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裁員,要不要「自願離職」?
你所在的公司要裁員,自願離職的員工將獲得一筆不菲的補償金。是拿了這筆錢走人,還是試著保住飯碗?
「買斷工齡」是機構扭虧為盈的殺手鐧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7月20日報道,由於近期航油價格不斷上漲,美國第五大航空公司捷藍航空將大舉裁員以降低運營成本,裁員主要針對紐約總部人員。「我們打算通過提供離職補償金的方式減少被迫離職的數量,」公司發言人道格·麥格勞告訴CNBC,「我們不得不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
實施「自願離職」的並非只有捷藍一家。6月19日,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計劃裁員,同樣以離職補償金為「誘餌」,換取員工主動離職。該公司發言人對CNBC表示:「減員增效將主要通過消除空缺職位和自然減員來實現。」
「自然減員」是「買斷工齡」的美式委婉說法。美國職業網站「平衡事業」指出,提供離職補償金是企業通過減少員工數量降低成本的慣常做法,僱主會為部分甚至全部僱員提供一筆遣散費,請他們走人。補償金的數額因人而異,底特律一家被工會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汽車公司付給每名工人1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2萬元),而「摳門」的公司可能只發四、五周的工資。另外,多數補償措施包括延長醫療保險、提供教育和求職援助等。公司「買斷」對象通常為非關鍵崗位的員工,接近退休或者工資比新人高得多的資深員工也是「買斷工齡」的目標。當經濟不景氣或企業業績下滑時,所有人都有機會用自己的飯碗換取一筆遣散費。
今年42歲的周先生選擇了原單位的離職補償。他告訴筆者,他曾供職於某部委研究院,工齡14年。從2012年開始,他和同事們就陸續聽說部委出版社、審計事務所、服務局等非核心職能部門開始進行機構轉制和人員分流。因此,當2017年減員任務落到他們頭上時,他並不意外。
根據新的方案,一類部門的人員將全數保留;二類部門的人員和部門雙向選擇;三類部門人員如果符合內退工齡可以選擇內退,不夠工齡的有兩種選擇:要麼自主擇業領取相應補償,要麼接受崗位聘用制。按照勞動法,屬於三類部門人員的周先生可以獲得14個月工資作為補償。
相較之下,38歲的李先生更幸運一些。「我們公司所處的行業日新月異,競爭特別激烈。為了給員工製造危機感,避免工齡過長、部分老員工產生倦怠思想,公司出台了強制規定,所有工齡在8年以上的老員工必須離職。」他對筆者表示,「公司出一筆錢買斷工齡,員工與公司重新簽訂勞動合同,並按照新入職順序辦理新工號。」離職補償金在30萬元左右。
選擇離職補償金有風險
「買斷的報價聽起來很誘人,但風險很大,」美國《紐約時報》寫道,「裁員是個可怕的消息,有機會考慮是否接受買斷是一種幸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機會。」
有人可能毫不猶豫甚至歡天喜地地選擇拿錢走人。《紐約時報》指出,對那些早就想追求個人目標的人來說,補償金相當於好幾個月的工資,這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不是胸有大志,能擺脫討厭的上司也足夠讓不少人痛快地自願離職。
經過深思熟慮後,周先生選擇了自願離職。「在2016年單位公布處置方案時,我已經想得很清楚了。」他說,「內部退休,工齡不夠;留下成為聘用制員工,就個人提升而言沒有發展空間。所以,在消息公布之前,我就開始物色新的工作機會了。」
離開原單位後,周先生進入了行業諮詢和研究領域。新單位的工資待遇提高了,但「有得必有失」:「商業機構的福利待遇都是可視化和可計量的,人情味相對淡一些,時間也成為稀缺資源了,照顧家庭的時間一下子少了很多,孩子有點兒不太習慣……前段時間發生了一次意外,腿部骨折,在醫院裡住了一段時間。從福利上來講,商業機構遠遠不如體制內的保障好。」
更重要的是,市場行情就像海水,總是有漲有跌。當行業整體趨勢向下時,從事行業諮詢和管理顧問就有點兒尷尬了。這也是選擇離職補償金的大部分人的心病,正如《紐約時報》所說:「我擔心這筆錢耗盡後,找到的新工作還不如先前的那個好。」
「離開談不上後悔,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但是在40歲左右重新回到市場環境的轉換過程還是很殘酷的。」周先生說。
有太多理由讓人拒絕「買斷」。對那些即將退休的人來說,離職補償金簡直就像一個笑話。有人相信不久後公司就會扭虧為盈,還有人只是單純地喜歡他所做的工作或是所在的公司。對更多的普通人來說,穩定的飯碗遠遠勝過一筆看起來可觀、其實支撐不了多久的錢。「家裡老人都反對我離職,畢竟老人更能體會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差別。」周先生說。
拿錢走人前不得不考慮的事
但是,有時候事情由不得選擇。「令人不愉快的事實是:如果你今天不接受離職補償,選擇留下,可公司財報每況愈下,那麼下一步可能就是標準的裁員了。」《紐約時報》稱,「到那時,你面臨的問題一點也沒有減少,機會卻更少了。」
「生活常常不按理出牌,但總有一些你可以控制的因素。」投資顧問愛德華·瓊斯在個人網站上指出,無論是去是留,以下問題都必須考慮:
工作前景和個人競爭力。職場是殘酷的,年紀越大,再就業越困難。在找到新工作之前,離職補償金是否足夠支撐生活?
距離退休還有多久。「買斷工齡」後,社會保障會不會受到影響?
離職補償金的支付方式。是一次性全額支付還是分批支付?如果是分批支付,那麼公司的經營狀況也必須考慮在內。他們是否會信守承諾堅持支付,或能否支撐到你拿到最後一筆錢?
你是否願意改變職業。有人利用離職補償金攻讀學位,有人自己開公司,但更多的人對將來沒有規劃。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你未休的年假如何補償?額外的獎金和津貼如何折算?「最好和專業金融人士一起評估買斷報價。」瓊斯說。
大多數人肯定要繼續工作,他們在離職前後需要做的事更多。「別忘了向你的原僱主索要推薦信,或是讓他給你推薦新工作。」「平衡事業」網站指出,「更新你在領英上的資料,如果沒有賬號就趕快去註冊一個。既然你有空了,就可以去讀書或者上培訓課,給自己充電。當然,自己創業也是個選擇。」
作為領取離職補償金的條件,公司往往要求員工簽署免責協議,以免將來被陷入困窘的員工起訴。這時候尤其要當心,千萬不要在不經意間放棄自己應有的權利,啞巴吃黃連。
在拿錢走人前,還要確認這筆錢是否需要納稅,並向人事部門索要你應得的東西,比如自願離職協議的副本、養老金和股票期權等。
拿與不拿 三思而行
「開始上級找我談話時,我還很擔心,公司會不會以此為借口要我走人。後來事實證明是我多慮了,其實就是走個過場。」李先生對筆者回憶,「領到補償金後,我很快辦理了入職手續,可以說幾乎一天也沒有耽誤,連年假都沒來得及休。」重新入職後,李先生回到了原來的崗位,最大的區別就是工號由以前的5位數變成了現在的6位數。「只是,看到新工號時,心態會發生變化,的確會有一種『後浪推前浪』的危機感。」
相比之下,周先生離職後的經歷更複雜。「不過,如果留在原來的單位,待遇可能沒有太多變化,但身份發生了轉變,心理上還是會有落差。畢竟在同一個單位里,編製內和編製外還是多少有些差別的。更重要的是,上升空間已經完全堵死了,一眼就可以看到後面幾十年的人生,豈不悲哀?」因此,和李先生一樣,周先生也表示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紐約時報》指出,如果到了不得不用飯碗換取離職補償金那一天,你就應該把這當做認真反思職業生涯的警示。對那些選擇「買斷」的人來說,除非你已經有了如何讓這筆錢發揮最大作用的目標和計劃,否則就應該抵制誘惑。拿走一大筆錢然後去休假的確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讓人可以好好考慮未來,探索新的可能,但是請記住,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技能和熱情,那麼草率地登上另一個舞台進行表演,很可能狼狽不堪。如果你想接受離職補償金,請務必三思。
本文刊載於《青年參考》報8月2日A08版
TAG:青年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