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收割機、拖拉機實現無人駕駛,中聯重科將智能賦予農業機械

收割機、拖拉機實現無人駕駛,中聯重科將智能賦予農業機械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李永華 | 長沙報道

編輯:牛綺思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32期)

工作中的中聯重科水稻收割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 攝

「世界一流的企業都在向AI轉型,我很堅定地投入與中聯重科的合作,將中聯重科重機公司打造成為一個全新的成功的AI公司。」7月31日,世界人工智慧領袖級人物吳恩達教授在中聯重科長沙總部如是說。當天,中聯重科宣布與吳恩達教授的人工智慧公司Landing.AI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過去三四年,作為我國裝備製造龍頭企業的中聯重科在智慧農機領域已多有探索,此次與吳恩達合作發展「AI+農機」,又會擦出何種火花?

>>AI大神吳恩達緣何看中農業機械領域?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說,「我們在做的事情,不是對農業機械公司的簡單技術輸入,而是把中聯重科重機公司打造成一個嶄新的農業AI裝備公司。」

不過,除了中聯重科在農機裝備的基礎之外,更大的支撐來自吳恩達的助攻。在全球AI領域,吳恩達被看作大神。

2011年,作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電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的吳恩達負責「谷歌大腦」項目時,其知名成果之一是讓這個世界最大的「神經網路」像人類大腦學習新事物一樣來學習現實生活:通過觀看一周YouTube視頻,自主學會識別哪些是關於貓的視頻。

2017年12月,吳恩達創立Landing.AI公司,為各家製造業公司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的解決方案。「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公司已經和美國、歐洲、韓國一些企業開展合作。」吳恩達介紹說。

如此「洋氣」的團隊為何會牽手「接地氣」的農機呢?

今年4月,吳恩達來到中聯重科總部所在的湖南長沙,後又去中聯重科農機主要製造基地安徽蕪湖參觀。

彼時,他感慨說:「小時候,爺爺帶著我一起在香港的農田幹活,讓我知道做農民是很辛苦的工作。如果有機會,我就用技術去幫助農民,讓農業更方便、更有效。」同時,他也看到了國內土地流轉的大趨勢,這意味著機械作業在這種趨勢下有更明顯的優勢,由人工智慧技術驅動的農業機械,將會幫助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

3個多月後,吳恩達與中聯重科正式簽約,雙方將首先在農業領域展開合作,一方面共同研發基於人工智慧(AI)技術的新產品,另一方面打造一支頂尖的人工智慧技術團隊,最終助力中聯重科成為以人工智慧驅動的裝備製造企業。

詹純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有一個判斷,農機市場將觸底回升,企業調整幾年後也到了一個好的狀態,特別是這次與吳教授合作後,我們要加大投入,實現快速發展。」

>>中聯重科如何將智能賦予農業機械?

在吳恩達看來,「中聯重科已經建立了相關的基礎資料庫,已經採集了很多的數據,賣的設備越多,物聯數據越多。現在,很多企業正在利用人工智慧轉型,我認為中聯重科農業機械走在了前列。」

雖然中聯重科在農機產業上的發展僅有5年,但卻是從一開始就瞄準了智能方向。

2013年,中聯重科成立農機事業部。「當時,國內高端市場幾乎被外資品牌壟斷。公司在農機領域也處於起步階段,但是我們從一開始就瞄準了高端市場,在北美成立了研發中心,招募了一批來自全球各國的專業研發工程師。同時,我們從工程機械板塊選擇研發人員組成國內農機團隊。」中聯重科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擁軍回憶道。

一年後,中聯重科聯合弘毅投資收購國內農機企業奇瑞重工。中聯重科內部還啟動了「產品4.0」專項工程。據了解,4.0產品是以「模塊化平台+智能化產品」為核心,模塊化讓產品設計和生產就像樂高積木一樣簡單;智能化是讓產品能「自診斷、自調整、自適應」,讓設備擁有大腦,能感知外部信息,會主動思考。

此後,中聯重科PL2304高端大馬力拖拉機下線,並實現批量銷售。「這次銷售是很有意義的,打破了國外企業對中國高端大馬力拖拉機市場的絕對壟斷,讓我國農民用戶用上了高性價比的本土高端產品。」陳擁軍說。

不光是馬力大,這台拖拉機還能夠實現無人駕駛,行走精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降低人的影響因素。據當時赴北美進行階段性聯合開發的中聯重科研發工程師李慶說,「要做到無人駕駛,整車電氣自動控制和變速箱控制是兩大技術難點,這兩方面都突破了。」

中聯重科PL2604大馬力拖拉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 攝

2018年6月,中聯重科聯合江蘇大學共同研發的無人駕駛收割機也實現下地幹活。

在人工智慧方面已有所積累的中聯重科,牽手吳恩達之後,打造的AI農業裝備製造將呈現何種景象?

據詹純新展望,未來農業進入大數據時代,機器作業時,就收集產量、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各方面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再去調整生產,甚至幫助國家對全國農業生產做出科學決策。

「最重要的就是技術落地,需要我們對製造業和AI行業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需要足夠的技術積累去解決製造業轉型中出現的問題。」吳恩達頗為謹慎地說,「將來會引入人工智慧技術,更加自動化,利用機器學習減少人工,盡量減少人的干預。」

2018年第32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械 的精彩文章:

機構調研持續化工機械行業受關注
此人如此黑怕!爆改摩托!收藏機械竟擁有一座自己的槍支博物館!

TAG:機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