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和九哥一起讀壇經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和九哥一起讀壇經

壇 經

和九哥一起讀

《六祖壇經》機緣品:「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和九哥一起讀《壇經》(五十八)

九哥:

六祖秉負使命,傳佛心印,為天下之明燈。法達七歲早早出家,飽學經論,卻胸無點墨,來參祖師,按理法達應戒慎恐懼、渴仰恭敬,沒想到其習氣深重,忘乎所以,傲氣內蘊而求正法。一般來講,凡夫往來多有不睦,甚至言語觸刺不與相讓,更妄求正法,想都別想。但六祖一代宗師,胸襟大量,不計常禮,大鎚大煉,接引學人。

他指出法達的毛病「頭不至地,何如不禮」,又點撥他「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狠狠地敲打。

六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叫法達。六祖一語雙關給予啟發:「法即甚達,汝心不達。」正法通暢了達,但你的心卻障礙重重。

你想,如果我們的心多有障礙,光就透不進來。六祖開示:「如天常清,日月常明......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這就叫「法即甚達,汝心不達」。

六祖用了一首偈來開導他:「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

看了這首偈,你們覺得法達的毛病在什麼地方?

伯爵師兄:

口誦心不行。

悟芳師兄:

傲慢、自以為是,沒有悟明心性。

九哥:

我們先來解說此偈,再探究竟,別忘了法達心高氣傲的資本是什麼?

愚言師兄:

誦經三千部。

九哥:

對。他修行早,又誦法華經三千部,自覺了不起。一般人要聽聞正法修行很難,他修行早法緣不錯。古代文化人少,他能誦經三千部,說明他很有文化。持久學法,也說明他有毅力,這是他的長處,我們不能否認,所以六祖偈頌的第一句話是表揚他,肯定他的「勤誦未休歇」,學法勤奮,誦經不懈。如果他是個懶蟲,學法三天打漁兩天晒網,那他與祖師可能就無緣。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六祖開始指導如何誦經了。誦經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不是為誦而誦,方法是「空誦但循聲」,什麼意思呢?

悟芳師兄:

反聞聞自性。

九哥:

空誦,不動心思,不想句意,誦而忘誦;循聲而誦,聲聲相續。你們平常誦經是這樣誦的嗎?你們讀壇經得到過這樣的啟發嗎?

婷婷師兄:

誦的時候一直在動心思。

愚言師兄:

誦經時妄念紛飛。

任波師兄:

時分別、時思量、時昏沉。

九哥:

十幾年前我壇經讀到這裡,深受啟發,讀經原來要這樣讀啊,頓時心意通暢。每晚誦壇經二至六品,空誦,不動心思,不想句意,誦而忘誦。沒想到效果非常好,後來看到師父《誦金剛經得定要訣》一文,更是相資佐證,真實不虛。因此,師父反覆開示,讀經能懂多少算多少,不要拘泥。

任波師兄:

有時誦經到某一句時,忽然懂其意了。

九哥:

這叫書讀多遍,其義自現啊,不要執著。

回歸正文,「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你跟我有師徒之緣,今天我為你解說。最後一句「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什麼意思呢?

離緣師兄:

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愚言師兄:

把蓮花比作心性,從自己內心生出。

靈豆師兄:

不要執著經義,自性自顯。

悟芳師兄:

法離言離相,說本無說。

伯爵師兄:

佛法不是語言文字的表現,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九哥:

注意,法過語言文字,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啊。因此,六祖反覆指示,須「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在文字上解來解去,喜求知解,不下觀心功夫,不如實反省懺悔,不在心態上去悟,結果為文字所轉。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各種相都要遠離啊。佛有言嗎?沒有,佛說法四十九年,未說著一個字。如此,才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如此,方能從無量心體,演示無盡妙義。

法達的毛病在於:執著文字,驕傲自滿。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法達聽了偈後,當面懺悔,感謝六祖說:從今以後,應當以謙虛恭敬的態度面對一切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心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和九哥一起讀壇經

TAG:正心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