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閣樓劇社 戲裡戲外

閣樓劇社 戲裡戲外

戲劇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現實。

戲中我們不是自己,戲外我們必是自己?

劇社的日常,從選劇,讀本,選角到排演,歡聲笑語有之,抓耳撓腮有之,失落失望亦有之。

導演、製作、演員、道具、舞台、宣傳、服裝、音樂,各個崗位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聚光燈下是一個團隊的共同心血。

參與並見證一部戲的誕生,從磨合到公演的一路陰晴雨雪,體會過,就再不能忘。

你的大學生涯,不妨試著挑戰自我,釋放自我,體驗戲中悲歡,演繹人間離合,既鍛煉能力,又收穫情誼。

而南大英語系的閣樓劇社,正是這樣一個等你加入的團體。

1

何為閣樓劇社?

從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增設英文專修科開始,南京大學英語系至今已走過百年歷史。相伴它成長的,有一個歷史悠久、由師生自發組建的戲劇團體——閣樓劇社。

英語系戲劇排演的傳統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據校友回憶,上世紀60年代初,系裡每學期都會組織英語晚會,其中就包括戲劇表演。1964年,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400周年,莎學專家陳嘉先生籌劃並帶領英語系師生演出了四齣莎劇片段。

陳嘉教授飾哈姆雷特,張婉瓊老師飾奧菲麗亞

師生們台前幕後齊心協力,演出大獲成功,水平與規模在當時高校的英語專業中可說是史無前例。應邀從全國各地前來觀看的英美文學專家們都讚嘆不已。莎士比亞專家、翻譯家卞之琳先生稱南大外文系做成了他們當時「在北京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

自此,劇社弦歌不輟,師生們不斷在舞台上演繹戲劇名篇,屢屢獲得殊榮。

2014年,隨著英語系由鼓樓搬遷至仙林,劇社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英語系同學在這一年開創了畢業戲的傳統:每年的畢業班都會排演一齣戲劇或組織一次戲劇活動,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紀念共同走過的大學時光。

這一年也見證了凝聚英語系三代師生心血的莎士比亞之夜。5月16日晚,由外國語學院師生悉心籌備數月的紀念莎翁誕辰450周年暨南大外文系莎劇演出50周年的「莎士比亞之夜」晚會在張心瑜劇場拉開帷幕。錢佼汝、楊治中、劉海平三位年屆古稀的教授,時隔半個世紀後再度登台。當年稚氣猶存的學子已是德高望重的前輩,但追憶起恩師與往昔,仍然意氣風發、神采飛揚。

2014年莎士比亞之夜,左起:楊治中教授,錢佼汝教授,劉海平教授

光陰荏苒,英語系的戲劇傳統薪火相傳;戲裡戲外,閣樓劇社的故事未完待續。

2

近年作品回顧

1

-THE FIRST-

《巴斯婦的故事》(根據喬叟的名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改編)

2017年10月6日、7日晚在仙林校區黑匣子劇場上演。

該劇將十四世紀的英格蘭場景移至當代酒吧,見證了經典與現代的融合與碰撞。

英國資深演員、導演Bill Aitchison博士擔任指導,劇組成員橫跨本碩,來自不同年級,既有中國學生,也有國外留學生。參與服務的除了本屆劇社成員,還有業已畢業、身在國外的校友。最終該劇作為對百年院慶的獻禮成功公演。

2

-THE SECOND-

《禿頭歌女》(原作尤內斯庫)

2018年6月17日、18日在仙林校區黑匣子劇場上演。

這部荒誕劇——

初讀,只看到「滿紙荒唐言」,細品,才覺出「誰解其中味」:有些夫妻相見,卻不相識;有些夫妻相識,卻不相親;相親的,偏是路人。門鈴響了,門外沒人;鐘聲響了,時辰亂了;禿頭歌女,既沒有禿頭,也沒有歌女。語言是紐帶?還是阻礙?是顛覆? 還是重建?

問:你們的戲有情節嗎?似乎有,又似乎沒有。有意義嗎?似乎沒有,又似乎有。

身在這個時代,我們的耳邊彷彿永遠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但當我們循著聲音張望又彷彿總是只能看到一片迷霧……排演《禿頭歌女》,我們試著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法

如果你也想體驗——

燈光漸暗,音樂響起,在清脆的鳥鳴聲中,喬叟(竺文治飾)登場了。他向觀眾們緩緩走來,用地道的中古英語介紹著英格蘭的美麗春景:

「當陽春四月天將它的甘霖浸淫

三月乾旱里的花木根株,滲沁

萬樹千花每一絲脈絡於潮潤中

觸發了生機

使枝頭葉碧而花紅」

如果你也想感受——

英國,倫敦

兩對有姓無名的中產夫婦

一個有名無姓的女僕

一個攜帶著救火任務和奇怪故事的消防隊長

他們在這間屋子裡閑談、講述故事、

朗誦詩歌、互相指責直至最後互相推搡,

言語之中到底帶有怎樣的意味?

英語系閣樓劇社,一年一部英語戲劇,

期待你的參與!

外新社

文/閣樓劇社

圖/閣樓劇社

美編/外院傳媒部

責編/鮑田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新社 的精彩文章:

TAG:外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