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絕不手軟,定價看「市場承受能力」:學術圈一霸愛思唯爾又引眾怒
夏乙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我們免費寫論文,免費評審論文,還免費給論文排好了版。
可是想讀論文,出版商卻要收錢。
—— Matt Might教授
這位教授針對的,是學術圈一霸,學術出版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
最近一波「反愛思唯爾浪潮」,由布羅德研究所的醫療與人類基因組負責人Daniel MacArthur點燃導火索。他說:
愛思唯爾賺著40%的利潤率,卻不讓罕見病患者家庭訪問政府資助的研究成果。
於是,Twitter上的討論一路擴散開來,從罕見病患者家庭究竟能不能獲取愛思唯爾上的論文,到學術出版商究竟該賺多少錢,再到該不該為愛思唯爾審稿……
在這一波浪潮的推進過程中,愛思唯爾學術溝通主管(Director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威廉(William Gunn)的囂張態度功不可沒。
他的種種言論,為愛思唯爾(和他自己)狠狠地拉了一波仇恨。
在討論學術出版平台賺多少利潤率合適時,愛思唯爾學術溝通主管William Gunn說: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來說,答案是「看市場能承受多少」。
對這些「想要免費東西」的群眾非常不屑:
於是,也有網友真誠建議:愛思唯爾催你免費審稿的時候,就把這個截圖扔給他們。
甚至有群眾抬出了著名的抵制愛思唯爾運動The Cost of Knowledge:
thecostofknowledge.com
在這裡簽名抵制愛思唯爾的學者,已經從2012年剛剛上線時的2600多人,增加到了17191人。
他們說,要拒絕在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發表、評審論文,甚至拒絕引用愛思唯爾旗下論文。
開放科學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從上個月開始,愛思唯爾成了歐盟官方簽約的開放科學監督者。Yann LeCun評論說,這就像讓黑幫來監督警察和司法機關。
Yann LeCun
現在,學者們大都非常推崇開放科學(open science),認為學術成果就應該是公開的、共享的。在開放獲取研究成果這方面,人工智慧領域更是走在前列。
NIPS、ICML、ICLR、CVPR、ACL等等人工智慧相關的頂會,論文都是開放的,從業者幾對「開放科學」習以為常,更多在討論的,是同行評議制度是否合理、如何優化。
The Cost of Knowledge運動的17191位簽名學者中,有1845位來自計算機領域。
Scott Aaronson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量子信息中心主任斯科特·阿倫森(Scott Aaronson),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二Yann LeCun和Yoshua Bengio,都在其中。阿倫森還是這一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The Cost of Knowledge發起之時,阿倫森還在MIT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工作。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遊戲開發的例子,來諷刺愛思唯爾這類運營模式:
我們公司不雇程序員、設計師、美術設計,而就是找到那些知道怎麼做遊戲的人,讓他們把遊戲捐給我。……我們用25美分的盒子把這些遊戲包裝起來,然後賣到300美元一個。
插播一句,這位阿倫森老師還有位非常厲害的學生,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前往《18歲華裔准博士生,「殺死了」量子計算大進展》圍觀。我們繼續談開放科學這個問題。
人工智慧研究者們反對的,當然不僅僅是愛思唯爾。
前不久,一本自然出版集團的期刊,尚未出版就遭到了聯名抵制,甚至被諷刺為「開歷史倒車」。這本期刊,就是專為這個領域設立的《自然-機器智能》。
Yoshua Bengio、Yann LeCun、Ian Goodfellow等,都簽署了聯名信。
巨頭愛思唯爾
封閉訪問的期刊、資料庫不少,愛思唯爾罵名最多,要歸功於它的龐大規模和超強賺錢能力。
愛思唯爾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學術領域,從數學到醫療再到人文科學無所不包。旗下的ScienceDirect資料庫包含3500種學術期刊和34000本電子書,論文數量達到1200萬左右。
其中可開放獲取的,卻只有25萬篇。而在這25萬篇之外的論文,統統需要付費。
很多時候,是學校圖書館來買單。《中國教育報》一篇2014年的報道顯示,北大2010年在愛思唯爾的採購費用,是61萬美元。而愛思唯爾的資料庫,每一年都在漲價。
如果自己購買,那麼一篇論文的價格,在31.5美元左右,也就是人民幣217元。
我們之前提到過,愛思唯爾的利潤率接近40%。
這是個什麼水平呢?來看看其他公司就知道了。大家熟悉的騰訊,以賺錢著稱,但上一季度的凈利潤率只有29%;市值過萬億的蘋果,上季度毛利潤率38-38.5%。
論利潤率,科技巨頭都比不上愛思唯爾。
One More Thing
這周二,開放協作共享的arXiv已經二十七周歲了。
送一句遲到的生日快樂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完—
活動推薦
加入社群
量子位AI社群19群開始招募啦,歡迎對AI感興趣的同學,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交流群」,獲取入群方式;
此外,量子位專業細分群(自動駕駛、CV、NLP、機器學習等)正在招募,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
進專業群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關鍵字「專業群」,獲取入群方式。(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復「招聘」兩個字。
※大疆創始人汪滔和其導師李澤湘獲2019 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大獎
※CMU科學家們帶一群機器人開房,並收集了28,000種不同的姿勢
TAG:量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