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食·俗│七夕,巧果

食·俗│七夕,巧果

文字 |『阿飛食堂』

圖自網路

民以食為天。

中國是美食的國度。

幾乎在任何一個傳統節日的節物里都有美食的蹤跡,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重陽節的重陽糕……

七夕節自然不會例外,主角——巧果兒悄然登場。

乞巧之俗以外,七夕節品嘗巧果兒正是這一傳統節日的食俗。

何為乞巧。

古人認為,七月七日夜晚是天上的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時候,民間婦女在這天晚上穿針,稱為「乞巧」。

乞巧的習俗由來已久。北宋《東京夢華錄》:「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鋪陳磨喝樂、花瓜、酒炙、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謂之『乞巧』。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南朝·梁《荊楚歲時記》:「七夕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電視劇《闖關東》之中有這麼一個情節:

朱開山:「今天是七月七,你給我烙點巧果。」

文他娘:「咱家又沒閨女,烙啥巧果」

……

這段簡單的對話里透露出三個信息。七月七要吃巧果,巧果專為女兒準備,巧果非蒸非煮而是烙熟的。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其主要食材為油、面、糖、蜜。

七月七烙巧果又稱烙巧花,四樣食材依比例和成麵糰,然後再將發好的麵糰用木製果模塑成精緻小巧的麵食,有蓮、石榴、桃子、金魚、蝙蝠等形狀。上鍋慢火烙熟即成。放涼以繩穿串,分給家裡的孩子,或贈親友皆可。

巧果外觀玲瓏精巧,秀氣可人,口感香甜酥脆,非一雙巧手不能完成。

老人們常說,小孩子尤其女孩子吃了巧果就能「討巧」,實則是一門家庭手工技藝的代代相承。

巧果早在北宋時就已出現。

據《東京夢華錄》載:「又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文中所謂「果實花樣」即指巧果,其形狀如方勝之類。

方勝是一種吉祥的幾何形符號,是由兩個菱形壓角相疊而成的圖案,是漢族傳統寓意紋樣。

方為方直、方正。勝是代表一切優越美好的事物,有吉祥的意義,所以方勝也就寓意無窮無盡的美好與吉祥。

此外,方勝因由兩個菱形壓角相疊又稱為「同心方勝」,表示心連心,象徵男女之間堅貞的愛情。古代有情男女用書信傳遞情意時,都會折成狀似菱花的方勝形狀。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中,紅娘在《後庭花》一曲中唱道:「不移時,把花箋錦字,疊做個同心方勝兒。」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從來就沒有單純的食物與食材。用方勝來做巧果的圖案,其用意不言自明。

七夕節常被稱為「東方情人節」。送戀人巧果,成為表達彼此最好的方式。

其實,真正的「東方情人節」是元宵節。因為,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但卻有那麼幾天晚上是特殊的,那就是元宵節前後。

唐代就已經有了元宵節「弛禁夜」的做法。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即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至清代,又增加了「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開禁之夜,寶馬香車樂遊冶,俊男靚女自相會。平日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房小姐們,自然多了些與公子後生偶遇的機會,郎情妾意,恰又門第相仿,於是私定終身,這應當是最早的自由戀愛萌芽吧。

牛郎會在今夜與織女鵲橋相會嗎?又是哪只喜鵲銜去了我端午後扔上房頂的百索子……

曾經巧果的香味里,有孩提時代對神話故事的滿懷憧憬與神思啟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飛食堂 的精彩文章:

六月韭菜,害相思

TAG:阿飛食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