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科舉考試的賭局:買100張姓李的考中!啥?姓李的太多不賣?

一場科舉考試的賭局:買100張姓李的考中!啥?姓李的太多不賣?

原標題:一場科舉考試的賭局:買100張姓李的考中!啥?姓李的太多不賣?


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施,直到清朝光緒31年廢除,前後經歷了1300多年時間,從萌芽,到發展,再到成熟,最後沒落,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法,改善了我國隋朝以前,世族壟斷和血緣世襲的畸形用人制度,使一大批寒門子弟也有了魚躍龍門的機會,所以自科舉制度出現以來,我國社會就有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普遍認知,當然,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逐漸顯出僵化跡象,八股文的流行,使得考生們盲目追求標準化,從而束縛了他們的思想。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清朝的正式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一般在八月舉行,考後名列正榜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會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一般在春季舉行,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由貢士參加、皇帝主持的考試,取中後統稱進士,但進士又分為第一甲進士及第,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同進士出身,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而如果想要拿到參加正式科舉的入場券,則還需要先經過童生試,也就是由地方舉辦的考試,考試合格的可以取得生員資格,就能稱秀才了,然後進入各地官方學校學習,為正式科舉考試做準備。



在大部分古人的眼裡,科舉考試都是神聖的,因為它很可能會成為一個人人生的絕對轉折點,不過也有一些人從科舉考試里嗅到了賺錢的機會。大約清朝道光末年,廣東地區興起了一種特別的賭博方式,那就是「闈姓」,由於古時稱科舉考場為「闈」,因此這「闈姓」賭的就是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的姓氏,簡單來說就是莊家開盤,其他人來猜測什麼姓氏的人可以高中,具體的玩兒法如下:


1. 每科考試前,由賭商列出「小姓」和「大姓」,小姓就是指比較冷門的姓氏,大姓就是指張、王、李等常見姓氏。

2. 賭商規定猜買的人只能從小姓中挑選姓氏購買,不能購買大姓中的姓氏,畢竟常見姓氏人多啊,隨便一科考下來,總有那麼幾個趙錢孫李王的,認準一個買也能撈回一些錢了。


3. 每選擇20個姓氏為一票,就像現在買彩票選幾個數字為一注一個道理,可以購買任意數量的闈姓票。


4. 賭商每賣出1000票就設一個票池,票池中的錢20%為稅捐,20%為賭商利潤,60%為分紅,也就是說假如1000票賣了1000塊錢,其中600塊就作為中獎後的獎金分給獲獎者。


5. 科舉發榜之日開獎,分為頭彩、二彩、三彩,以購買的闈姓票里中的姓氏多少來定,獎金分配以600塊獎金為例,頭彩300塊、二彩200塊、三彩100塊。


這樣的賭博方式最早在民間流行,咸豐11年左右,也就是公元1861年,廣東有人向官方提交了開辦「闈姓」的申請,居然獲得了當時政府的批准,至此,闈姓逐漸成為了合法的賭博方式,不過就算在很多老百姓的眼裡,跟科舉相關的闈姓少了賭博的意味,反而顯得有些風雅,但歸根結底它仍是賭博,只要有開局之人坐莊,那麼購買闈姓票的人就永遠不可能贏錢。



而且很多人認為科舉考試是由朝廷組織的,一般很難作假出老千,因此購買闈姓票時也很放心,卻不知賭商為了賺錢,常有買通考官或賄賂考生的事情發生,更何況賭局中60%的分紅也可以動些手腳,最後中彩之人能分到多少都不好說。



不過沉迷賭博的人是不會想到這些的,闈姓之風在清朝晚期颳得那叫一個熱烈,朝廷也曾經想過它或許會干擾到科舉的公平性,畢竟盤子做大了,怎麼可能不搞點黑幕,所以一度也嚴令禁止過開設闈姓賭局,但是這種禁止都不堅決,因為清末國庫空虛,各地財政虧空嚴重,闈姓賭局20%的稅捐還是非常吸引地方政府的,因此這種賭局禁了開,開了禁,始終都存在著,到光緒26年,李鴻章都曾以籌建海軍為名,奏弛賭禁。一直到光緒31年,也就是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這種圍繞著科舉進行的闈姓賭局才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參考資料:《科舉考試與賭博》、《歷史不規矩》之《「賭筆」軼事》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雀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巷說歷史:長得丑和腦子笨你選哪個?司馬衷說,我都不要行嗎?

TAG:麻雀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