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泰興東部有一座消失的「臨江古城」

泰興東部有一座消失的「臨江古城」

作者:世外老人(徐新標)

泰興地處「揚泰古沙嘴」中部,所謂的「揚泰古沙嘴」,又稱「揚泰崗地」。「揚泰崗地」東西長100多公里,南北寬25公里。北臨里下河,南臨長江邊,西起揚州,東至海安李堡鎮。是長江千萬年以來,形成的一個入海口沖積平原,因海拔高度平均在7-8米,地勢較高,普遍高於周邊地塊,最高處在黃橋祁巷村附近,整個地塊為長江中上游沖積而下的沙土堆高,所以稱之為崗地。

上世紀70年代,在揚泰崗地東南海安縣沙崗公社青墩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80年代,又在海安隆政公社吉家墩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遠古時期,這個地方就有人類生存。

泰興置縣的歷史,始於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到現在,泰興成縣的歷史,1080年,但筆者考證,西晉時期(公元265,由司馬炎創建),泰興境內,曾有一座「臨江古城」,據《讀史方輿紀要卷23》記載,晉王朝,在揚泰崗地,設置了兩座縣城——臨江縣,蒲濤縣。臨江縣,如皋之東南;蒲濤縣,通州之西。光緒年間編撰的《通州直隸州志.山川志》確證南通之白蒲鎮,即為晉朝之蒲濤縣,並有居民挖掘的古城磚為憑。但存世二三百年的臨江縣,卻不知所終。

筆者近日,翻看揚州長江下游唐代以前岸線圖,驚喜地發現,消失的古臨江古城,可能就在孤山鎮、如皋市、黃橋鎮連成的三角區域內。

【唐代以前長江岸線圖】

把唐代以前揚州長江下游岸線圖,與現在衛星地圖,進行比對:

【孤山、如皋、黃橋三角區域衛星地圖】

消失的臨江縣城,最可能在黃橋東南,分界鎮、珊瑚鎮境內。

比對結果,與我數年之前,對泰興禪師村的考證接近。禪師殿村至今有1500-1600年歷史,文字記載起源於《續高僧傳》法響法師。法響法師,揚州海陵縣人。法師俗姓李,生於南朝梁承聖二年(公元553年),曾在南京棲霞寺拜恭禪師為師,學法華懺, 隋末,法響回海陵,居大寧寺,後轉寧海縣,獲得「伏虎禪師」名聲。 貞觀初年,法響至江陰定山,後還海陵鹽亭,在小孤山,建正見寺,法響法師修行極深,他是佛教五百羅漢中伏虎禪師的原型。中國的祈雨文化,自法響法師起,到現在大江南北,還流傳了抬著法師像祈雨的各種傳說。 貞觀四年(630年)元寂,享年78歲,葬於孤山,孤山正見寺文革時被毀,現已重建。據說法響法師肉身,解放之後,依然保存在靖江某處,文革時被毀。

【泰興仙鶴灣公園內,伏虎禪師銅像】

當時沒有泰興縣,但有海陵郡。當時的海陵郡下轄建陵縣、江陽縣、海安縣、如皋縣、臨江縣、蒲濤縣,寧海縣。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立國,開皇初年,海陵、臨江、如皋併入寧海縣。李唐建國後,又是死人無數,唐初寧海縣再度棄置,數縣並一縣,變成海陵縣。法響法師,真正的出生地,就是現在泰興珊瑚鎮禪師殿村。有意思的是,禪師殿村,也在筆者標示的孤山、如皋、黃橋三角區域內。見下圖:

一千多年以來,滄海桑田,禪殿師古村,已經看不出當年的一點點痕迹,而孤山、如皋、黃橋三角區域內消失的臨江古城,如果不是筆者無聊,「鳥」都不會知道:此一區域,居然存在過一座三百年的城市,但,她的精確位置在哪兒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信孚微客堂 的精彩文章:

TAG:信孚微客堂 |