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個人目標感
文 / 孫猛 (微信公眾號:猛獁商論)
站在個人的角度,如何理解職業發展及目標達成,如何客觀認知自我,如何深刻理解職場現象,建立並增強目標感,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影響至關重要。
如果把自己比作是一家企業,該如何讓企業快速發展壯大?如果把自己比作是一個產品,你該如何打磨一個超出用戶期望的高品質產品?目標一旦確定,盡量排除不必要的內外部干擾,堅定內心,聚焦發力,在聚光燈打不到的地方默默發力,練就內功,產品一旦成型,推出市場,必將發出璀璨的光芒。
個人與個人在職場的競爭,首先是認知的競爭,正確的看待自我和事物的方式,將引領你走上正確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時我們需要一些基於源點的思考,把問題想透,行動會更有力量。
為什麼加入這家公司,目標到底是什麼?你可能來自一個內地的偏遠小城,父母省吃儉用供你到大城市上大學,期望你未來有一個好的發展,大學時你讀了一個你當初選擇時並不能深刻理解的專業,四年的大學時間如白駒過隙,匆匆而過,還沒有掌握紮實的本領,不知不覺你已走入了社會。面對艱難的就業形式,你並沒有過多選擇的加入了現在這家公司,成為一名基層員工,從事著與你專業並不對口的工作。年輕不怕失敗,也不懼浪費,你對未來充滿憧憬,但在現實的工作中並不能安住當下,工作對你來說是一種苦惱,而只有遊戲和酒吧才能喚起你的激情。
公司讓你加班,你表面應允,內心卻無比抗拒,覺得自由和精力被剝奪,幾年下來,你可能即沒加薪,也沒如願升職,更重要的是你的綜合能力並未明顯增強,而離你幾個座位之隔新來的年輕人已經是某個重要產品的負責人。昨天聚會時發現大學與你成績相差無幾的同學已被提拔為大區經理,即將出國培訓,這一刻,一路按照世俗理解中慣常路徑走來、並無覺得有任何不妥的你,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而回望來路,發現自己已蹉跎數年,信心在瞬間受到打擊,五味雜陳,緊迫感同時倍增。但對於未來該如何規劃,即便是假設,你也並不清晰,你依然迷茫。
而此時,與你生活在同一城市的,比你早畢業五年,依然只是公司資深員工的另一個「你」正在參加十年的同學會,聚光燈下的多年未見的老同學,在短暫客套後,打回原形,不自覺的開始直白或暗暗展現自己十年打拚的成果,有人在上海世貿濱江頂層買了複式,有人添置了再一輛豪車,有人擔任跨國公司的高管,有人已是創業公司的老闆,有人的孩子被送往國外留學,有人的父母因病花費了巨額金錢……大量所謂世俗但真實的信息鋪面而來,」你」的內心還是受到了一定的衝擊,想著生病多年的父母和即將出生的孩子,在歡快的氣氛中,升騰著一股落寞惆悵的調子。
上面是某個人的成長故事,故事中的角色也許是過去的我,現在的你或未來的他,把這麼一群在世俗定義中目前還不那麼成功的人群的故事呈現給大家,是希望喚起我們因身處其中而丟失的「第三者視角」,去發現你的行為並不那麼正常和理所當然,因為你是心中有憧憬,有夢想的人。
我們並非倡導完全世俗的價值觀,但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現實中,承擔著子女、丈夫、妻子、父母、上級、下級、同學、朋友等各種角色,每一個角色意味著責任,價值。我們希望父母得到最好的贍養、住上寬敞的房子,妻子得到最好的呵護,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下屬獲得很好的成長,自己的抱負得到實現.....而這未來的一切,與當下那個並不太努力或不能正確努力的你並不能建立緊密聯繫。
在這個關口,我們應該思考表面簡單、內里實質無比重要的一系列問題,找尋失去的方向感和目標感,再次踏上征途。
你與公司是什麼關係,你的個人目標是什麼?公司是你個人發展的平台,成長的環境,你與公司之間通過價值交換形成共贏關係,這是員工與企業最根本的底層關係。站在個人角度,在職業發展的初期階段,核心的目的在於你在這個平台上鍛造什麼能力,練就什麼真功夫,能創造什麼價值。基於這個理解,可以這麼認為,一切有利於你能力成長目的的事情,都應該主動接納承擔,雖然都是公司的事,甚至是超越你職責邊界的事,都可以把他理解為自己的事,與公司無關。
無須和公司錙銖計較,也無須和同伴比較而心理失衡,因為這關乎你的成長,付出多,必定得到更多。這個更多包含兩部分,顯現的收入和隱形的價值,什麼是隱形的價值?你的能力或許讓你在下一家公司獲得成本薪資和高階職務;你有信心、有能力走上創業之路;他人的一致認同所形成的良好口碑等等。經過3-5年的職業初期發展與積累,應該開始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與定位,立足什麼行業,從事技術、市場還是管理工作都需要認真的思考,堅定的做出選擇。這個選擇有時可能需要以離職為代價,假如原公司不能為你提供相應機會的話。一旦做好選擇,聚焦目標,持續堅持,回報往往比你想像中來得快。
員工與企業基於底層關係實現共贏,一旦不能共贏,關係就會變得脆弱,不可持續發展。在企業中經過長期發展,你的能力獲得了大家認同,所創造的價值逐漸大於企業給你的回報,且碰到了發展的天花板,企業無能力來化解困局或價值取向發生分化,也許你會加入創業大軍,走向創業之路。總之,每個人要時時留意思考一個恆久的問題: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去哪裡?不同階段,最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不想要什麼。不斷加強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優劣勢。清楚知道自己做事情的目的,讓自己走出舒適區,全力以赴,並在執行過程動態修正。
孫正義19歲時制定了一項50年的人生規劃:20歲開始揚名,30歲開始積累經費,40歲開始靠人力決戰,50歲開始實現事業,60歲開始傳給下一代。這項規劃孫正義一直在踐行。只不過,今年60歲的孫正義決定推遲退休,因為他發現了新的讓他激動的事:萬物互聯和機器人革命。
陶闖說:「很多人也制定過這樣的目標,但是並沒有將目標進一步細分成更小的元素,對每天要做的事沒有具體的認知,這讓目標失去了指導意義。」
為什麼大多數人在組織中容易失去初心呢?大學時期,每個人都是班級組織的一員,雖然一起生活,共同學習,但每個人的責任邊界都非常清晰,與他人完全沒有交叉,你的地盤你做主,自己的學習自己負責,上進的同學努力學習,掌握了更多知識,不那麼用功的同學,成績一般,但不會埋怨別人,面臨考試時也會全力以赴,避免掛科重考。
大學畢業後,懷著努力學習,好好表現,贏取未來的初心進入公司,公司與大學不同,多數事情都以分工協作方式展開,雖然有自己崗位對應職責,但和外部門以及同部門的其他人往往存在大量交集。為了劃分邊界,避免吃虧,呆在舒適區等各種原因,開始逐步的失去自己的初心,小我走到了舞台中央成為主角,於是你開始像個巨嬰與周圍的人展開比較。為什麼讓他參與重大項目而不是我?為什麼他評為工程師而我還是初級?為什麼他的工資比我多500而我並不認為我的能力比他差?同樣都犯了錯,為什麼只批評我?反正你不認同我的價值,既然這樣,我還有什麼必要加班?
於是,你收起公文包,打電話給班上唯一一個與同在這個城市打拚的同學,相約在城中村旁邊的大牌檔一起宵夜,你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向同學訴說你心中壓抑已久的憤懣,你覺得受到了不公正的評價,沒有被給予好的歷練機會,對領導沒有用心培養指導你充滿微詞,於是,你覺得公司文化不好,管理存在問題,斷言公司也不會有太好的發展前景,說到激動處,你用力把酒瓶往桌上一放,對同學說,離職算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到此時止,你不曾對自己進行過任何反思,真實的面對自身存在的問題。
誠然,你眼中的公司的確可能存在某些問題,但世上沒有一家公司沒有問題。再者,由於受到你人生閱歷、認知能力、心態控制等各方面因素,你眼中的世界也許是變形的,並不客觀,與你同樣專業水準的另一個人之所以被委以重任,也許是因為他有更好的責任心和協作精神,而你,也許會忽略這個價值……諸如此類。面對困境,首要應該做到事有不成,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原因,並加以解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初心,成長才是你的主旋律,真正的成長需經歷化繭成蝶的蛻變,衝動的辭職、換個公司,面上看好似勇氣,實際是一種無法實現突破後的逃避,而逃避,傷害最大的是現在的你和未來的自己。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所作所為為什麼與成功背道而馳?和第二點相似,你的關注點不在事上,無法安住在當下為企業、為客戶創造價值。外面的世界吸引了你的目光、攪動著你的情感、消耗著你的時間和精力。你做事情的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期望獲得領導的關注;你用心的處理和某人的關係,希望在某些時刻獲得他的支持;當別人在會議上給你方案指出不足時,你覺得沒有面子,根本無心關注意見;你會因為領導看你的眼神和電話中的語氣而影響工作心情,反覆思考是否自己有什麼過失;你總是因為自己非科班出身而懷疑自己;你甚至會因為你發了條朋友圈,對某人沒有為你點贊充滿各種猜想;你在乎外在所有投向你的眼光.....這些事情,浪費了你太多的精力。
外面沒有誰,只有你自己,活在當下,用心做事,沒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成長,除了你自己。時間和精力花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你心想著成功,精力卻放在別處,效果南轅北轍。
人是有惰性的,你認同嗎?任何企業都有制度、流程、規範,以及倡導的價值觀。對於員工而言,總覺得受到約束,對於這種給你帶來不方便的限制,心中不免生出微詞,但無法站在實際是影響自身利益的角度發出聲音,便把這種約束轉變成為影響企業運作效率的為公說法,表達自己的立場。比如規範的報銷制度,為了控制灰色地帶,以及便於費用分類統計,發票必須備註詳細的事由,類似這樣的例子,暗含的博弈,企業中無處不在,只是形態各異。
制度的好與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沒有絕對的標準,但一旦企業做出了定義,必須嚴格執行。問題是,在遵守的過程中,該以什麼樣的方式看待,對於健康處理與企業的關係,以及自身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從自我認知的角度出發,人是有惰性,每個人都期望隨心所欲,自由馳騁,呆在舒適區無人打擾,也就是說絕對的自由。但理性的來講,絕對的自由是極其有害的,最終會重重地傷害到你。
我們必須正視到,在絕對自由的環境中,人性的弱點更加難以駕馭,所以我們需要的是適度自由,有兩種力量可以為我們創造適當的,更利於我們成長的空間,一是基於自律、自控的自我約束,另一種是外部約束,比如國家法律法規、道德規範、風俗傳統、企業制度。一內一外的兩股力量面上變現為約束,內里卻在促進你持續健康地成長。自律自控是一種對人一生成長及生活而言非常重要的大能力,只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難以習得;而對於企業制度,有了上面的分析,你應該明白,它並不是你博弈的對立面,實也是你更好成長的助力面。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每年都為自己挑選一些挑戰項目作為個人目標,比如2015年的目標是跑步365英里、學習漢語普通話、讀25本書、2016年的目標是為自己的住宅開發AI。2017年的目標則是我拜訪美國每一個州,與那裡的人會面交流。
目標是對我們的牽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責任,要求。類似小札一樣,建立一些個人目標並努力實現,有助於強化自己的目標感。
— END —
歡迎你轉發給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
歡迎你在留言區,與更多人分享你的看法。
TAG:猛哥聊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