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狀元舒雅籍貫考辨
原標題:南唐狀元舒雅籍貫考辨
微信版第344期
江 理
南唐狀元舒雅籍貫考辨
舒雅(932—1009),字子正。南唐保大八年(950)狀元。舒雅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混亂的五代十國,社會動蕩,戰亂頻繁。而南唐(937—976)王朝是個小朝廷,最強盛時疆域也僅35州,約為今江西全省加皖、蘇、閩、鄂的一部分。周邊強權割據,虎視眈眈。南唐開國皇帝李昇雖是英武之君,但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卻都是庸碌之輩,所以舒雅在取得功名後仕途上一直不甚得意。倒是公元975年宋軍攻破南唐都城金陵後,舒雅隨李後主降宋,舒狀元的才學得到宋太宗的賞識,令其入閣充任校書郎,從此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使其在經史點校、古文獻整理、詩文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英名萬古流芳。並且能在年近七旬時官至舒州太守,位尊正四品。
舒雅的籍貫歷來存在兩種說法。一為旌德人,一為歙縣人。
歷代徽州府志、歙縣誌均記載舒雅為歙縣人。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的舒雅
最早記載舒雅是歙縣人的書是《新安志》。《新安志》是現存三十三種宋志之一,是徽州乃至安徽省現存唯一的一部宋代志書,在我國方誌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歷史價值極高,內容極具權威性。《新安志》作者羅願,南宋徽州府歙縣十四都呈坎人 ,宋乾道二年進士,於淳熙二年編成《新安志》。光緒本《新安志》是目前最流行的版本。《新安志》卷六《敘先達》載:「舒狀元雅,歙縣人。」
弘治《徽州府志》卷六《選舉》載:「舒雅,歙人。南唐保大間舉進士第一人。」卷七《人物》載:「舒雅,歙人。」
記載舒雅生平事迹最全的當屬明代進士程敏政所著《新安文獻志》。程敏政,明代休寧縣人,明成化二年丙戌科(1466)一甲第二名進士,授左諭德,直講東宮。孝宗嗣位(1488),擢少詹事兼侍講學士,直經筵。後因主持科考時發生唐寅科考舞弊案入獄,出獄後回鄉著書立說,著作頗豐,其中費時最長、費力最多、影響最大的當數《新安文獻志》。《新安文獻志?先賢事略上》載:「舒館直雅,字子正,歙人。南唐保大間舉進士第一名。隨後主入宋,為秘閣校理,預編《文苑英華》、《續通典》,校《七經疏義》,別纂《孝經論語正義》。歷官直昭文館。」
《新安文獻志》卷九十四有《宋舒館直雅傳》。傳如下:
「舒館直雅,字子正,歙縣人。南唐時以貢入金陵吏部侍郎,韓熙載好接誘後進,雅以文贄,一見為忘年交,在門者凡數十人,推雅為首。會熙載知貢,雅以狀元登第,內外無異辭。歸朝,歷將作監丞。太宗于禁中造閣,取四庫書數萬卷藏之,時秘書監李至薦雅及杜鎬等入充校理,自太平興國中編纂《文苑英華》,淳化中校《史記》,前後《漢書》,至道中,修《續通典》,校定《周禮》、《公羊》,《穀梁》傳疏,及別纂《孝經》、《論語》正義,咸平中,校《七經疏義》,雅必預焉。雅好學,善屬文,與起居舍人丹陽吳敬齊名,累遷職方員外郎。咸平末求出,得知舒州,仍賜金紫。守職勤恪,而恬於榮宦,樂其風土,有終焉之志。舒潛山靈仙觀有勝跡,秩滿即請掌觀事,東封就加主客郎中,改直昭文館,轉刑部。在館累年,優遊山水,吟詠自樂,時人美之。卒年七十餘。弟雄,端拱二年進士,官至尚書郎。」
館直,官名。用現時語言來說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專門為皇帝寫一些歌頌太平盛世的詩文、整理典籍、以及回答皇帝提出的文學方面的問題。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的舒雅
歷代寧國府志、旌德縣誌均記載舒雅為旌德人。
清嘉慶《寧國府志》載:「舒雅,字子正。咨容秀髮,以才思自命。保大時,隨計金陵,懷所業獻於吏部侍郎韓熙載。熙載一見如疇昔,定為忘年交。及熙載知貢舉,擢第一。」「按:舒雅《十國春秋》系宣城人,《江南通志》系徽州歙縣,今從嘉定、萬曆、康熙、乾隆《府志》,屬旌邑。」
清嘉慶《旌德縣誌》卷之八《人物?文苑》載:「舒雅,字子正,四都人。力學工文,與吳淑齊名,以詞賦為韓熙載所知,及熙載知貢舉,擢雅第一人。……弟雄,端拱二年進士。」四都,現旌陽鎮新橋一帶。卷之九《藝文》載:「南唐韓熙載撰《格言》,舒雅序之,曹汝弼有《海寧集》,舒雄序之。……旌自二舒以後,代有文人,而宦遊僑寄之擅著作材者,後先接踵,幾於美不勝收。」
清嘉慶《旌德縣誌》卷之二《坊表》載:「狀元坊,在北門外,為舒雅立。」旌德人為旌表旌德縣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狀元舒雅,曾在縣城北門為舒雅樹立狀元牌坊一座,可惜早已毀塌,現已難尋遺迹。
1921年由臧勵和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中國人名大辭典》1195頁舒雅詞條載:「舒雅,旌德人。」
此外,由元人脫脫於元至正五年(1345)十月編成的《宋史》載:「舒雅,江右人。」那個時代江右泛指長江以東地區,江南地區當然包括在內。至於《十國春秋》載:「舒雅,宣城人。」也是有其道理的。《十國春秋》是清代著名史學家吳任臣編撰的記傳體史書,寫十國君主之事迹,採用五代、兩宋時的各種雜史、野史、地誌、筆記等文獻資料,完成年代為康熙八年(1669),旋即出版問世。隋代有宣城郡,明代有寧國府,郡、府所治地區大約為現江南一帶,旌德在其轄內。
南唐二陵之順陵
名人故籍之爭,由來已久。安徽渦陽與河南鹿邑的老子故里之爭、安徽太和與河南鹿邑的清代名臣徐廣縉籍貫之爭、以及前些年旌德金鰲江與婺源的蕭江之爭等都是沒完沒了的筆墨官司,紛紛紜紜,各持己見。筆者想就南唐狀元舒雅的籍、貫之爭做一探究,供有興趣的同志們參考。
一、據《旌陽舒氏家譜》記載,旌德旌陽新橋舒氏家族「始遷祖韜,字永富。五代後唐初自安徽歙縣漁灘任教於旌德新橋。」以此為據,旌德新橋舒氏祖籍在歙縣無疑。
二、後唐(923—936)王朝是五代之一,為開國皇帝李存勖所立,都城洛陽,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山西三省,河北、陝西大部,及甘肅、安徽、寧夏、湖北、江蘇的一部分,並短期佔有四川。937年一月十一日,石敬塘勾結契丹攻入洛陽,後唐亡,後晉立。舒韜後唐初從歙縣來到旌德新橋當私塾先生,年代應當在後唐國初立,政局穩定之際,估計在925年左右。
三、舒雅出生年為932年(一說是939年),此時舒韜在旌德立足漸穩,有可能在旌德娶妻生子,旌德舒氏從此繁衍延續,根深枝茂。從年代推斷,舒雅生在旌德,長在旌德,也是無疑義的。
四、封建科舉時代,對考生的籍和貫是有區分的,大都籍指的是戶籍所在,而貫指的是祖籍所在。江南文風鼎盛,但錄取名額有限,西北貧瘠人口稀少,錄取機會相對大一些。宋朝有文壇大腕歐陽修直接寫信給皇帝「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軍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是十人取一人。」如同現時的「高考移民」,科舉考試「冒籍」現象十分普遍。著名詩人白居易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戶口又隨爺爺在陝西,後來冒籍到安徽宣城參加考試,取得禮部考試名額,中進士。所以,不同朝代對科舉考生的籍與貫都有嚴格的規定。宋代規定:如果考生在某地有田產才可以該地考生的名義參加考試。清代規定更嚴:如祖父入籍在二十年以上,墳、田、宅俱有,方許應試。舒雅籍是旌德,貫屬歙縣。當時有可能以歙縣籍貫報名參加科舉考試。
五、結論:舒雅狀元祖籍歙縣,是旌德人。
(作者系旌德縣政協副主席)
製作:童達清(ltsr2718)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