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梧州故事| 明朝大將袁崇煥

梧州故事| 明朝大將袁崇煥

原標題:梧州故事| 明朝大將袁崇煥


袁崇煥


(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


生平事迹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不久之後,廣寧被後金軍攻陷,於是朝廷商議,應該派人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得知後,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回朝之後,袁崇煥上言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朝中大臣也誇讚袁崇煥的才能,於是又破格提拔袁崇煥為兵備僉事,督關外軍,撥給帑金二十萬,並讓其招兵買馬。


主要成就

寧遠大捷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孫承宗決定鎮守寧遠,命滿桂與袁崇煥一起前往。袁崇煥到任後,發現祖大壽奉孫承宗命修築的城牆不合規格,於是袁崇煥制定規格重新修築,並命祖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督工。天啟四年(1624年),在滿桂與袁崇煥的努力下,寧遠城的修築竣工,寧遠被倚為關外重鎮,將士們樂於為其效命,商旅百姓以及流民將寧遠視為樂土。天啟五年(1625年),孫承宗與袁崇煥定下計策,派遣將領佔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並修繕城防長期駐守,寧遠因此成為內地,開疆復土兩百里。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被罷免,於是率領大軍西渡遼河。二十三日,後金軍抵達寧遠,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麟擁重兵于山海關,不去救援寧遠。袁崇煥得知後,隨即寫下血書,與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等將士盟誓,以死守城。


寧錦大捷


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明廷重新設立遼東巡撫,並命袁崇煥擔任,魏忠賢派其黨羽劉應坤、紀用一同前來鎮守,袁崇煥上疏請求將其調離,但遭到拒絕,明廷又加袁崇煥為兵部右侍郎,子孫世蔭錦衣千戶。冬十月,袁崇煥領劉應坤、紀用、趙率教等將巡視錦州、大小凌河等地,想要大興屯田,恢復高第放棄的疆土,魏忠賢、劉應坤等人的子孫因此可以享受世代蔭襲錦衣千戶,袁崇煥從原來的錦衣千戶進升為指揮僉事。天啟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同意了袁崇煥的請和,舉兵渡鴨綠江征討朝鮮。明廷覺得袁崇煥與王之臣不能相互協作,於是將王之臣召回,不再設立經略一職,關內外盡屬袁崇煥管理。五月,皇太極從朝鮮退兵後,率兵直抵錦州,將其包圍,而後金軍的攻勢越來越猛,袁崇煥以寧遠的兵力不能輕易調動,於是讓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精銳騎兵四千繞到大軍後面決戰,另派遣水軍從東面進行牽制,並請求薊鎮等地發兵東護關門。金軍分兵來攻寧遠時,袁崇煥與劉應坤、畢自肅率將士登上城樓防守,在濠溝內排列陣營,用炮遠距離轟擊,後金軍從寧遠撤退後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六月,後金軍撤兵,史稱「寧錦大捷」。


袁崇煥故里


袁崇煥故里位於藤縣天平鎮新馬村位於綠水環繞的潯江邊,距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18公里。


新馬村榕樹成蔭,風光秀麗,有袁崇煥紀念碑、袁崇煥手植榕、宅基地、蓮花柱石墩、喂馬槽、河灘跑馬場,還有袁崇煥祖父袁西堂、父親袁子鵬墓、袁妻跳江石等,以及何家祠堂、開明中學、蓮花井,還有一群古色古香的建築、青石板路面和散落房前屋後雕刻精美的石條、石墩等眾多文物古迹。


袁崇煥紀念碑是1942年全國抗日戰爭在艱難的相持階段,藤縣人民群眾為了緬懷愛國民族英雄袁崇煥,喚醒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抗擊日蔻侵略的決心而建起來的。原本碑上刻有縣長何杞頌揚袁崇煥英雄事迹的對聯:「一塔表孤忠、白馬江邊留勝跡;千秋傳信史、幽燕城下想英風。」後來袁崇煥紀念碑在1958年被毀。1982年縣人民政府重新修建,碑高10米,碑上雕刻有袁崇煥簡要事迹。


2006年1月11日,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令狐安敬仰袁崇煥的英雄事迹,來到袁崇煥紀念碑前賦詩《謁袁公故里》。詩中寫到:「金甌難補廟堂昏,獨守孤城幾棟臣。寧遠報捷才具顯,平台奏對智謀深。蜚言成虎和悲咽,柴市磔身帶忿吞。眾喙漂山多冤死,每讀明史欲斷魂。」


圖文編輯 | 資產部


審 核 | 規劃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嶺南文化看梧州 的精彩文章:

又是一年汛期時,細說梧州洪水與龍母治水傳說
說說在梧州存續了近百年的兩廣總督的那些事

TAG:嶺南文化看梧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