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的尾筆收鋒法

書法的尾筆收鋒法

世人論用鋒名目繁多。然本文論用鋒,言簡意賅,盡量做到一目了然。用鋒只有三個環節,即為:出鋒(起筆用鋒)、調鋒(行筆用鋒)、收鋒(收筆用鋒)。

收鋒之法,古來論述較少。許是怕成為桎梏的緣故吧!左右只一句:力到畫稍方妙……

寄棘堂主云:每作一字,既已起筆,必當收筆。南宋姜夔《續書譜·真書》云:「翟伯壽問於米老(芾)曰:書法當何如?米老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後能之!」正書每畫必收,行書每字多收,草書少收甚至於連綿不絕收於不得不收。每作一篇,起收相接,務使意連。無論真草,以筆斷意連者為上,筆斷意斷者,俗品……

居延漢簡局部.jpg

所謂磔,既是分裂撕開的意思,在書法中又單指「捺」畫,先師《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云:「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是也。此法源自漢隸,宋之前書家隸書之燕尾、真書之捺畫皆用此法;元以降書家則少見。要點在於行筆至此處則使筆鋒鋪裂開來加以扭挫彈出即成,如此做則骨力洞達,否則則靡。此法不易掌握,永字八法,即有此法。然而確能明其深意者罕有……

收鋒法之斂法

奉橘枚字.jpg

斂法可謂力到筆梢的絕佳範例。世人作字,每至此處,或含混交代不清,或漂浮矯揉造作,皆未得此法之故也。古來大家,凡遇此處均清清楚楚無一毫懈怠,然而需要注意,元以後大家稍遜一籌。要點在於行鋒時不泄力待將鋒梢送至畫梢方離紙,非朝夕可至……補充:可拿起掃帚掃一下地上的塵土,或許能明了!一笑

收鋒法之搓法

祭侄文稿荼毒二字.jpg

此二字筆法結構脫胎自右軍,對照喪亂帖即可知。實乃古法,篆籀中收筆常用到。可稱之為回鋒法的前身,區別處在於,回鋒法痕迹明顯幅度大且單向用鋒,此法則點到為止且雙向扭挫短促用鋒,意到畫梢即可……此法亦難

收鋒法之斷法

憂懸帖不能二字.jpg

之所以選擇憂懸帖的不能二字之能字,是因為此法在筆法中有時涉及連接下一筆,筆斷意連。此法在魯公祭侄文稿中常見,非純熟不能猝用。要點在於,此法不是筆尖送力到梢而是筆鋒之七寸處送力到稍 ,意到碾成……亦難

小弟釋讀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明拓本全文如下 :

余罷佚醴泉,特詣京洛訪金吾長史張公,請師筆法。

長史於時在裴儆宅憩止。有群眾師張公求筆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

仆在長安二年,師事張公,皆不蒙傳授。人或問筆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對於學書,或三紙五紙。皆乘興而散,不復有得其言者。

予自再於洛下相見,眷然不替。仆因問裴儆:「足下師敬長史,有何所得?」曰:「但書得絹屏素數十軸。亦償請論筆法,唯言倍加功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吾自停裴儆家,因與裴儆從張長史月餘。一日前請曰:「既承兄丈獎諭,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於翰墨,倘得聞筆法要訣,則終為師學,以冀至於能妙。豈任感戴之誠也!」長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視,拂然而起。仆乃從行來至竹林院小堂。張公乃當堂踞床而坐,命仆居於小榻,而曰:「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要妙也?書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予,可須思妙。」

乃曰:「夫平謂橫,子知之乎?」仆思以對之曰:」嘗聞長史示令。每為一長畫,皆須令縱橫。非此之豈謂乎?」

長史乃笑曰:」然。直謂縱,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直者縱不令邪曲之謂乎?」

長史曰:「然。均謂間,子知之乎?」「嘗蒙示以間不容光之謂乎?」

曰:「密謂際,子知之乎?」曰:「豈不為築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竦之意乎?」

曰:「鋒謂末,子知之乎?」「豈非末已成畫,復使其鋒健之謂乎?」

曰:「然。力謂之骨體,子知之乎?」曰:「豈不謂趯筆則點畫皆方,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之謂乎?」

曰:「轉輕謂曲折,子知之乎?」曰:「豈非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之謂乎?」

曰:「然。決謂牽掣,子知之乎?」曰:」豈非為牽為掣,決意挫鋒,使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之謂乎?」

曰:「然。補謂不足,子知之乎?」「豈非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者,則以別點畫旁救應之謂乎?」

曰:「損謂有餘,子知之乎?」曰:「豈長史所謂,趣長筆短,雖點畫不足,嘗使意氣有餘乎?」

曰:「然。巧謂布置,子知之乎?」曰:「豈非欲書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乎?」

曰:「然。稱謂大小,子知之乎?」曰:「豈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謂大,兼令茂密乎?」

曰:「然,子言頗皆近之矣。夫書道之妙煥乎,其有旨焉。世之學者,皆宗二王,元常頗存逸跡,曾不睥

睨。八法之妙,遂爾雷同。獻之謂之古肥,張旭謂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頗反。如自省覽,有異眾說。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神機。肥瘦今古,豈易致意。真跡雖少,可得而推逸少,至於學鍾。勢巧形容,及其獨運,意竦字緩;譬楚音習夏,不能無楚;過言不悒,未為篤論。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不及元常;學子敬者,畫虎也;學元常者,畫龍也。倘著巧思,思過半矣;功若精勤,當為妙筆。

曰:「幸蒙長史授用筆法,敢問攻書之妙,何以得齊古人?」曰:「妙在捻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在識筆法,謂口傳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在也;其次在於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變通適懷;縱舍掣奪,咸有規矩。五者備矣,然後能齊於古人。」

曰:「敢問執筆之道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筆法,得之於老舅陸彥遠。曰:「吾昔日學書,雖功深,奈何跡不至於殊妙。後聞褚河南云:用筆當須知如錐畫沙、印印泥。始而不悟。後於江島,見沙地凈,令人意悅欲書。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鋒,嘗欲使其透過紙背。真草字用筆,悉如畫沙印泥,則其道至矣。是乃其跡,久之自然齊於古人矣。但思此理,以專精工用,故其點畫不得妄動,子其書紳。」

予遂銘謝,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工墨之術。於茲七載,真草自知可成矣。

平、直、均、密、鋒、力、轉、決、補、損、巧、稱,為十二意。

天寶五年丙戌九月顏真卿述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卓軒書畫 的精彩文章:

學習書法的行筆調鋒法
當魏碑遇到晚清、民國及現當代

TAG:卓軒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