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去槓桿,具體應該去的是什麼?

去槓桿,具體應該去的是什麼?

今年以來,A股持續低迷,而匯率也大幅走低,但是到目前為止,發電量增速反映的經濟增長依舊平穩、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仍高,這說明不完全是經濟基本面的問題,而是市場信心出了問題。無論是P2P行業的持續爆雷,還是頻發的股票質押平倉,以及大量民營企業債務違約,種種跡象表明核心問題是錢少了,那麼該怎麼辦呢?

該停止去槓桿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的所有問題都來源於去槓桿,去槓桿導致貨幣增速大幅下降,因此應該暫停去槓桿,重新開始穩槓桿甚至加槓桿,這樣大家又能重新過上好日子,果真如此嗎?

在過去10年,我們已經放過了3次水,每一次經濟遇到問題,我們都是靠再度舉債加槓桿來解決,但是從結果來看,經濟反彈的效果越來越弱,而貨幣和債務越來越多,地產泡沫越來越大,而外匯儲備越來越少,很明顯,靠放水舉債可以混得了一時、混不了一世,這條老路是走不通的。

因此,上周政治局會議的表態非常明確,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只是在操作上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台時機。這說明政府去槓桿的決心未變,既然我們過去貨幣發多了、那麼未來少發一點很正常,這是負責任的政策取向。

但是市場對繼續去槓桿的反應很劇烈,確實我們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還應該打開一扇窗,該如何緩解企業部門融資緊張的問題呢?

換一個角度思考,是因為我們的貨幣總量不夠多嗎?目前我們存量的廣義貨幣M2總量已經接近180萬億、相當於美國M2的兩倍,銀行的總資產超過250萬億、全球最大的四家銀行都在中國,這些都遠超我們17年82萬億的GDP總量,這說明目前我們存量的貨幣總量足夠大,如果能把存量的貨幣用好,其實應該是足夠的。

因此,目前的企業部門融資難,其實不是融資總量的問題,而是融資結構的問題。

隨著去槓桿工作穩妥有序推進,風險防範的藩籬正在逐步築牢。

一度持續攀升的銀行業不良貸款出現企穩向好的態勢。5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9%,遠低於國際水平;貸款損失準備餘額3.5萬億元,撥備覆蓋率183%,風險抵補能力充足。

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銀行業在保持12%以上信貸增速的同時,總資產規模少增20多萬億元;同業理財在上年減少3.4萬億元的基礎上,繼續縮減1.2萬億元,已累計削減三分之二以上。

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金融機構,去槓桿,正對中國的經濟金融產生深刻影響:越來越多的資金從傳統產能過剩領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術產業等新動能聚集。

「我們對鋼鐵、水泥、煤炭等五大產能過剩行業融資餘額較2013年末高峰時點下降近五成。與此同時,近兩年來對先進位造業貸款增長超過10%。」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全國情況看,6月末,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3.1%,比同期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高5個百分點。

「集中抽貸和蜂擁授信都容易產生信用風險,吸取前些年的教訓,雖然我們的資源在往新興產業方面轉,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長助理表示。

去槓桿,也正在潛移默化影響企業的發展理念。

「國家去槓桿的決心和力度很大,不會是一陣風,企業應適應形勢,先把自己的『泡沫』擠掉。」人福醫藥融資主管李陽帆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資產剝離,把精力聚焦在發展醫藥主業上,出售資產帶來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資產結構和現金流,公司發展更有底氣了。

有人會說,在我們國家,國企融資有著天然的制度優勢,所以存在國企融資佔比多的融資結構,改變不了,果真如此嗎?

至少在2013年以前不是這樣,央行數據顯示2011-13年,民企佔據了60%以上的新增信貸資源,遠高於國有企業,那麼這幾年之間發生了什麼變化?

從統計局公布的投資數據看,從14年開始,中國民間投資佔比出現了系統性的下降,從14年最高的65%降至17年最低只有60%。過去幾年中國投資增速在持續下降,那麼為何民間投資降得尤其多?

中國的投資可以分成三大類,包括製造業投資、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作為全球的製造業工廠,我國的投資在過去向來是由製造業投資主導,但是從14年開始,中國的製造業投資佔比出現了顯著的下降,其佔總投資的比例從33%降至2017年的30%;而基建投資佔比出現了持續的上升,從13年的21%升至27%。

可以發現,正是基建投資的飆升、以及製造業投資佔比的下滑,導致了民間投資的下降。因為基建投資主要由政府主導進行,而製造業投資主要由企業自發進行,而民企是中國製造業的主力。

而且可以想像,正是基建投資的飆升,使得信貸資源傾向了政府主導的國企,而製造業投資佔比的下滑,使得民企缺乏信貸資源。

所以,如果未來繼續加大基建投資力度,不僅無助於改善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反而會加劇信貸資源向國企和融資平台傾斜。

我們在最近給新員工做宏觀研究框架的培訓,就涉及到對中國和美國投資結構的介紹。這裡面的差別其實很值得一提。

之前我們提到,中國的投資主要分成製造業、基建和地產投資三大塊,而美國的投資同樣分成三大塊,分別是存貨投資、住宅投資和非住宅投資。美國的非住宅投資其實就是企業投資,類似於我們的製造業投資。

因此,相比之下,我們的投資數據當中比美國省略掉了存貨投資,但多了一大項基建投資。很多人都去過美國,感覺美國好多城市的基建比起我們的一二線城市差遠了,特朗普號稱要做1萬億美元的基建,到目前為止好像都沒有落實,但也不影響美國經濟復甦。

而在美國的非住宅投資當中,有一項專門的知識產權投資,而這一項在中國的投資數據當中是空白。而這其實正是目前我們的軟肋,如果我們的企業有足夠多的知識產權,就能夠在貿易戰當中更加主動。

因此,中國的製造業投資過剩,其實是個結構問題。我們過去是低端製造業投資太多,污染型的製造業投資太多,要改變這一切,不是簡單的去產能,壓縮製造業投資、然後增加基建投資來彌補,因為從效率來看,基建投資還不如製造業投資,我們去看那些主導基建的融資平台公司的報表,有幾個能像製造業企業一樣產生穩定的現金流?

真正應該做的,是改變製造業投資的結構,鼓勵高端的製造業投資比如知識產權的投資、環保型的製造業投資,這些都需要花很多錢,而且只能靠企業自己去投。而政府在這當中能做的,其實應該是減輕企業的負擔,比如說大力度的減稅降費,讓企業有加大高端投資的能力。

政府和市場是經濟運行的兩大核心主題,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直接上場做運動員,結果已經證明是短期有效、但是長期無效。而我們的改革開放,其實就是政府逐漸歸位做裁判,釋放市場主體運動活力的過程。而我們認為這幾年我們經濟發展遭遇的諸多挑戰,包括主要貿易夥伴對我們的質疑,其實都在於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過多,導致經濟的水分越來越多、而活力越來越少。

因此,面向未來,我們應該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堅定不移去槓桿,管住貨幣超發的水龍頭;同時應該及時將土地財政轉向存量房地產稅,降低地價和房價,減輕企業和居民的非稅負擔。同時加大減稅力度,鼓勵企業進行高端的製造業或者環保投資,增加居民消費能力。

所以,我們認為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堅定去槓桿是正確的方向,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建立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能否儘快推出房產稅是試金石。這一次的積極財政補短板,應該不是簡單通過加大財政刺激搞交通運輸等舊基建,而是通過減稅降費,激發企業進行信息服務業、環保等新基建投資。

中國經濟的未來,不是再次大水漫灌、加碼政府支出,而是收貨幣降稅負、增加市場活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未來更有信心。

本文由「山海股經論」發布,2018年8月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的酒 的精彩文章:

TAG:二十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