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7.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克責自己的功夫法華經淺釋

97.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克責自己的功夫法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一品,是〈譬喻品〉第三。譬喻,也就是《詩經》上所說的「比體」。《詩經》上有賦體、比體、興體;譬喻,就是「比」的體。因為這種道理很深,直接說出這道理是沒有人能明白,所以舉出其他的東西來作比喻,借比喻而明白這道理。這一品的理太深,以譬喻而能明白,所以叫〈譬喻品〉。

F2 身子領解 分二

G1 經家敘置 G2 身子自陳

今G1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爾時: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當說完〈方便品〉,這法會的一切大眾都蒙佛授記的這時候。舍利弗:大智慧者舍利弗,踴躍歡喜:這表示身、口、意三業都歡喜,身也喜,口也喜,意也喜。舍利弗尊者身口意三業清凈,而生出一種歡喜心,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於是在大眾中,離開座位,站起來,合起雙掌,瞻仰佛的尊顏,對佛就說了。

G2 身子自陳 分二

H1 長行 H2 重頌 H1 分五

I1 總標聞法得解 I2 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 I3 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盡斷 I5 結成領解,自肯承當

今I1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踴躍,得未曾有。】

現在我在世尊的座前,聽聞《妙法蓮華經》這種的妙法,身心意都歡喜踴躍,得未曾有;我以前在方等及般若會上,都沒有聽過這樣微妙的妙法。

I2 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道理呢?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我在以前跟著佛,聽見佛說這種的妙法,看見這一切大菩薩都蒙佛給授記作佛。佛給授記莂號,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可是我等這小乘聲聞的人,沒有資格來參加這種的盛事,來得到佛給授記,於是感懷無量,感觸非常,心裡有很多種悲傷。傷感什麼呢?失於如來無量知見:自己沒有得到如來給授記,沒有蒙佛慈悲,失去無量的智慧,失去無量的善根。

I3 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舍利弗稱了一聲,世尊!我又想以往常常單獨居處到山林、樹下。所謂「多木曰林,獨木曰樹」,樹木多到很多了,叫「林」;單單一棵木,叫「樹」。舍利弗常常自己到山林或樹下修行。因為有山林樹木的地方,都是非常清凈,用功非常地相當,所以他常常在這地方用功參禪打坐。這一坐,或者甚至於坐幾天都不一定的。若坐若行:坐得疲倦了,起身做運動;或者繞樹而經行,或者穿林而經行,在樹林里來回走。

每作是念:每,就是每每的;常常有這種的想念。我等同入法性:我們聲聞和菩薩,同都得到佛的法性,都一起得到佛所說法的滋潤。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為什麼如來不教我們大乘法,而用小乘法來度我們?是不是如來偏心?是不是佛對我們這一些小乘人不愛惜、不慈悲呢?這麼打妄想。是我等咎:可是,自己迴光返照後才知道,這是因為我等小乘人根性淺薄,沒有智慧,非常愚痴;所以佛說大乘法,我們不能接受,這是我們自己的罪過。非世尊也:這不關世尊的事情,並不是世尊不慈悲,也不是佛偏心,對我們小乘人不愛護;這是我們自己的根機陋劣,根機很差的,所以佛想說大乘法,我們也不能接受。

所以者何:為什麼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而不是世尊的不平等?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果我們這些聲聞的人,要是有一種的考慮,等佛說明白這種宿世的因緣,然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必以大乘而得度脫:一定要依照大乘法去修行,才能得到度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學佛最高的一個覺位,叫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和凡夫不同,凡夫因為不覺,所行所作都是糊糊塗塗的,自己不覺悟;正覺,還沒有到覺他的程度,這是二乘的人。二乘人只得到正覺,而沒有得到正等,所以正等和小乘就不同。正等就是大乘菩薩,這叫等覺菩薩,又叫正等菩薩,正等於佛。等覺菩薩,他還差了一點點,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盡。若把這一分的生相無明也破盡了,這就是妙覺。

妙覺,就是無上,就是佛。佛是無上士,菩薩是有上士;有上士,就是上邊還有佛。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證得佛果。所以若想證得佛的果位,必須要以大乘菩薩法,才能得到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然而我們這一切的聲聞眾生,不明白佛說法是以方便法門來教化我們,不明白佛說法常觀機逗教、因人說法、因人施教。觀機逗教,是觀察機緣,而說佛法;因人施教,是因為什麼人,就施什麼教;因病下藥,是說眾生有什麼毛病,就給開一個什麼藥方,來對治眾生這個病;所以是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在我們最初聽聞佛說四諦法、十二因緣法的時候,我們就相信接受;所以在當時,思惟取證:用功修行,得證羅漢果。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盡斷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世尊!我從昔來:舍利弗稱了一聲,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終日竟夜:終日,就是一天到晚;竟夜,就由晚間又到天亮。什麼叫日夜呢?「夜」就是沒有開悟以前,猶如在夜裡;開悟之後,等於有太陽一樣,陽光普照而在日中。所以二乘人證了羅漢果,可以說是到日中了;但是在菩薩上,和小乘來比,小乘人又等於在夜裡邊一樣,菩薩就等於在日中一樣。每自克責:克,就是自己對治自己,也就是儒教所說克己的功夫──克己復禮。

顏淵問孔子,怎麼才能得到這個「仁」?在儒教里,所講的就是仁義道德,人人研究這個「仁」字。顏淵問怎麼能常常在「仁」上?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剋制自己;復禮,回到天理上;這就是仁。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孔子就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你不要去看;不單不要去看,不合乎禮的事情,你也不要聽;譬如有人講是講非,你不要去聽。不合乎道理的話,你不要去說;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你不要去做。所以這視、聽、言、動,都是要合乎禮,這就是克己復禮。

舍利弗常常都管著自己,這克責也就是常常克制自己要守規矩,不放逸。譬如你好吃東西,就不能任性天天去吃東西;能以不任性去吃東西,這就是克責。你好懶惰、歡喜睡覺,你就能剋制自己不要睡那麼多覺,做多點事,這就是克責自己。你不歡喜學佛法,你就必須要發勇猛心來學佛法,這樣就是克責自己,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克責自己的功夫;沒有克責自己的功夫,他就不會成功的。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舍利弗說,我現在隨著佛學佛法,聽聞《妙法蓮華經》,這是聞所未聞的妙法,從來都沒聽見過這種的妙法,斷諸疑悔:把一切的疑悔都斷了。身意泰然:所以現在我身也快樂,心也快樂,意也快樂,就是身心都快樂了。泰然,就是清清凈凈的,自得的樣子,覺得不知怎麼的舒服了!真是快樂到極點了!快得安隱:很快樂,得到一種安穩的境界;這個境界,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I5 結成領解自肯承當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到今天,才知道我真正是佛子,將來會成佛了!從佛口生,從法化生:我是從佛口生出來的,從佛法化生出來的,我是佛的真子。得佛法分:得到佛法身的氣分,我把整個佛的法性都得著了,可以說是入佛法性流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在暑夏炎熱的時候,應該發願
43.玉帝的天兵天將一念這一句,就打贏仗了法華經淺釋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