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枝裕和:我從不表達情緒,只講故事

是枝裕和:我從不表達情緒,只講故事

小編寫在前

最新影評出爐,沒有看過的和不喜歡這個導演的,應該是不會喜歡這個影評的,看完電影手機就遇到小偷了,人生真的處處都是劫,連帶著我對這個小偷家族也沒有好感,好在這個導演一如既往的優秀。

這個導演的電影,名字都很詩意。《海街日記》、《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可這部獲得金棕櫚獎的電影有個平平無奇的名字《小偷家族》。就是這個名字也同時誤導了那些沒做過功課就來看首映的影迷。

以冷靜克制著稱的是枝裕和,在這部電影中似乎有了一點兒人味兒。從來導演對自己和對觀眾的定位就是「局外人」,不刻意打造一些虛假的共情之處,就算自己電影的主題從來就是「家人之間的關係」這樣一個最容易塑造共鳴的話題,導演也絕不露出一點要靠煽情才能調動觀眾注意力的膽怯。

同樣是稀鬆見慣的家人關係的設定,不同的是,這是一個有悖尋常像重組家庭一樣的複雜家庭,這一家人之間,彼此都沒有血緣關係。在亞洲這樣一個有著根深蒂固的傳承、血緣、宗族等觀念的地域,「領養」這一組合家庭的方式都不太被接受普及,去探討除親緣關係以外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就已經是另闢蹊徑了。親情只能建立在血緣、親緣關係上嗎?

中國人似乎總是看重人的身份多過看重人本身。在父母的眼裡,作為我的兒子的你比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更容易受到偏愛。其實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可偏偏中國人又發明出「幫理不幫親」這樣的警語,使自己的偏頗欲蓋彌彰。

一家六口,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哥哥、妹妹。其樂融融的蝸居在奶奶逼仄的老房子里,不看完全片,你以為這個電影就是講底層一家人之間互相抱團取暖、艱難生活的日子。從把妹妹撿回來開始,一層層的揭開每個人互相撞到一起的真相。這些真相被導演隱晦的藏在鏡頭之外,鏡頭裡只有這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境況。這些境況看似有扶持、有忍耐、有溫情、有善意。可鏡頭之外的真相才更讓我細思極恐。

看完電影,我對這些人之前的故事產生了莫大的興趣,各自怎樣的不幸又是怎樣機緣巧合的故事,讓本來是老太婆、叔叔、阿姨、男孩、女孩這樣的身份轉變為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哥哥這樣的故事背景。

偷竊是這個家庭的生活來源,也是這個家庭從溫情脈脈到分崩離析的索引。承擔了爸爸媽媽身份責任的柴田治和信代有不穩定以及收入低的工作,我不否認,家庭的經濟支柱的設定有映射日本的「宅人」文化,所以對於這家人的生活境況看不到導演絲毫的同情,也沒有苦苦掙扎這一層引人共鳴的意味,也可能是爸爸媽媽的前科所致,連家庭成員都是偷來的。

在我眼裡對妹妹由里來說,原來的家和小偷家族,不過是一個深淵到另一個深淵而已,但在妹妹眼裡,小偷家族裡的這一點點自由選擇的甜頭就是最好的。

自由選擇的家人這個設定是在衝擊和判斷親子關係的現狀,很多父母把子女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生下孩子就成為了母親。而這個設定也模糊了好人與壞人的評價標準。

治和信代把哥哥和妹妹從不合格的親生父母身邊偷過來,美其名為拯救,其實也是信代原生家庭帶出來的隱疾,信代小的時候肯定是想要重新選擇母親的。

最喜歡是枝裕和在信代和治邊吃素麵邊調情的鏡頭。那種濕漉漉的、黏膩膩的觸感滿的要溢出熒幕。雨聲、若隱若現的黑色內衣、半明半暗的天光、油膩的妝面,使動物性的原始慾望真實的、毫無美感的直接噴涌。

成長必然伴隨著衰敗和破壞,祥太和妹妹的成長擠壓著奶奶的死亡也在劃破小偷家族的平穩維繫的表象。導演從來不會把故事講得赤裸裸的直白,也不會把故事講得難看,祥太摔下橋,我從不擔心會出現小男孩摔得血肉模糊、面目猙獰的鏡頭出現,因為不好看。代之以滿地亂滾的橙子,才是是枝裕和的手筆。

其實不是很喜歡奶奶和小男孩最後沒說出口的「謝謝」和「爸爸」,情感太外露。最後由里越過陽台探視外面,而不是透過柵欄的縫隙被窺視,這樣的轉變都戛然而止,隱隱綽綽的印記已經被標記在生命中了,有些東西似乎已經被改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傷天害理 的精彩文章:

TAG:傷天害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