這些話並信以為真,陷入生怕被父母拋棄的恐懼和不安之中。


 


關於自責感,有時媽媽沖別人發火時,孩子會小心翼翼地想,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不夠乖才會惹媽媽生氣;父母不和而鬧離婚,孩子也會認為這都怪自己不好;弟弟摔了跟頭受傷,有些孩子會覺得是因為自己沒能照顧好弟弟造成的。


 


因為孩子的認知特點決定了,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理解身邊的世界的,因此才會產生以上想法。如果不想給孩子的不安感和自責感元情緒煽風點火,就應該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呵護孩子,不去說「都怪你」這樣責備的話,讓孩子明確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

 






命令+訓斥式對話——「趕緊給我住手!快點!」




有不少家長直言不諱地訓斥和命令孩子,也有一些家長表面上與孩子平等對話,最終談話內容還是會落在「不許這樣,不許那樣,必須這樣……」的命令和訓斥上。


 


家長和孩子關係疏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人不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這也是前文提到的外教比家長更受孩子依賴與信任的原因,即外教更懂得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健全的人,而不是家長式的專制對待。




多說讓彼此的心靈貼近的話




拉近彼此心靈的對話方式並不高深莫測,也不需要特別精湛的技術。只需要說話者在與別人對話時,盡量不說讓對方感到受傷的話,再遵守幾點原則,就完全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其中,最基本的兩點就是「傾聽」和「包容」。




傾聽型對話——「啊!原來是這樣」




對話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懂得傾聽。只要做好這一點,就能夠讓孩子打開至少一半的心扉。傾聽是情緒管理訓練中最基本的構成因素。


 


「哦,原來是這樣啊!」「是吧,那後來呢?」……


 


時而輕輕這樣說一句,表現出對孩子敘述內容的關心和傾聽意願,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敞開心靈的大門。就算你在整個過程中一言不發,僅僅是信任地點點頭,也能夠獲得預期效果。只要做好這一點,就能夠讓孩子打開至少一半的心扉。


 




包容型對話——「你一定很難過」




當孩子生氣或傷心時,問一句「你現在有些生氣是嗎」或「我想你一定很傷心」,以表示你已經接納了他的情緒流露。這樣看似簡單的話語,在情緒管理訓練中卻能帶來非同一般的效果。不過家長在很多時候都忘了包容型對話方式,凈說些讓孩子緊閉心靈大門的話。


 


例如,孩子學習了會兒,突然說:「媽媽我餓了,想吃東西。」這時,家長完全可以用包容型的對話方式回應道:「哦,寶貝餓了,那你想吃點什麼呢?」如果換一種方式,說:「怎麼一讓你學習,就說肚子餓呢?沒見你老老實實坐上十分鐘過。」「天天就知道吃,看你都胖成什麼樣了?」


 


孩子不肯去興趣班,鬧情緒時,似乎沒有幾個家長能心平氣和地說:「哦,你現在不太情願去興趣班上課,是嗎?」更多家長的反應是脫口而出:「你現在又不想去了是吧?你以為我是因為錢多得花不完才給你報的興趣班嗎?」這些都屬於破壞關係的對話方式,只能傷害到孩子。


 


任何時候,包容都應該放在第一位。這樣才可能客觀地弄清孩子為什麼餓了,為什麼不肯去補習班。才能弄清楚孩子是不是在補習班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倘若不去補習班,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可以代替等等。


 


以上內容部分摘自


東方出版社《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這是一本改變全球家庭育兒觀念的實操寶典


切中育兒各階段情緒問題要害


 


情緒感受能力出色、情商指數高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他們的人生過得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情緒管理訓練是培養情商具體而有效的方法。



——「情商之父」、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鼎力推薦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將「情緒管理訓練」創始人、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教授多年研究總結出的情緒管理訓練的理論,與崔成愛、趙碧教授多年搜集的大量真實的育兒案例相結合,並針對不同矛盾問題,逐一整理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便更多的父母和老師能夠掌握和實踐情緒管理訓練,有效拓展父母和子女間的溝通渠道,改善親子關係,重新找回家庭幸福,讓孩子終身受益。


 


這本書教會父母:




★ 能夠分享孩子的情緒,才是真正的愛


★ 能夠率直表達自我情緒的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的情緒


★ 如何正確回應孩子的情緒


★ 如何與孩子對話


★ 如何解讀、捕捉、感受、傾聽孩子的情緒


★ 如何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 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 對待不同成長時期的孩子,需要怎樣改變方式






接受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




★ 注意力集中程度顯著提高


★ 自主學習能力出色,成就感突出


★ 就算心情很差,也懂得自我調整


★ 心理免疫力強


★ 在同齡人圈子裡關係融洽


★ 對變化能夠主動回應


★ 對疾病的免疫力較高







作者


 


約翰·戈特曼




「情緒管理訓練」創始人、人際關係大師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著名心理學家,西雅圖戈特曼研究所的創立者和領導者,致力於親密關係領域的研究和臨床實踐,被譽為「婚姻教皇」。四次榮獲美國心理健康研究院科學研究者獎章,並獲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傑出科學研究者獎章、美國家庭治療學會傑出貢獻獎、美國心理協會家庭心理學分會會長獎章,與心理學泰斗卡爾·羅傑斯、榮格齊名。


 


崔成愛

 




全亞洲獲得戈特曼公認醫師資格的心理治療師僅此一位,是阿洛伊修斯康復中心負責人,美國密歇根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芬蘭大學和德成女子大學教授。曾參加《如何去愛孩子:為你支招》《父母60分鐘》《我的老師改變了》等韓國各大電視教育類節目。


 


趙碧

 




被譽為「教教授的教授」,現任東國大學客座教授,教育科學技術部政策諮詢委員及國際少年之家教育長。




目前這本書正在噹噹獨家預售


點擊閱讀原文就可以第一時間讀到這本書啦!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讀 的精彩文章:

一個四十歲的人給你提個醒,很中肯!
朗誦:誰是你可以靈魂相依的人

TAG: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